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何最早滅國,是與諸葛亮過勞早逝有關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代這段六十年的歷史中(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中原大地上諸侯割據、群雄逐鹿,經過多年的兼并戰爭,笑到最後的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他們各自建立了魏、蜀、吳三個政權(曹操生前未稱帝,其子曹丕代漢自立),論起三國的實力,魏國最強無疑最強,蜀和吳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前蜀強吳弱,之後則吳強蜀弱。

劉備死後,諸葛亮先平南中,其後北伐,最後病逝五丈原,其後國勢每況愈下,最後為晉所滅。

蜀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諸如劉備、諸葛亮早逝、後主無能、奸佞當道等,但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蜀漢集團的綜合國力太過弱小。

在東漢末年,行政區劃是這樣的:全國一共分為十三個州,這屬於一級行政區劃,州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

三國時期最大的國家魏國占據了整個北方,其轄區大約包括司隸、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幽州等九個州的地區;孫吳則占據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地區(荊州有一部分還在魏國掌控之中);而蜀漢則偏居西南一隅,只擁有益州一州之地。

以益州一州之力與曹魏九州想抗衡,其實力未免相差地過於懸殊了。

十三州

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曾經說到:「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看起來對於這種實力上的差距,諸葛亮自己也是有深刻的認識的。

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封建社會中,農業根本性地決定著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

兩漢時期,中國的農業發達地區主要集中於北方,如冀州、豫州、兗州(華北平原)等地區,這些地方集中了當時中國最為密集的人口與最為先進的生產力。

相對於魏國,孫吳雖然幅員遼闊,但農業發達地區只集中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其它絕大部分地區還是一片荒涼,沒有進行農業開發,交州很多地方甚至一直被視為窮鄉僻壤,一直都是充軍發配的目的地。

而蜀國呢,限於地形,其農業主要集中於成都平原,其餘地區的農業則相當落後,很難給軍隊作戰提供充足的給養。

至於南中一帶,還沒有象樣的農業呢,更不用說提供戰時補給了。

諸葛亮幾次北伐失利,除了蜀道難,物資運輸困難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還在於糧草等戰略物資供應不足。

而魏國則依託自身雄厚的農業經濟基礎,軍隊很少出現糧草輜重不足的情況,即便是同時與吳、蜀兩線作戰,往往也能從容應對。

司馬懿能夠屢次阻止諸葛亮北伐,靠得就是打消耗戰。

三國行政區劃

蜀、魏在農業經濟上的懸殊差距,導致了綜合國力的巨大落差,從根本上就決定了蜀漢集團在戰略上處於劣勢。

這種劣勢不是靠某個人、靠一兩條好計策就能扭轉的。

魏國經濟基數大,增長快;吳、蜀經濟基數小,增長慢,並且這種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

對於這種有利的情況,魏國人自己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尚書孫資曾向經魏帝曹睿建議:「命大將據守險要,養精蓄銳。

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

」一句話就說到了魏國的優勢,也抓住了蜀吳的軟肋。

這種看法當時就得到了曹睿、司馬懿的一致認同,而且司馬懿也一直採取的這種策略。

在西漢鼎盛時期全國人口曾經達到過六千萬,後來經過長期戰亂,東漢末年中國的總人口數已經下降到兩千萬左右。

蜀國被滅時戶部統計人口是九十四萬,即便有統計不完全的原因,我們把這個數字擴大一倍,就算當時蜀國總人口有二百萬。

除去婦女、兒童和老人,蜀國的男壯丁(兵源)大約只有五十萬,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都在三十萬左右,這已經是蜀國兵力上的極限了,而且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後方農田大量被拋荒,導致糧食生產大幅減少,加快了蜀漢滅亡的速度。

孫吳滅亡時戶部統計人口是二百三十萬,算上統計不全的原因,吳國總人口至多有四百萬。

而魏國則不同,其九個州的總人口約為一千萬以上,比吳、蜀總人口還多一倍以上。

有了人口才有兵源,才有人去種田生產,才有經濟基礎,人口數量上的巨大差距,也決定了蜀漢戰略上的劣勢。

至於書中提到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袁紹出兵七十萬、赤壁之戰曹操帶兵八十三萬、猇亭之戰劉備出兵七十五萬,這絕對是羅老先生為了演義的好看做的誇大,目的無非是烘托全書宏大的氣氛。

這種天文一樣的數字,在當時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諸葛亮在北伐之時常常遇到兵源和給養不足的問題,這個難題一直影響著他的整個北伐大計。

為了應對這個難題,諸葛亮曾經把作戰兵力分為兩班,三月一輪換、換班出征。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兵源問題,又節約了糧食。

這個做法雖然看起來高明,卻也是蜀漢國力衰微的表現。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主要打的就是兵力和後勤補給,而這一點正是蜀國的軟肋。

在魏國不出現大的動盪的前提下,諸葛亮一廂情願的北伐,其實是在做無謂的自我消耗,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敗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曹魏集團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占據九州之地,人口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孫吳次之,占據三個州,人口只有全國的五分之一;蜀漢最弱,只有一個州,人口不過全國的十分之一。

所謂的三分天下,並不是公平的把天下分成三份,而是說分成為三個大小不一的政治集團而已。

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於是便有了「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感嘆。

明知道不行,還得硬著頭皮干,心中得有多無奈。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大政治家、軍事家,攤上蜀漢這個爛攤子,縱使他再有才也無力回天。

可以肯定的說,諸葛亮再多活十年,也不能挽回蜀漢最終被滅亡的命運。

曹魏集團不發生大的政治動盪,三國之間的軍事統帥能力相差不多,這樣的戰爭要是打起來,就是打純粹的消耗戰了。

比拼的就只能是綜合國力。

三國後期的形勢,不僅讓我們想起了二戰:當時美國對納粹德國開戰,納粹軍隊是非常講究戰略戰術的,他們曾摧毀過整個建制的美軍艦艇編隊,但是幾天之內,一支數量更多、噸位更大的嶄新編隊又出現在納粹軍隊眼前。

納粹德國徹底絕望,任何的戰略戰術都成了徒勞,他們被拖入了一場持久的消耗戰。

曹魏與蜀漢的情況何其相似似,任你諸葛亮的計謀有多妙,戰術運用多高超,終究是經不起長時間消耗的。

諸葛亮是軍事天才,他可以輕易地贏得一場戰役,卻很難徹底贏得一場戰爭。

因為蜀漢集團在綜合國力上與魏國相差過於懸殊,這種綜合國力上的差距不是一兩個軍事天才所能改變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的面積都多大?誰的地盤最大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分天下有其二」,指的就是三國時期的魏國。魏國的確實力很強大,然而這一句話有很容易讓人以為說的是天下土地三分,其中三分之二的都是魏國的地盤。但是如果我們去看三國時期...

倘若關羽沒有被殺死,蜀國會一統天下嗎?

我個人覺得還是很難的,任何事情都是有著客觀規律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後看的還是實力。比如三國之中,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夷陵之戰,吳國都是勝利者,但是又能怎樣呢?吳國還不是沒能統一三國。因為實力不...

其膽大如雞卵的姜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繼承其北伐遺志,多次率兵攻魏,但終未能改變形勢對比。魏將鄧艾、鍾會分兵攻擊。鄧艾出奇兵偷襲涪城,威脅成都,後主驚惶無措而投降。姜維見大勢已去,設計率部假...

三國時期各國人口有多少?

三國時期,魏蜀吳鼎足而立。一、疆土數據 魏國的疆域占有整個華北地區,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姜維為何無法挽救蜀漢?

三國時期,諸葛亮用計將魏國將領姜維收到蜀國旗下,並把他作為自己的親傳弟子,親自教導,雖然最終沒有將他列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也算是對他寄予厚望。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續實行北伐大業,只不過儘管勝多敗...

劉備為何無法一統三國?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劉備身為皇室後裔,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謀士,武有五虎上將,占據天府之國,為何無法一統三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