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為什麼一直不得重用?從這件事情便可看出端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通讀《三國演義》,我們不難發現,名將趙雲雖然比諸葛亮的資歷還要老,但是他一向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甚至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他,給諸葛亮當私人保鏢,也沒有任何怨言。

因此,大多數人都不會相信,他也有與諸葛亮發生分歧的一天。

趙雲和諸葛亮,在同一件事情上,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一事,發生在真實歷史上,而且是劉備晚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名將關羽從討伐黃巾的時候,就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且不管劉備在之後是風光還是落沒,是自成一方勢力,還是被迫寄人籬下,他都忠心耿耿。

所以劉備對他感情非常深,不僅在自立為漢中王之後,立馬給了關羽在假節鉞的權力,還在關羽被江東擒殺之後,誓要發動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

眾所周知,自赤壁之戰開始,孫權和劉備就一直是盟友關係,諸葛亮當初提出的隆中對,也一向主張聯吳抗曹,因此,發動夷陵之戰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再者說,劉備雖然已經在益州稱帝,但是他一向對外宣稱,繼承的是漢室的天下,因此他更該堅持討伐篡漢的曹魏才對,堅持攻打江東,並不明智。

這樣的道理,普通人都能看得明白,更何況當時的蜀漢眾臣呢?因此,很多人出面勸阻,趙雲便是反對劉備伐吳一派的代表人物。

《三國志》注引《雲別傳》記載:「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

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意思是說,趙雲認為曹魏才是國賊,曹丕篡漢之後,根本不得民心,劉備應該趁機滅魏,然後江東可不攻自破。

可是劉備並不接受他的建議,一心要伐吳。

那麼,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態度如何呢?史料中並沒有他勸阻劉備的記載,只有《三國志·法正傳》中提到,劉備敗亡之後,他曾說如果法正還在的話,應該能阻止劉備伐吳,就算不能阻止,也不可能讓劉備敗的這麼慘。

也就是說,他本身並不贊同劉備伐吳,只不過他保持了沉默。

那麼,為什麼面對同一件事,諸葛亮和趙雲明明持有相同的觀點,表現出的態度,卻完全不同呢?

小編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勸阻劉備,一方面是明哲保身,畢竟當時的劉備,一心想伐吳,聽不進其他的意見,如果勸的狠了,還可能被怪罪;另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需要劉備據有荊州,而隨著關羽被擒殺,荊州也徹底歸屬了孫權,他本心大約也是希望劉備能夠奪回荊州的。

而趙雲不一樣,他會把百姓的利益、國家的利益,以及忠義等事全部放在自己的安危之上,所以他覺得不合適,就會直言相勸,不會顧忌太多。

但是因為他又太過耿直,在認定曹魏是國賊的情況下,就會不知變通,堅定的認為,在國賊不除的情況下,與其他勢力開戰,是不對的,於是他在頂撞了劉備的同時,也表明了他會將忠、義等情懷,放在集團的利益之上,甚至會天真的認為,天下人都會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從而排斥曹魏的統治,有些理想主義。

分析到此處,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諸葛亮和趙雲都對劉備忠心耿耿,但是趙雲雖然更容易贏得主公的信任,卻並不適合官場,也不適合被委以重任,尤其是在群雄爭霸的亂世,這或許正是劉備一生都信任和倚重趙雲,卻一直沒有給他太高官職的原因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說夷陵之戰劉備敗局已定?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這突如其來的雙重打擊對劉備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很快,劉備便對東吳發起了戰爭。這一場戰爭,蜀漢慘敗、實力大損。其實,這場戰爭劉備的失敗並非偶然。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