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打響,曹丕與孫權如何結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漢大司馬、益州牧漢中王劉備在成都稱帝,改元章武,史稱蜀漢。

當上皇帝後的劉備對於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一直耿耿於懷。

於私,劉備和關羽情同兄弟,為關羽報仇在清理之中,於公,荊州的失守嚴重破壞了諸葛亮擬定的國家發展戰略,即隆中對,收復荊州對國家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於是,劉備積極秣兵厲馬,但此舉卻遭到了朝中大部分文武的反對。

翊軍將軍趙雲說:「國賊,曹操,非孫權也。

若先滅魏,則權自服。

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

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

」劉備沒有聽從。

而且再此期間,蜀漢的另一員大將,車騎將軍、司隸校尉西鄉侯張飛被部下張達、范疆所殺,二人逃奔孫權,這更堅定了劉備東征的決心。

劉備影視形象

七月,劉備親自率軍從成都出發,孫權先派人求和。

綏南將軍、南郡太守宣城侯諸葛瑾是漢丞相諸葛亮的兄長,寫信給劉備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矣。

」劉備不答應。

吳將李異、劉阿駐守巫縣、秭歸縣,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李異、劉阿於巫縣,進至秭歸縣,前軍四萬餘人,武陵五谿蠻族遣使表示願意出兵相助。

孫權命右護軍、鎮西將軍、宜都太守婁侯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昭武將軍西安鄉侯朱然、振威將軍、固陵太守溧陽侯潘璋、宋謙、偏將軍、永昌太守韓當、建武將軍、廬江太守都亭侯徐盛、鮮于丹、安東中郎將孫桓等軍五萬迎戰。

八月,孫權又向魏稱臣求援。

魏侍中劉曄向曹丕建議乘機發兵南下,與劉備合滅東吳,然後揮師進攻劉備,曹丕沒有同意,接受孫權的投降,封為吳王。

魏黃初三年(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率軍至秭歸,將軍吳班、陳式率水軍屯夷陵。

二月,劉備率諸將沿長江南岸進至夷道猇亭。

益州治中從事黃權曾建議自己率兵在前,劉備為後,劉備不聽,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

劉備又遣侍中馬良由佷山至武陵招撫五豁蠻族。

吳諸將請擊漢軍,陸遜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

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太勢,非小故也。

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

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

」按兵不戰,諸將認為陸遜懼戰,心懷不滿。

漢軍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營屯,以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與吳軍相持至六月。

劉備命吳班率兵數千在平曠地帶紮營,陸遜認為必有埋伏,阻止諸將出戰。

不久,劉備料計謀已經被識破,率兵從山谷中出來。

諸將因此不敢再輕視陸遜。

時孫桓被漢軍圍於夷道,向陸遜求援,陸遜表示敗漢軍主力後圍自解,仍然按兵不出。

閏六月,漢軍出戰數月,將士疲憊,計謀不行,陸遜決計出戰。

吳軍先攻漢軍一營,沒有成功,陸遜又命每人攜帶一把茅草,進行火攻,在攻克一處營寨後,全軍出擊,遂大破漢軍,斬漢將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破四十餘營,漢將杜路、劉寧投降。

劉備上馬鞍山,陳兵自守,陸遜督諸軍四面猛攻,漢軍崩潰,死傷過萬。

劉備乘夜逃走,在路上燒鎧甲以阻止追兵,狼狽得至白帝城,舟船、器械、糧草盡失。

將軍傅肜殿後,與吳軍力戰,部下死傷殆盡,吳軍勸他投降,傅肜對敵大罵:「吳狗,安有漢將軍而降者!」最後壯烈犧牲。

益州從事祭酒程畿率水軍在江上,被敵軍所殺。

馬良也死於五豁。

黃權在江北,被吳軍阻斷退路,不得已北降魏國。

夷陵一戰,是蜀漢在丟失荊州之後的又一次重挫,導致蜀漢在此後數年間無力對外發起大規模的戰爭,鞏固了東吳對荊州的占領權。

同時,吳軍的獲勝增加了曹魏對他的忌憚,曹丕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南下,這也意味著魏吳聯盟的破裂。

孫權一方面要集中兵力對付魏軍,一方面不確定劉備是否會再次出兵,決定再次構建孫劉聯盟。

十月,吳國使者太中大夫鄭泉到達白帝城,劉備一方元氣大傷,也就順手推舟地答應了,並派太中大夫宗瑋出使吳國,兩國聯盟得以再次確立。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閒語」(xianyust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東吳四英傑之一——陸遜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建安八年(2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