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隱形謀士,曹操曹丕不聽其計必敗,兩大謀略可更早統一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聽其他謀士之計,曹操勝。
不聽劉曄之計,曹操敗,曹丕也敗。
沒有多少人意識到他的存在,但認真閱讀,他似乎又無處不在。
曹操、曹丕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悔不聽君言」。
劉曄(179_234),字子揚,淮南成德(今安徽壽縣)人,出身高貴,是漢光武帝劉秀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裔。
曹操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的時候,當時在廬江境內的陳策,擁兵數萬,拒險而守。
之前派去討伐的偏將被殺。
曹操諮詢手下的謀士是否繼續。
很多謀士認為山高險峻,溝谷深隘,地形上易守難攻,不宜討伐。
只有劉曄意見不同。
他認為之所以之前的討伐沒能成功,是因為去的偏將資歷太淺,所用的方法不對。
劉曄認為此次只要先公布賞賜條件,然後再大兵壓境,敵人自然也就不攻自敗了。
曹操採納了劉曄的建議,結果也正如劉曄事前預料的那樣。
曹操也因此任命劉曄為司空倉曹掾。
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已經身為主簿的劉曄隨曹操一起來到漢中(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山勢險峻難以攀登,軍隊糧草非常缺乏。
曹操因此決定放棄進攻,自己帶領軍隊撤退,命令劉曄監督後面諸軍撒出。
劉曄認為雖然糧食缺乏,就算是撤退也難免造成軍隊的人員損失,倒不如立即轉為進攻,可以打張魯一個措手不及。
在劉曄的堅持下,曹操終於改變了之前的命令,轉為繼續進攻。
在戰鬥之中,劉曄還敏銳地察覺到張魯的軍隊由於曹軍的突然變化而潰散,及時通知夏侯悖、許褚,並迅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平定了漢中。
曹操在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後,劉曄和司馬懿都向曹操建議迅速南下,進攻剛剛拿下在益州立足未穩的劉備。
劉曄進言說:「如今我們已經占領漢中,蜀人望風披靡;而劉備剛剛奪取益州,人心不穩。
如果立即大軍壓境,可定能大獲全勝。
如讓劉備得到恢復的時間,百姓生活安定,劉備再據守險要,時機就錯過了。
現在不攻,日後必成大禍。
」但曹操並沒有聽從劉曄的意見。
曹操沒有乘勝追擊,反倒給了劉備一個重要的喘息機會,
結果到了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已經是羽翼豐滿、再無後顧之憂的劉備傾全力出兵與曹操爭奪漢中。
曹操雖率軍親征,但結果是以丟失漢中、損失大將夏侯淵的沉重代價黯然退出漢中。
劉曄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
而曹操自己也在退軍後的第七天感到後悔了。
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後不久,曾經下詔詢問群臣分析劉備是否會因關羽之死而出兵東吳為他報仇。
很多大臣認為不會。
只有劉曄說:「蜀雖弱小,但劉備想奮發圖強,勢必出兵來顯示自己的強大。
況且關羽與劉備名為君臣,恩猶父子;如果關羽死了而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就不能做到自始至終的情分。
」後來劉備果然出兵伐吳。
劉備出兵伐吳之後,東吳很快派遣使者前來表示臣服魏國。
當時滿朝大臣紛紛向曹丕表示慶賀。
這時只有劉曄一人頭腦冷靜,斷定孫權是假降,等到同蜀漢的戰爭一旦結束,勢必同曹魏反目。
同時劉曄提出了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建議:乘此良機進攻東吳。
但是他的建議沒有被曹丕採納。
不久,東吳大敗蜀漢,也就不再理睬曹魏。
到這時候曹丕才緩過味了,勃然大怒,準備興兵伐吳。
劉曄認為此時的東吳剛剛大獲全勝,上下一心,士氣高昂,這時候去進攻,必然不會成功。
這次他的建議又沒有被採納,曹丕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出兵東吳。
其結果又如劉曄所料,曹丕無功而返。
三國有三大謀略可以更早統一天下,可惜並未實施。
這其中的兩個,都是劉曄的建議。
一是曹操沒有聽劉曄之言,在得到漢中後繼續南下入蜀。
二是曹丕沒有聽劉曄之言,失去了滅吳破劉的機會。
此人計謀足以吊打司馬懿,謀略不在郭嘉之下,法正平生不與其交手
三國時期能人異士眾多, 臥龍,鳳雛,冢虎,幼麒,毒士,他們均是聲名遠播的謀士。除此之外,還有曹魏早期頂級謀士,他幫助曹操一統中國北方,並且提出了著名的《十勝論》,他便是郭嘉。說起郭嘉,大家或許並...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三國最牛謀士,差點讓曹操父子一統江山!
三國期間最牛叉的謀士是誰?你可能會舉出一大堆,比如諸葛亮、郭嘉、龐統等。可是有一個人,你可能不太注意。他是曹操這一派系的謀士,曾侍奉曹魏三代君主,他的目光十分獨到。如果曹魏父子可以完全聽從他的話...
法正首創一成語,使諸葛亮的構想變成現實,令劉備登上事業巔峰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所牽涉的人物是劉備和法正。先來看看原文:
曹魏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也並非荀彧,而是身為三朝元老的他!
此人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他歷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他的職務雖然不算太高,而且也沒有郭嘉和荀彧的名氣,但是一直是歷代魏主的心腹,參與重大事情的謀...
曹魏最被低估的奇才,曾獻計滅蜀、滅吳,比郭嘉都牛!
在三國迷中,總有一批人吹捧郭嘉,說他是曹魏第一謀士,只可惜英年早逝。但是,曹魏手下還有一個人遠比郭嘉強得多。這個人就是劉曄(音葉)。劉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人,這一點恐怕比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要靠...
關羽:「大哥,你怎麼兩年後才給我報仇?」,劉備:「時機未到」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二弟關羽報仇為名,興兵討伐東吳,而此時距離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已經過去接近兩年了。劉備真的是單純為二弟關羽報仇嗎?我看未必。
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謀士,曹丕若聽其計,早滅東吳59年
三國時期,能臣謀士眾多,蜀國有諸葛亮、龐統和法正,東吳有張昭、周瑜和陸遜,曹魏陣營則更多,比如郭嘉、荀彧和司馬懿等。但毛主席最欣賞的既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郭嘉,而是在三國演義中跑龍套的劉燁,曾向幹部...
三國複雜的人物,夢三國司馬懿的城府
司馬懿這一人物形象十分複雜。你無法簡單的說他是賢臣還是佞臣。甚至你都無法確切的說出他對曹魏竟是忠心耿耿,還是早就包藏禍心。司馬懿經歷了積極效忠到反叛奪權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政治立場逐漸轉變。
他是光武帝劉秀之後,若按他的規劃,整個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
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蜀國的諸葛亮,「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嘛。其實,三國時期,謀士最多最優秀的是在曹魏。看看曹魏的那些謀士們,荀彧,程昱,賈詡,郭嘉,哪一個都不比諸葛...
三國最狠謀士,曾獻2條妙計,曹操父子若採納,諸葛亮都無力回天
一、13歲時一鳴驚人他叫劉曄,跟劉備一樣都是漢室宗親。但他的家庭條件可比劉備強多了,不但不用織履販席,而且還有一位非常「狠」的母親。那年劉曄剛七歲,母親便得了重病,臨死前對劉曄道:「你老爸身邊的...
此人十三歲殺佞臣!有佐世之才,屢出天下大計!卻不被採用,被人遺忘!
劉曄七歲時和哥哥接受母親遺命「你父親的侍者有誣陷人的秉性,我擔心我死後會出亂局,你們長大後一定要殺掉他。」劉曄十三歲時就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事情真相後...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說到曹操帳下的謀臣,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賈詡、荀彧以及郭嘉等人,唯獨很少有人會提到劉曄。其實這個也難怪,整部《三國演義》中他的出場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如果您有觀看《三國志》的話,就會發現他其實...
三國最狠謀士,曾獻2條妙計,曹操父子若採納,諸葛亮都無力回天
一、13歲時一鳴驚人他叫劉曄,跟劉備一樣都是漢室宗親。但他的家庭條件可比劉備強多了,不但不用織履販席,而且還有一位非常「狠」的母親。那年劉曄剛七歲,母親便得了重病,臨死前對劉曄道:「你老爸身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