臨江水戰有周郎,為何修短命矣,周郎之死另有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認為小編的文章分析有異的看官,歡迎評論,並說明理由,為小編以後編輯文章提供參考,歡迎收藏轉發啊。
雖然當時由於連年戰亂,平均壽命頗低,但對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醫療條件的政治軍事人物來說,36歲遠遠不是一個正常的死亡年紀。
事實上,在整個後漢—三國時代,達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為偏將軍,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紀輕時自然死亡的,寥寥無幾。
周瑜短暫的一生中長期輾轉於各地征戰,去世時離赤壁之戰相去不到兩年,可謂恰好在自己事業的巔峰時期。
若是故事到此結束,恐怕我們也只能感嘆造化弄人,過早地讓一代名將退出歷史舞台。
不過,如果仔細閱讀了相關史料,我們對於周瑜的死還會有一些其他的疑問。
「夭亡」和「暴亡」,在史冊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夭亡可以是長期臥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紀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
對於周瑜的死,本傳的記載是「……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雖然用的詞是「病卒」,但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
要證明這個結論,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時的背景。
赤壁之戰取得大勝後,周瑜並未就此班師,而是對曹操控制下的荊州展開了趁勝追擊。
經過一年多的相持,曹操指派防守江陵的曹仁撤退,東吳集團控制了整個長江北岸的南郡地區。
此時,對於東吳未來的長期發展戰略,有兩種不同的思想,第一種是周瑜等人堅持的「伐蜀」,第二種是魯肅等人堅持的「借荊州」。
周瑜從前線返回京口,向孫權闡述了自己的戰略構想,他說道: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
孫權的反應是什麼呢?「權許之」,也就是得到了孫權的首肯。
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
顯然,從當時的背景來看,誰都沒有想到周瑜在這樣一個時間點離開人世,完全可以稱他的死為「暴亡」。
他在去世前寫給孫權的信中寫道:「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
」說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場「暴疾」,前一天開始治療,第二天就到了已經知道自己必死,開始處理後事的地步,這場「病」的烈度實在令人咋舌。
有人曾把周瑜的去世與一年前攻打南郡時受的箭傷聯繫起來,這種猜想是沒有根據的。
的確,本傳記載道:「瑜親跨馬櫟陣,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但是,這畢竟只是外傷,而且是一年前的一次外傷,沒有任何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它是否能在短短几日內奪走一個健康成年人的生命?《三國演義》為解決這個問題,把那支箭渲染為毒箭,又敷衍了諸葛亮三氣周瑜使金瘡復發的情節,但這畢竟是小說家言,不屬於我們考慮的範圍。
這真的只是一個「急病帶走名將」的故事嗎?
「伐蜀」和「借荊州」是江陵之戰後東吳內部的兩種不同的聲音,在赤壁之戰時與周瑜同為鐵桿鷹派的魯肅此時卻堅決地提出「借荊州」的策略。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兩種策略是無法共存的,如果東吳失去了南郡這個關鍵的後勤補給據點,獨自進攻蜀地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周瑜死後,孫權仍然向已借到荊州的劉備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議。
劉備的幕僚當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吳終不能越荊有蜀」,打消了劉備的疑慮。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周瑜提出軟禁劉備,運氣一直很好的劉備這一次又賭贏了,孫權並沒有採納周瑜和呂范的意見。
而對於魯肅提出的借荊州計劃,「權即從之」。
劉備就這樣把周瑜花費一年拼死拼活打下來的南郡攥在了手中。
而這當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
對借荊州計劃,「權即從之」,後來對周瑜當面提出的伐蜀計劃,「權許之」。
而上面已經論證過,這兩個計劃是相互牴觸的。
那麼,難道孫權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孫權心太軟,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如果我們承認孫權不是白痴的話,那麼就必須注意到這樣一種可能:孫權在權衡兩個計劃的時候,事實上已經做好了斬斷另一個計劃的準備。
我們知道,事實上中斷的是伐蜀計劃。
那麼,正如那位大偵探掛在嘴邊的話一樣,剩下的那個可能無論多麼荒謬,都是真相。
周瑜之死,孫權涉案。
赤壁一戰之後,周瑜的名聲急速膨脹,曹操欲蓋彌彰地對孫權寫信說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這從一個側面亦可折射出當時周瑜聲名鵲起的威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對於作為東吳實際統治者的孫權來說,這並不是樂於見到的局面。
周瑜與孫權之兄孫策的關係長期以來膾炙人口,兩人升堂拜母,共定江東,按照孫策的說法,兩人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傳》)。
不過,這種關係的背後同樣有陰影的存在。
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
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這是周瑜最後的遺箋。
要知道,周瑜是在從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他剛剛見過孫權不久,雙方表面上已經在伐蜀計劃上達成了一致。
他在臨死之前之所以要再次給孫權寫信,一方面再次說明了周瑜之死的突然,另一方面,他這封信難道真的只是寫給主君孫權一人看的嗎?
這封信與其說是一封給孫權的私人信箋,不如說是周瑜猝然去世前對於自己政治態度的一次聲明。
周瑜明確地提出了伐蜀計劃,「規定巴蜀,次取襄陽」,又寫出了「染病」的經過,「至以不謹,道遇暴疾」。
這兩點正是孫權不欲為世人所知的要點,而在這封信中被周瑜所特意點出,周瑜染病經過的突然會令人懷疑,而取蜀計劃正是矛盾衝突的焦點所在,也是周瑜最後暴死的深層原因,可惜的是,周瑜臨死前才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周瑜對權力的窺視與爭取毋庸諱言,不過這種權力欲與其說像懷抱篡心的司馬懿,不如說像後主時期大權獨攬以便推行自己國策的諸葛亮。
此刻的他已不是那個帶兵回都的桀驁外將,而是真正想為東吳開拓基業,形成天下二分之勢的棟樑。
可是,他的主公孫權也不再是當年那個懵懂而不諳權術的少年了。
這種角色的前後衝突,最終造成了不可調和的悲劇。
雖然周瑜死後,東吳的取蜀戰略由於群龍無首,很快土崩瓦解。
為什麼周瑜死前要推薦魯肅來接任?
周瑜在信中已明確說了「劉備寄寓,有如養虎」,這是公然與當時魯肅借荊州聯合劉備的政策唱反調。
在這之前,魯肅已經否決了周瑜軟禁劉備的計劃。
可是,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周瑜臨終上書,都無一例外地推薦魯肅來接任自己的職位,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雖然赤壁戰後,魯肅立即返回江東,沒有參加此後的南郡之戰,也沒有跟周瑜有私下交流的記載,但如上文分析,魯肅的政治態度並非一朝一夕形成,李安溪指出:「肅始終本末大計,與劉氏合規,此處頗異公瑾耳。
」後人從史料中都可以得到的結論,周瑜不可能不知道。
那麼,這一反常行為的動機究竟為何?為什麼周瑜不推薦政治態度和自己相近,資歷也不輸於魯肅的甘寧、孫瑜來接替呢?
答案只有一個:周瑜對主君孫權在自己「暴病」中的作用心知肚明。
他知道,自己由於伐蜀計劃里所謂的「野心」被清除,那麼去世後的接任者一定是主張借荊州的魯肅。
在信箋里這麼寫,一是警示魯肅這位多年好友,雖然自己不在後,東吳必將聯合劉備,但是不能玩得過火,以至養虎遺患;二是為了不造成東吳軍政高層的公開分裂,在孫權面前服軟,使魯肅順利接任,以此為代價,來換得自己嫡系部將與後代不遭遇迫害。
一代名將,在面對來自背後的黑槍時,也不得不低下了高昂的頭顱,令人感嘆。
更令人感嘆的是,就算如此,他的後代也沒有倖免於迫害。
可嘆一代名將 ,功高震主,此是疑案,前者都是小編推測,不喜者勿噴。
陳壽寫三國志不確定的事不會記,不過也有些端倪。
且看記載。
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我們知道,這位越王在滅吳之後曾經大殺功臣,包括獻滅吳七策的大夫文種。
也許有人會說,這裡應該暗示的是孫權晚年因爭儲事件而屠戮大臣的事件吧。
這種看法同樣不正確。
因為就在這一段評論後面,陳壽提到了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讒說殄行,胤嗣廢斃」,對於孫權末年殺功臣的事跡,無論是韋昭的《吳書》還是《三國志》都並未予以過多隱瞞。
只有早年的不光彩事跡,才有隱瞞的必要。
而且,陳壽在把孫權比作勾踐之後寫道:「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這樣,就把時間斷到了三分天下之前,而與晚年無涉。
的確,除去周瑜讓東吳沒有了志在天下的「賭徒」。
孫權並不是志在天下的,他只想割據。
可嘆一代名將!!!!
喜歡小編的文章更多精彩請持續關注。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孫策死時,周瑜為何要將兵奔喪?
孫權與周瑜,在民間一向被認為是君明臣賢、琴瑟和諧之楷模。兩人合力,一主政事,一主軍事,將江東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動如山。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大軍南下,迫降劉琮,收取荊州,直逼江東。孫權與周瑜君臣定議...
歷史上了諸葛亮與周瑜到底誰更厲害
毛宗崗曾說用美人陪襯大美人是演義很高明的創作手法。演義里周瑜生來就是為了襯托"絕世美人諸葛亮的主要美人之一。羅貫中雖然不忘有時在他頭上插點花,但那是為了使他襯得別人更好看用的。所以他就是死了也要...
周瑜並非氣因病去世,竟隱藏著孫權的驚天秘密!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
周瑜是名將嗎?周瑜是怎麼死的?
周瑜在軟禁劉備,挾制關張;奪回「南荊」, 同化劉備集團的諫議伩,未被孫權釆納以後。又想岀了另一個辦法或圖謀:《周瑜傳》: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
歷史上三國沒有這四將,吳國不可能跟曹操對抗
孫策、孫權建立的吳國之所以停留在江東地區,跟中原地區的曹操對抗,固然是因為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然而當時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真正是所謂的國家(東吳)的心腹與樑柱,能與國家共存亡...
同是東吳名將,周瑜和陸遜誰的能力更強
孫權繼承父兄之志,以一個後輩的身份與曹操劉備爭雄,離不開幾個英傑的全力協助。從周瑜到魯肅,從呂蒙到陸遜,無一不是孫權的股肱之臣。周瑜之赤壁、魯肅之戰略、呂蒙之荊州、陸遜之夷陵,都是東吳穩定和強...
東吳四英傑都非等閒之輩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四人並提的說法最早出自陸機的...
三國演義吳國歷代大都督排行榜,第一名副其實
三國吳國歷代大都督排行榜東吳四英傑是指先後執掌東吳水軍的大都督,按接任順序,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周瑜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東吳四大都督(四英傑),個個都非等閒之輩
一提起三國,人們話題更多是曹魏、蜀漢兩國,這更多的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在歷史上,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東吳依據長江天險,雄踞一方,直到公元280年,才被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晉武帝...
周瑜之死的背後,竟然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對於周瑜的死,大家的內心一定是這樣想的,當周瑜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了他,想方設法的謀害諸葛亮,但是都別諸葛亮識破了,反而中了諸葛亮的謀算,結果被氣的吐血身亡,最後還感嘆說「既生瑜,何生亮」。其實...
他寬宏大度 卻為何被寫成小肚雞腸 只是因為他拒絕了一個要求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
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那麼他的兩分天下之謀能否實現?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
周瑜忽然壯年暴亡,有沒有可能是孫權暗中下的毒手?
建安十五年,正值壯年的東吳大都督周瑜忽然迅速重病不起,不久去世,年僅三十六歲。在三國這個戰亂不停的時代,雖然人的平均壽命都很短,但是作為常年戎馬征戰的人來說,這個年齡還是太年輕了。連一向身體不好...
三國周瑜暴死,竟是孫權施的兩大毒計!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