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最大冤案,軍事奇才被誣為反賊,實乃諸葛亮一生之黑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 劇照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魏延這個人被說成是反賊,還被後人熟知長有「反骨」,事實上呢,魏延是劉備麾下的一員猛將,和劉備也頗多淵源,早在劉備被曹操所逼敗走襄陽時,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當時魏延感念劉備的盛名就挺身而出,打開城門準備迎劉備入城;後來魏延又殺了長沙太守韓玄救出後來成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僅憑著兩件事就能看出魏延為人比較有見識,而且做事非常果決,坎為棟樑之才,當然後來,劉備也非常重用魏延,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劉備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和關羽鎮守荊州一樣,成為蜀漢的封疆大吏,獨當一方的大將。

而劉備稱帝之後,更是將漢中這一戰略要塞交予魏延守衛,封其為鎮北將軍。

諸葛亮 劇照

在鎮守漢中的十多年間,屢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因熟悉漢中地理,多次向諸葛亮獻上奇襲子午谷之妙計,從後人的角度來看,讓魏延領兵一萬出子午谷,而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直奔曹魏之洛陽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只是諸葛亮作為軍師,為人比較清高孤傲,不屑於此計,錯失匡扶漢室之良機。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芒。

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這也埋下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被楊儀借私人恩怨誅殺的禍根。

至於以下之歷史記錄:「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當屬楊儀等人之藉口。

楊儀 劇照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

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

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都為文人,而且屬於楊儀在朝中的同好,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先占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

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此種言語更像是泄私憤而已。

從邏輯上來說,諸葛亮死之後,向魏延潑髒水最大的受益者也應該是楊儀、董允以及蔣琬這樣的文臣。

此外,按照諸葛亮的智謀,假如說諸葛亮斷定魏延會投魏,他應該是在臨終前解除魏延的兵權!哪有斷定人叛變投敵還會給人創造條件的?魏延如果真想投敵,他應該是先和司馬懿聯絡,然後是一道進攻蜀軍。

假如是自己行事,將楊儀控制,也就是控制了整個蜀國軍隊,在這個時候,蜀國的軍事大權和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他的手中,還有必要「投魏」嗎?所以,《三國志》也用了不合常規的筆法寫了魏延的本意不是向北投降魏國,而率軍南歸,只不過是驅除殺掉楊儀等。

魏延軍事能力出眾,為蜀漢國立有大功,既沒有投降魏國的跡象,也沒有謀逆的苗頭,僅僅是和楊儀有過節,死後就被說成是反賊,其實從歷史是有勝利者所書寫這個角度來看,此種說法有可能是誅殺魏延獲勝一方楊儀和蔣琬的一種藉口,實乃是蜀國內訌一種遮人耳目的託詞,是楊儀等人假借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名聲,迫害異己的一種伎倆,也是諸葛亮死後所背負的最大黑鍋,也是蜀國被滅之前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諸葛時代——繼承者的面壁計劃

對中國歷史的敘述,不外乎以人物為主線的紀傳體和圍繞時間軸展開的編年體。然而這一篇文字若採用紀傳體,則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不得不重複敘述。若採用編年體,則無法講述人物的早期經歷。...

被演義曲解的魏延

魏延是跟隨劉備多年,從一名普通的下級軍官,一步步的晉升上來的。在蜀國的大將中,他能征善戰,戰功卓著。在為建立蜀國立下不朽功勳。對劉備忠心耿耿。並得到劉備的器重。劉備在用人方面也確有過人之處。然而...

魏延真正死於謀反嗎?透過史實揭示真實的原因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深受劉備器重。在劉備進入西川前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小卒,由於屢立戰功,才慢慢進入劉備的視線,最初被任命為牙門將軍。說明魏延是靠自己的能力而非靠關係背景上升的,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真...

三國歷史人物:大將魏延真的叛蜀了嗎?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國嗎?蜀國名將魏延是三國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為重要的大將,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兵萬人,與亮會於潼關,如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