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北伐卻屢屢失敗?李嚴道出了實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小小的金門校尉曹操成了統一北方的最大軍閥,劉備搶到了西川天險作為爭霸天下的基礎,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坐擁東吳和荊州,也是一方諸侯,三家正式拉開爭霸鼎立的局面。

後來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傾盡蜀國全部力量攻打東吳,最後導致夷陵戰役大敗,蜀國從此元氣大傷。

後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臨危受命,成為蜀國實際上的「統治者」,當時被劉備命為輔政大臣的還有李嚴,但實際上蜀國內部荊州派占據領導權,而李嚴屬於川蜀本地人,劉備進入西川後對於本地人才打壓很嚴重,就是因為怕他們造反,所以處處掣肘川蜀人才。

所以李嚴雖然同為顧命大臣,但實際上他卻沒有權力。

諸葛亮為了實現匡扶漢室的夢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組織了多次北伐,但是每一次都是以失敗告終,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糧。

蜀道艱難,糧草輜重運輸非常困難,一旦糧草不能及時運輸到大軍里,那麼北伐軍隊就會陷入險境當中,必須要撤軍,所以諸葛亮對於糧草運輸非常重視,不僅要求運輸及時,更要防範魏軍來劫糧道。

當初馬謖失街亭,蜀軍就必須撤軍,因為自己的糧道已經斷了,再不走就會全軍覆滅。

在諸葛最後幾次北伐當中,有一次是李嚴做蜀軍的糧草運輸官,諸葛亮指揮大軍在前線節節勝利,但是偏偏蜀地下起了連綿大雨,蜀道比平時艱難太多,糧草運輸一度出現了困難,最後糧草運輸不及時,導致前線大軍必須撤退。

回到成都之後,李嚴因為糧草押送不及時,導致大軍無功而返,被諸葛亮治罪,打入大牢。

在大牢中諸葛亮向李嚴闡述先帝遺志,表示自己要在有生之年興復漢室,面對著諸葛亮的感慨,如果是趙雲等人,定會深受感動,但是李嚴不同,他潑了諸葛亮一身冷水,毫不留情地道出了蜀國的國情,那就是人才缺失,百姓疲憊,國庫空虛。

按照李嚴的想法,經過夷陵之戰,蜀國早已經是元氣大傷,再加上連年的北伐,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他認為諸葛亮現在應該做的是要穩定民心,注重發展,積蓄實力。

蜀地原本是天府之國,物阜民豐,但是經過劉備和諸葛亮的折騰之後,早已經沒有了天府之國的稱號,蜀國已國庫空虛,卻還要繼續北伐,不失敗才是怪事。

可見諸葛亮北伐的失敗是因為他過度消耗了蜀國的力量,導致蜀國根本沒有喘氣的機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能否打贏司馬懿

東漢末年到三國是個人才輩出時代,出現了像曹操、劉備、孫權這樣雄才偉略的霸主,以及呂布、關羽、張飛、趙雲、許褚等猛將。除此之外還有用手指都數不過來的謀士,這其中的謀士又以蜀國的諸葛亮和魏國的司馬...

夷陵之戰中劉備不帶軍師是因為無人可選嗎

夷陵這戰作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之後發生,是蜀漢國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三國鼎立的局面成形,平衡之餘維持數十年,而經此戰役,蜀漢國內元氣大傷,次年,劉備就逝世了,扶不起的阿斗劉...

劉備東征伐吳為什麼要御駕親征?原因有這四點

在歷史上,一般把皇帝親自出征叫做「御駕親征」。不過,皇帝御駕親征的事情還是非常少的,畢竟是一國之君,親征有危險性,動靜也很大。所以大部分皇帝都是坐在京城裡遠程指揮,不到生死存亡的時候一般不會親征...

逆天而行嗎?諸葛亮五次北伐

蜀漢丞相諸葛亮扶助劉備建立蜀國,天下以魏、蜀、吳形成三國鼎力之勢。尤以魏實力最大,地盤最廣,蜀吳無論是在軍力、人口、地域上都比魏弱;但三方勢力都不能獨自完全吃掉另一方。就算強大的魏國也不能貿然出...

細數三國蜀國次次北伐無功而返丟失的大好機會

在歷史記載中蜀國是有好幾次時機可以攻下魏國,成就一統天下的美夢的,但是好幾次的決斷和外交,糧草,選人不當等等緣由屆喪失了最好的時機,招致北伐失敗,退守漢中。上面我們就說一下三國時期蜀國喪失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