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總結!看完,你一定不後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小學語文的學習,首先是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才能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

下面就讓廈門學研教育A+學堂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總結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總結篇一

一、營造閱讀氛圍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同樣的,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學校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書聲琅琅,書香滿校園」的良好氛圍。

學校在校園醒目的位置張貼創建「書香校園」的宣傳畫、警示語等;然後在班級環境建設中突出閱讀的特色,學習園地、黑板報等以宣傳讀書為主題;其次是完善班級圖書角。

各班對書櫃進行裝飾及自由命名,利用學生的資源圍繞「每月閱讀主題」充實書櫃,書籍內容要求健康、積極。

二、指導閱讀實踐

葉聖陶先生曾說:「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

換句話說,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裡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

小學生由於閱讀習慣差導致閱讀效率低。

對他們閱讀習慣的矯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

在閱讀時,教師應明確要求:讀書時,要逐字逐句地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寫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在閱讀時動手做標記或批註的習慣,如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圈劃,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註。

這樣,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促進他們邊讀邊思考。

三、重視課堂教學

1、讀懂。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

學生基本閱讀能力的形成,在於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

」就是說,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

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閱讀是一個「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覆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教師任務是使學生讀的更好,最終能夠自己去讀。

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邊讀邊思考的辦法。

讀有多種辦法,有誦讀、朗讀、默讀、個別讀、齊讀、范讀等等。

不管是那種讀法,教師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一遍就要一遍的收穫,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讀。

2、會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閱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閱讀方向、正確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

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具體地說是: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閱讀的目的。

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閱讀方法。

精讀有利於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有助於提高閱讀的深度。

精讀訓練的要求是:(1)、規定閱讀的方向。

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

(2)、指點閱讀的程序。

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

(3)、指點閱讀的方法。

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讀解的方法和運用閱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

指點閱讀的常規。

如:查檢、參考、圈點、批註等。

3、學會精讀。

閱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

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略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採,精讀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

針對小學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閱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

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分析、積累、背誦,培養學精讀感悟的能力。

讓學生做到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4、學會選擇讀書。

知識如煙波浩淼的大海,書多如沙礫,寮如繁星。

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地書)。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讀一本壞書比不閱讀還糟糕,因此,對於小學生課內外讀什麼書,語文教師要做精心的指導。

根據新課標要求的小學生各年齡段閱讀書的篇目,採取了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閱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擴大閱讀的視野。

5、學會寫讀書筆記。

閱讀只單純去讀是不夠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求學生做到「不懂筆墨不讀書」,閱讀時作好讀書筆記,增強讀書的效果。

同時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的方法:(1)摘抄原文。

閱讀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摘抄,以加強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2)提綱式摘錄。

要求學生寫出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3)寫讀後感。

閱讀時引導學生抒發讀書感受,評價文中的人物、事件、語言等,並記錄下來,久而久之,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已達到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能及時抒發自己感情的能力。

四、提高閱讀的效果

閱讀需要有時間、空間和措施的保障,才能獲得真正的實效。

1、建立讀書匯報制度。

教師可每天的閱讀課上抽出10分鐘的時間,安排兩名學生講述自己讀書的收穫,其餘同學評議,如此一來,不但能矯正學生課內外閱讀中的不足,還能藉助同學之口,拓寬其他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並且,每隔一段時間組織一次集體讀書匯報活動,匯報的形式多樣,可口述,可展示,也可以用書面形式匯報自己的讀書成果,還可以做圖書卡片、剪貼報、手抄報……通過多種多樣的讀書匯報形式讓學生盡情吮吸精神營養。

2、形成制度,確保讀書時間。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相對較低,加上貪玩的天性,絕大部分學生需要老師監督指導。

課內閱讀有充足的時間保障,這就要求課外閱讀也應有時間做保障,才能達到實效。

語文教師要將課外閱讀納入了日常教學管理之中,把課外閱讀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經常把學生領入閱覽室、圖書室,讓學生在浩瀚的書海之中自由泛舟。

並且,平時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讀書至少20分鐘,做好讀書筆記,將自己感興趣或優美的字、詞、句、段、篇,也可以寫下自己的讀書感受。

時間長了,學生的習慣就成了自然,課內外閱讀就成了約定俗成的制度了。

有了時間的保障,學生讀書的質量自然就有了明顯的提高。

3、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和思考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還給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發現、探索的時間。

」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

4、培養學生自學,自悟,自得的能力

讓學生獨立地查找資料,弄懂字詞意思,理清文章寫作順序、主要內容,畫出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並在初讀中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再抓重點詞句讀讀、想想、畫畫、演演,運用多種感觀體會語言含義,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探究語言規律。

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懂哪些語句,文章為什麼這樣命題?這樣開頭、結尾?課文寫了什麼?怎樣寫?這樣寫好在哪裡?你知道為什麼這樣寫?所有的這些讓學生自己體味出來。

5、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現在不少小學生到畢業時還不會讀書,朗讀時丟字加字,甚至讀破句;看課外書籍,走馬看花,不求甚解。

所以語文教師要從低年級起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比如:認真讀書的習慣;帶著問題讀書的習慣;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自己我評價習慣等等。

6、堅持以讀為本

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重要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的熟,不解說自曉其義也。

」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學生可以以多種閱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

7、學會積累

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

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

常言道:「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中國古代學習論認為「積漸成學」是讀書之規律,如孔子主張「博學於文」;荀子論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近現代的學習理論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學習與形成有賴於積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就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

」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儘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材料,積澱儘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

  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總結篇二

一、小學語文低年級學法指導

從教材要求上講,小學語文教材低段(一、二年級)的教學,著重是進行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聽說、閱讀、寫話的訓練。

從心理特徵上看,低年級的學生正處在七至八歲階段,他們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在認識、理解事物或學習時往往要藉助實物或形象。

要學生掌握簡單的學習方法,具體說來就是:

1.藉助形象物學習漢語拼音和簡單的漢字。

2.學會寫字的基本方法。

3.能用形象記憶法、趣味記憶法、情境記憶法背誦課文。

4.學會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的方法。

5.通過先想後說的方法,說、寫完整的話,通順的話,規範的話。

6.課後能用複習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或家長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手段,教會學生學習。

這個階段中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多數是從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感知到的。

二、小學語文中年級學法指導

小學語文的中段(三、四年級)教學,著重進行段的訓練。

通過對段的理解,段的練習,逐步過渡到篇的訓練,這時的中年級學生,已是九至十歲。

從心理特徵上看,這個階段的學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漸發展起來,有意注意也隨之增長,能較為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行動。

思維方式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

從語文知識上看,學生已學會漢語拼音,能認識1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有了較為豐富的感性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簡單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學會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課前預習找疑點,課堂筆記記要點,課後複習抓重點的方法。

2.學會用音序、部首、數筆畫的方法查字典、詞典,理解詞語。

3.學會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方法。

如「方位變化觀察法」(以方位為序進行觀察),「時間推移觀察法」(以時間為序進行觀察),「情節發展觀察法」(以事件情節發展為序進行觀察),「移步換境觀察法」(以地點移動為序進行觀察)。

4.學會按時間先後順序,事情發展順序,總分思路順序介紹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分段的方法。

5.學會用「摘句法」、「歸納法」、「取主法」概括段意。

6.學會用「理序法」、「路標法」、「化整法」、「提綱法」、「首尾法」背誦課文。

教師或家長在這個階段中,要開門見山地教給學生各種具體的學習方法,並在教學中進行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在練習中反覆實踐。

三、小學語文高年級學法指導

小學語文的高段(五、六年級)教學,著重是進行篇的訓練,要在加強對課文條理、層次、內容理解、篇章結構訓練的基礎上,突出布局謀篇的訓練。

這時的學生,年齡已達十一、二歲。

從心理特徵上看,他們已能長時間地、有效地知覺事物,能區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徵,思維的發展已達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強。

從學習方法上看,他們已基本學會和掌握學習語文知識基本的、具體的學習方法,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要求是:熟練掌握學習語文知識的基本學習方法,並在此基礎上有新的提高。

1.學會用「比較法」掌握不同類型課文的內容、結構、特點。

2.學會用「質疑法」閱讀課文,通過邊讀、邊質疑、邊釋疑的過程得到新的知識。

3.學會用「連綴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審題歸納法」、「重點段落歸納法」、「課後問題歸納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學會用「課題分析法」、「重點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內容法」、「找文中總結、小結、過渡或議論等關鍵句法」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學會逐步掌握「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

6.學會用「總結提高的方法」檢查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使自己的學習方法更科學,更系統,更完善。

教師或家長在這個階段中,結合課堂教學,著重注意訓練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

並注意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經驗,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激發學生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總結篇三

一、 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

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

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亘古不變的道理。

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

「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

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

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結合我校許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做法: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

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

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

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如:教學老舍的《養花》一文時,可以抓住老舍先生養花所付出的勞動這一段落,著力滲透「不勞動連棵花兒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這一富有人文內涵的思想內容。

課上引導學生誇誇班上熱愛勞動的同學,並倡導組織學生進行公益勞動,家務勞動,自己也學養花等實踐活動。

這樣也就使學生懂得了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的道理,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又如:教學古詩《石灰吟》,課前準備好幾塊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臉盆,讓學生在課堂上把生石灰放進臉盆,親眼目睹生石灰的變化過程。

學生對堅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騰,翻滾,最終蹤影皆無,只留下清白一片的變化過程驚嘆不已。

可想而知,此時教師不用講解,學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犧牲的

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生命價值觀的教育,並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從課外來說,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

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

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都會使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

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

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

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

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

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著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

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

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

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

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

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

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

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學「文」。

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

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

我們許多老師在新老教材的語文教學中,曾經嘗試運用過「小組互動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讀——讀喜愛的語段;2.說——說探究的內容;3.問——問不懂的問題;4.幫——幫助解決疑難。

例如:學習《桂林山水》時,就是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讀一讀、說一說、問一問、幫一幫的過程,以多元的對話為模式,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整個課堂瀰漫著一股親切、活潑的氣氛。

課堂上或爭先發言、或點評、或小組討論。

教師在課堂上架設起一座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橋樑,使學生學會了真正地學。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

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

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

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

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

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生活即課堂。

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

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育方舟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王露娟閱讀是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像力;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心靈之窗,塑造我們的靈魂;閱讀...

讓課外閱讀助推小學語文教學發展

自教育改革以來,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注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畢竟課外閱讀是小學生擴展知識面,開拓新視野的極佳途徑,同時課外閱讀對小學語文的學習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