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隱形謀士,曹操曹丕不聽其計必敗,兩大謀略可更早統一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聽其他謀士之計,曹操勝。

不聽劉曄之計,曹操敗,曹丕也敗。

沒有多少人意識到他的存在,但認真閱讀,他似乎又無處不在。

曹操、曹丕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悔不聽君言」。

劉曄(179_234),字子揚,淮南成德(今安徽壽縣)人,出身高貴,是漢光武帝劉秀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裔。

曹操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的時候,當時在廬江境內的陳策,擁兵數萬,拒險而守。

之前派去討伐的偏將被殺。

曹操諮詢手下的謀士是否繼續。

很多謀士認為山高險峻,溝谷深隘,地形上易守難攻,不宜討伐。

只有劉曄意見不同。

他認為之所以之前的討伐沒能成功,是因為去的偏將資歷太淺,所用的方法不對。

劉曄認為此次只要先公布賞賜條件,然後再大兵壓境,敵人自然也就不攻自敗了。

曹操採納了劉曄的建議,結果也正如劉曄事前預料的那樣。

曹操也因此任命劉曄為司空倉曹掾。

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已經身為主簿的劉曄隨曹操一起來到漢中(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山勢險峻難以攀登,軍隊糧草非常缺乏。

曹操因此決定放棄進攻,自己帶領軍隊撤退,命令劉曄監督後面諸軍撒出。

劉曄認為雖然糧食缺乏,就算是撤退也難免造成軍隊的人員損失,倒不如立即轉為進攻,可以打張魯一個措手不及。

在劉曄的堅持下,曹操終於改變了之前的命令,轉為繼續進攻。

在戰鬥之中,劉曄還敏銳地察覺到張魯的軍隊由於曹軍的突然變化而潰散,及時通知夏侯悖、許褚,並迅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平定了漢中。

曹操在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後,劉曄和司馬懿都向曹操建議迅速南下,進攻剛剛拿下在益州立足未穩的劉備。

劉曄進言說:「如今我們已經占領漢中,蜀人望風披靡;而劉備剛剛奪取益州,人心不穩。

如果立即大軍壓境,可定能大獲全勝。

如讓劉備得到恢復的時間,百姓生活安定,劉備再據守險要,時機就錯過了。

現在不攻,日後必成大禍。

」但曹操並沒有聽從劉曄的意見。

曹操沒有乘勝追擊,反倒給了劉備一個重要的喘息機會,

結果到了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已經是羽翼豐滿、再無後顧之憂的劉備傾全力出兵與曹操爭奪漢中。

曹操雖率軍親征,但結果是以丟失漢中、損失大將夏侯淵的沉重代價黯然退出漢中。

劉曄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

而曹操自己也在退軍後的第七天感到後悔了。

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後不久,曾經下詔詢問群臣分析劉備是否會因關羽之死而出兵東吳為他報仇。

很多大臣認為不會。

只有劉曄說:「蜀雖弱小,但劉備想奮發圖強,勢必出兵來顯示自己的強大。

況且關羽與劉備名為君臣,恩猶父子;如果關羽死了而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就不能做到自始至終的情分。

」後來劉備果然出兵伐吳。

劉備出兵伐吳之後,東吳很快派遣使者前來表示臣服魏國。

當時滿朝大臣紛紛向曹丕表示慶賀。

這時只有劉曄一人頭腦冷靜,斷定孫權是假降,等到同蜀漢的戰爭一旦結束,勢必同曹魏反目。

同時劉曄提出了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建議:乘此良機進攻東吳。

但是他的建議沒有被曹丕採納。

不久,東吳大敗蜀漢,也就不再理睬曹魏。

到這時候曹丕才緩過味了,勃然大怒,準備興兵伐吳。

劉曄認為此時的東吳剛剛大獲全勝,上下一心,士氣高昂,這時候去進攻,必然不會成功。

這次他的建議又沒有被採納,曹丕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出兵東吳。

其結果又如劉曄所料,曹丕無功而返。

三國有三大謀略可以更早統一天下,可惜並未實施。

這其中的兩個,都是劉曄的建議。

一是曹操沒有聽劉曄之言,在得到漢中後繼續南下入蜀。

二是曹丕沒有聽劉曄之言,失去了滅吳破劉的機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三國最牛謀士,差點讓曹操父子一統江山!

三國期間最牛叉的謀士是誰?你可能會舉出一大堆,比如諸葛亮、郭嘉、龐統等。可是有一個人,你可能不太注意。他是曹操這一派系的謀士,曾侍奉曹魏三代君主,他的目光十分獨到。如果曹魏父子可以完全聽從他的話...

三國複雜的人物,夢三國司馬懿的城府

司馬懿這一人物形象十分複雜。你無法簡單的說他是賢臣還是佞臣。甚至你都無法確切的說出他對曹魏竟是忠心耿耿,還是早就包藏禍心。司馬懿經歷了積極效忠到反叛奪權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政治立場逐漸轉變。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