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聽懂了諸葛亮嗎(二)深度解讀《三國演義》孔明舌戰的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作者按: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都會諸葛亮的口才印象深刻;而不少朋友一定也會有疑問:諸葛亮有些話明明並不難「破」,而且還涉嫌「人生攻擊」,但為什麼他的對手們從來不敢正面指出,王朗甚至為此付出的生命的代價?其實《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每一句台詞都是出自羅貫中、毛宗崗等人的精心雕琢,其背後隱藏了大量三國時代的歷史碎片——這裡有很多,都是小說不方便說,因而通過諸葛亮的台詞所表達出來的。

從這一期開始,隱語將跟大家逐字逐句地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話術」進行全面解析,為你揭開一段遠比小說更加複雜的隱秘三國。

如果喜歡的話,請一定要關注哦!後繼分析將會繼續連載~~

上接前文(單擊進入):

孔明舌戰錄連載(一):從諸葛亮的話術中學一點真正的三國史


首先看諸葛亮對張昭。

《三國演義》中言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這並不算是誇張,赤壁之戰後曹操命阮瑀給孫權寫過一封書信,希望孫權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子布是張昭的字,曹操這是將張昭視為劉備一般的大敵了。

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張昭

張昭之辭極講排場:「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

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

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

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

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

在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地盤實在小的可憐

這一番立論雖然用語華麗但中心單一:張昭不提大義,只講諸葛亮投劉備後屢戰屢敗,才能有限並非曹操之敵。

張昭知道不能與諸葛亮比拼政治立場,所以乾脆隻字不提;而諸葛亮並沒有轉移話題,而是直面了張昭的質疑:

「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

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

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

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

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

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誠為天下笑耳!」

這一番反詰分兩層。

第一層是實力懸殊,失敗非戰之罪,而且以韓信作比,認為「一戰成功」便可一洗之前的「小敗」;第二層則是「人身攻擊」,諷刺張昭「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三國自信一哥諸葛亮

這一番爭論「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其實是張昭過於有士人風度了。

被人指出失敗之處,首先會感到羞愧,以至自覺無顏面與對方相辯。

然而諸葛亮不以失敗為恥,反而以韓信自比以未來不一定能發生的「一戰成功」來比照當下的「小敗」,這等行徑是張昭這般士人所不能為的。

再進一步的「臨機應變,百無一能」,張昭自認於心有虧,但其本非領兵之將,何須為不知兵而羞愧呢?所以張昭的沉默不是敗給了諸葛亮,而是敗給了自己。

之後是虞翻的冷笑:「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教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

新《三國》舌戰群儒

這一句太好回擊。

虞翻以戰爭上的失敗破題,卻收歸於道德上的不屈,完全是自取其辱,白白送給諸葛亮一個道德高地。

諸葛亮自然不會錯過:

「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

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

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

京劇版的舌戰群儒

再之後是步騭,依然不敢提大義,還是圍繞著諸葛亮的能力破題:「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

諸葛亮此時便開始強行拉節奏,一定要將話題收回到自己的優勢——也就是大義上:「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

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其中所包含的人身攻擊,與對張昭所言如出一轍。

《三國殺》中的步騭頗為有趣

之後的薛綜終於將話題邏輯提高到了一層:「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

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

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之前幾人,均不提大義只提實力,非不為也,實不敢也。

現在薛綜直接拋出了一個邏輯鏈:劉備失敗是因為漢朝「天數將終」,這就直接威脅到了諸葛亮的政治優勢,諸葛亮必須嚴肅反擊。

而諸葛亮也的確一上來就開始人身攻擊:

「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

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

諸葛亮不降,但掌握了主動權

薛綜與張昭一樣,「滿面羞慚,不能對答」,也是因為其士大夫之心有著忠孝大義的底線,因曹操強大便稱說天命之事,還是問心有愧的。

而且,薛綜的立論與張昭「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的立論是相矛盾的,這一點一方面或許能說明江東群儒「打則不敢降則有愧」的糾結心理,另一方面這一矛盾沒有被諸葛亮所抓住,亦是其失。

與本文相左,毛宗崗非常不屑於薛綜之論

薛綜從曹操的「天時」立論失敗,於是後來的陸績便從劉備的政治瑕疵入手:「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

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而諸葛亮又是以人身攻擊開始:「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此句一出,陸績就敗了。

忠臣不事二主,陸績從袁術處投孫權,已經有了污點;現在又勸孫權降曹操,底氣自然不足。

而其論據,曹操為「相國曹參之後」,曹參本是漢臣,漢臣之後卻行篡漢之事,這分明是授人以柄了。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皇叔」是天子「按譜賜爵」的,陸績這一句詰問,真是不如不說;而諸葛亮的反詰則水到渠成:

「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

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舌戰群儒郵票

作為收尾,之後的二人攻勢更加無力。

嚴峻為「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程德樞為「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話題轉換得如此生硬,已然是承認之前的敗局了。

諸葛亮也樂得乘勝追擊: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儒有君子小人之別。

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赤壁》中的舌戰群儒

這兩段收尾,實在是毫不費力,舌戰群儒就此結束。

這一戰,江東群儒鎩羽而歸,諸葛亮口才之勝終於在《三國演義》得到了第一次展現。

然而江東群儒之敗亦非戰之罪,一者辯題實在不利,二者諸葛亮一發動人身攻擊便觸動了對方的士大夫底線,因而慚愧不能復言。

如果江東群儒有諸葛亮一半的「臉皮」,紅唇白齒間也能說一句「君子之儒、小人之儒」,諸葛亮想要取勝還真要費一番心機了。

如果喜歡的話,請一定要關注哦!後繼分析將會繼續連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舌戰群儒吳國在場謀臣一覽

曹操大兵壓境、虎視眈眈,在這危急關頭,諸葛亮自請出使東吳,意在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這樣,就發生了《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場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使聯吳抗曹的...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孫權高超智慧的結晶!

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章節之一。諸葛亮為說服孫權共同抗擊曹軍,在孫權大殿之上,先後回擊了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酸、程秉等人人身攻擊,進而批駁了張昭等人懦弱和不負責任的主和思想...

賞析與借鑑《舌戰群儒》中的辯論技巧

和很多朋友一樣,諸葛亮也是我心目中的絕對偶像,雖然有些可望而不可及。每每念及「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的詩句.每每想起那位羽扇綸巾,自喻管仲、樂毅,火燒博望.水淹曹仁,舌戰群儒,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舌戰群儒片段

老話講,「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水滸裡面比較多的是叛亂、義氣等,年輕人氣盛,讀了那些好漢的事跡,容易心生反叛,不服管束。三國里比較多的用到權術與謀略,老年人經歷豐富,老於事故,看了三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