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平八郎說一生俯首拜陽明,蔣中正說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守仁,浙江人,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被後世稱之為「最後一個大儒」。
他立德、立言、立功集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心學集大成者,「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
王陽明生平學問涉及佛道儒三家,他的學說為:知是行的主要,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始,行是知終,人須知行合一,方為真道學。
後世教育家陶行知,其「行知」二字,大概也是從王守仁的學說這兒得來的吧。
其思想影響到了日本、朝鮮,乃至整個東南亞。
曾國藩、蔣中正等人對王陽明非常推崇,蔣介石甚至認為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
日本竊取『致良知』哲學的唾餘,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統一了支離破碎的封建國家,竟成功了一個今日稱霸的民族。
」
蔣介石到台灣,把草山改名為今天的陽明山。
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隨身帶著腰牌,上刻:「一生俯首拜陽明。
」
王守仁的故事很有趣,《明史》中提到,他五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一個異人摸了摸他的頭,祖父替他改成「守仁」這個名字,於是就能開口說話。
按道理說五歲還不能說話,應該屬於智力發育比較遲鈍型的人物,可是王守仁馬上變得很聰穎起來,初次考進士就被李東陽認為是狀元之才,但卻第三次,28歲時考上進士。
他十七歲結婚當天,居然因為和道士請教學問忘記了成親這事,第二天才回來。
明朝的名將大都有文才,因為明朝重文輕武,只允許進士及第的八股文專家領兵打仗,雖然造就諸如王守仁、袁崇煥、洪承畦、孫承宗、熊廷弼等文武雙全的名將,卻也因為太多的文人統帥輸了更多不該輸的戰役。
大多數人印象中,滿口仁義道德、子曰詩云,搖頭晃腦的書生形象,和戰場上壯懷激烈、身先士卒的鐵血名將形象相差太遠了,即使中國歷史上最書生氣的儒將,羽扇綸巾、揮斥方遒、指揮若定,也絕沒有那個像王守仁這般是真正的大學者、大思想家。
王守仁為人正直,沒有讀書人的迂腐氣,相當受人尊敬。
他擔任兵部主事時候,曾經為了打抱不平,得罪了當時炙手可熱的大太監劉瑾,被杖四十,貶職到邊遠山區貴州龍場擔任小小驛丞,王守仁倒是既來之,則安之,「因俗化導」,「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後來劉瑾事敗遭誅殺,王守仁才重新被啟用為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後又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明朝時候,太監專權,吏治腐敗,皇帝任性行事,國家政治一塌糊塗,軍事制度也存在嚴重問題,缺兵少糧,訓練不足,戰鬥力極低。
當時,南中盜賊四起,各占山頭自立為王,明朝的文人官員對行軍打仗一竅不通,一敗再敗。
於是王守仁出馬,改革兵制,先除賊軍耳目,再誘敵深入,威逼利誘,巧施計策,從而一舉殲之。
當時朝廷還擔心數十年來都頭痛的巨寇,打算調廣東、湖廣的正規軍配合圍剿,這些部隊有的還沒動身,有的才剛剛趕到,王守仁就平定了全部盜賊,其用兵之迅速、老練,嘆為觀止,於是「遠近驚為神」。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還談不上名將,結果寧王造反讓王守仁再建奇功,天意要王守仁成為一代名將。
當時寧王兵強馬壯,直逼明朝重地南京,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裡的叛亂。
王守仁先用假情報迷惑寧王,寧王因此延誤戰機。
接下來寧王主力攻打安慶,王守仁直搗寧王根據地南昌,攻克南昌後,「軍士頗殺掠,守仁戮犯令者十餘人,宥脅從,安士民,慰諭宗室,人心乃悅。
」王守仁再乘機設伏,待寧王大軍回救時候而攻之,始終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最終潰叛軍,擒寧王,一場足以顛覆政權、民生凋敝的大規模叛變就這樣迅速平息了下來,總共不過花了三十五天。
而這個時候明朝的正德皇帝卻自封為「威武大將軍」,要領軍南下。
正德皇帝武宗是個瞎胡鬧的皇帝,他喜歡帶兵打仗,好好的皇帝不當,寧願做將軍,為了投皇帝所好,武宗身邊一些奸臣不滿王守仁行動太快,竟然要王守仁放了寧王,讓皇帝帶領京師的士兵自己來抓。
王守仁當然不會跟著他們一起胡鬧。
這些奸臣小人們「縱京軍犯守仁,或呼名罵」,王守仁涵養很好,「不為動,撫之愈厚。
病予藥,死予棺,遭喪於道,必停車慰問良久始去。
」王守仁誠懇的態度打動了京師里來的士兵們,後來竟「無復犯者」。
一計不成,又施一計,居然還有人誣陷王守仁謀反,幸虧武宗還有一點點明智,沒有理會。
為了滿足皇帝的癖好,王守仁只好上書言「奉威武大將軍方略討平叛亂」,把功勞全歸於皇帝,給足武宗的面子,讓武宗班師回朝,避免了京師部隊對地方百姓的騷擾。
武宗在南京正式接受被俘虜的寧王,並舉行了受降儀式。
其時城外設一廣場,豎起旗號,派兵將廣場團團圍住,把寧王放出來,去掉枷鎖,讓他站在中間,然後武宗親自擂鼓,士兵們圍上來把寧王捆起來,高奏凱歌,仿佛真正打了勝仗一樣,浩浩蕩蕩的進南京城,好一個大笑話!如果由武宗來平叛,恐怕即便勝利,江南也打成廢墟了。
劣幣驅逐良幣,小人當道,君子自然失意。
面對這樣複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
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還算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
王守仁的功績沒得到嘉獎,跟隨他立功的戰友們也都明升暗降,後來賊兵又起,明朝將官無可奈何,王守仁再次出馬,摧枯拉殘,盡數平定,卻再也沒受到提拔。
明世宗即位後,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不久,加封王守仁為世襲新建伯。
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守仁領軍軍紀嚴明,秋毫不犯,用兵如神,「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此為立功
真正不屈,「以直節著」,知行合一。
——此為立德
他開學講課,「弟子盈天下」,著作等身。
——此為立言!
雖然皇帝不賞識,老百姓還是知道他的好處,他病危時,弟子問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病逝後,「喪過江西,軍民無不縞素哭送者。
」這大概便是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吧,中國歷史上能讓老百姓這樣真心為之痛哭的人,實在少而又少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花香滿徑,沁人心脾,一代大儒,當世名將,俠骨仁心,是為王陽明!
明朝影響力最大的能臣!他文武全才,甚至能和孔孟比肩
明朝是一個政治比較黑暗的朝代,但是總有這麼幾個人,可以撥亂反正,濟世安民。而陽明先生王守仁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思想、學術理念影響眾生,包括東南亞各國。王陽明的弟子徐階則是用《心學》最終鬥倒了奸臣嚴...
淺談大明王朝第一猛人、牛人、永垂不朽
儒家將「三不朽」當成畢生奮鬥之目標:立德立功立言。有人說,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與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
明朝第一牛人,「大明一哥」王守仁,一生都是傳奇
「一位高人橫空出世,此人不但文武兼備、智勇雙全,而且五花八門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一不曉,且善始善終,堪稱不世出之奇才。對這位仁兄,英雄的稱呼似乎已不適用了,因為在很多人看來,有一個更適合他的稱呼...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
數百年來 中國評價第一人
此人生於明成化七年,五歲錢不會說話,後經異士改了名字,才頓悟初化,後經弘治、正德、嘉靖五十餘年,築學立說,被儒學文士稱為自孔子以來,儒家「二聖」。他就是影響了明朝半部歷史,甚至直接促進了日本的「...
曾國藩視他為精神導師,生前事事效仿:王陽明為何成為明朝一哥?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出身名門,卻歷盡磨難,少年時被人認為是痴傻,後來卻百戰百勝。他是從心悟道的哲學家,還是學以致用的踐行者。王陽明可謂是「名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的聖人,是當之...
明朝立德立功立言第一人,若無他,明朝恐上演又一次靖難之役
王守仁,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是明朝中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心學開創者。 王守仁出身官宦家庭,父親王華是狀元,母親早逝,少時的王守仁就與常人或一般讀書人不一樣,十幾歲時曾策馬出關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