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別讓三國演義給騙了,真實的諸葛亮原來是這樣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作者按: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都會諸葛亮的口才印象深刻;而不少朋友一定也會有疑問:諸葛亮有些話明明並不難「破」,而且還涉嫌「人生攻擊」,但為什麼他的對手們從來不敢正面指出,王朗甚至為此付出的生命的代價?其實《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每一句台詞都是出自羅貫中、毛宗崗等人的精心雕琢,其背後隱藏了大量三國時代的歷史碎片——這裡有很多,都是小說不方便說,因而通過諸葛亮的台詞所表達出來的。

從這一期開始,隱語將跟大家逐字逐句地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話術」進行全面解析,為你揭開一段遠比小說更加複雜的隱秘三國。

如果喜歡的話,請一定要關注哦!後繼分析將會繼續連載~~


《三國演義》以洋洋洒洒以六七十萬字的篇幅,勾勒了自黃巾之亂到三國歸晉近百年間,塑造了一千餘個人物形象。

這其中,如劉關張、諸葛亮、曹操、周瑜、司馬懿等核心角色在中國人心中均可謂達到了耳熟能詳的程度;而其中最為頂尖者,莫過於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所評出的「三絕」:

「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

這裡的諸葛亮為「三絕」之首,是謂「智絕」。

毛宗崗又對這一「智絕」加以詳解:

「歷稽載籍,賢相林立,而名高萬古者莫如孔明。

其處而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雅人深致。

在草廬之中,而識三分天下,則達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

七擒八陣,木牛流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殲,仍是為臣為子之用心。

比管、樂則過之,比伊,呂則兼之,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在毛宗崗眼中,「識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八陣」、「木牛流馬」均是其「賢相中第一奇人」的註腳。

其實關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之功業,另有一幅絕妙之聯加以描繪: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不過無論是毛宗崗的《讀三國志法》還是這一幅囊括數字方位五行的對聯,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兩場重頭戲——也是兩場舌戰:舌戰群儒與罵死王朗。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第一次大型舌戰:舌戰群儒

從《三國演義》中兩次舌戰爆發的背景來看,舌戰群儒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夕,直接推動了孫劉聯盟的建立;罵死王朗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際,身為曹魏三公的王朗直接「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魏軍士氣大挫。

這兩次舌戰,從影響上看,未必輸於「七擒」、「木牛流馬」或是「水面偏能用火攻」之事;從意義上看,則遠遠不只是烘托諸葛亮的口才那麼簡單。

更進一步說,從提出《隆中對》開始到星落五丈原,諸葛亮一生奮鬥的策略、蜀漢一朝立國的路線,均能在這兩場舌戰中找到指引;這兩場舌戰未被毛宗崗列在「智絕」的腳註中,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很多人買毛批本都是為了裝飾書架,其實毛批讀起來非常有意思

舌戰群儒一事乃《三國演義》所虛構,出於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出使江東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共抗曹操之事,但這一場舌戰只爆發在孫權與諸葛亮兩人之間。

《三國演義》將這一段內容進行了擴充,在過程中加入了江東眾謀士以「車輪戰」之勢進行詰問責難的情節,極有深意。

對於孫劉聯盟來說,是「一時肅亮」

舌戰群儒發生在長坂坡之戰後、赤壁之戰前,大約是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至十二月間。

這一段時期,是繼董卓之亂以來最為關鍵的時期: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天下大勢開始向統一傾斜了。

赤壁之戰,曹操若勝,便沒有三國

在此之前,魯肅提出《榻上策》戰略,認為孫權可以「竟長江所極」與曹操劃江而治;諸葛亮提出《隆對中》,認為劉備可以「跨有荊、益」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

然而曹操破荊州、下江陵之後,孫權、劉備兩家兵力相加也不足曹操的五分之一,如魯肅、諸葛亮、周瑜等人以憑什麼相信能與曹操相抗衡呢?

東風與與周朗便,銅雀春深鎖志玲

除了孫權、劉備二人皆「人傑雄才」、「命世之英」外,更重要的是兩家有著賴以立足於亂世的優勢。

赤壁之戰前群雄割據,形勢錯綜複雜,曹操、孫權、劉備都有問鼎中原的機會,天下是統一、二分還是三分皆有可能。

赤壁之戰時的天下局勢

曹操的優勢最為明顯:人才眾多、軍事、經濟力量強大,政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劉備的優勢則是身為漢室宗親,能以正統自居、擎起「復興漢室」的大旗;孫權所賴者為長江天塹,政治資本則相對薄弱,只能以周瑜所言的「為漢家除殘去穢」為口號——而這一口號與劉備的「復興漢室」其實是相一致的。

看劉備,多像一盤番茄炒蛋……

從曹操與孫權聯盟兩者來看,曹操勝於軍力而孫權聯盟勝於道義。

從孫權聯盟內部來看,孫權勝於軍力而劉備勝於道義。

從歷史角度來看,兩股力量的平衡是孫權願意與劉備平等結盟的基礎,但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則必須通過外交手段讓孫權認清劉備所具有的政治優勢,而江東的主降派也勢必要通過外交手段破壞諸葛亮的聯盟提議,於是舌戰群儒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舌戰群儒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然而這一次舌戰又是極不平等的舌戰:諸葛亮的論點必然是忠孝大義,而這正是江東群儒的薄弱環節;江東群儒必須儘可能地繞開政治理念去論證曹操的「不可戰勝」,而這又不免落入了士大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陷阱。

辯論與戰爭不同,拼的本就是道義邏輯,諸葛亮在舌戰之前已經占盡上風,這一戰也便自然成了「以強凌弱」的典範。

如果喜歡的話,請一定要關注哦!後繼分析將會繼續連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容道真相考

地球上一個普普通通的地理單元卻因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一場戰爭——赤壁之戰、一個上千年來作為義的化身的人——關羽、一個以奸雄著稱於世的人——曹操、一個作為智慧的代名詞——諸葛亮而流傳後世...

為三國演義做出重大犧牲的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以忠義為核心價值觀,以尊劉抑曹為敘事視角,打造了眾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比如被譽為「三絕」的諸葛亮、關羽、曹操。而為了塑造這些成功的形象,也是有無數的英雄人物「犧牲自身形象」成全了演...

三國演義里周瑜和魯肅哪個厲害

三國中,周瑜和魯肅都是孫權手下的大將。在東吳主孫策死後,孫權正是在周瑜和魯肅的輔佐之下逐漸強大起來,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牢牢占據江東的。周瑜和魯肅都是江東俊傑,那麼這兩個人誰更厲害呢?請聽小湘仁...

三國演義欺騙了你之諸葛亮全都是浮雲。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智慧與忠誠的象徵。他幫助漢室後裔劉備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及東吳三分天下,之後被劉備封為蜀國丞相。在三國中,諸葛亮上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