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東征伐吳,趙云為何沒能勸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劉備東征伐吳,遭到了多數大臣們的公開反對,結果劉備一意孤行,堅持伐吳,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戰大敗,蜀國也由此大傷元氣。

文 | 長空星照

事後,諸葛亮有一句話說:「如果法正還在,必能阻止主上東征;假如劉備一定要東行,也不會造成這種全軍覆滅性的失敗。

」根據這句話分析,諸葛亮應該是沒有直接勸阻劉備,其原因在之前文章【若法正在 能勸阻劉備東征?諸葛亮為什麼不勸?】中有論述。

但有一個人也勸過劉備,這就是趙雲。

趙雲在劉氏集團中,資格比較老,和劉備的關係比較近,他為什麼也不能阻止劉備東征呢?

劉備伐吳,是因為孫權單方面撕毀了孫劉兩家的盟約,背後偷襲江陵,殺了自己的大將關羽。

劉備在失去自己兄弟一樣的大將關羽以及最重要的前沿陣地荊州之後,一時間失去理智做出伐吳決定,在多數人的反對之下又固執己見獨斷專行,當然責任在他,怪不得一班大臣。

但是,諸葛亮為什麼說法正若在,就能阻止劉備東征呢?這說明,勸阻劉備東征的人力度有問題。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趙雲勸阻不了劉備,問題出在哪兒?

先來看看趙雲是怎樣勸阻劉備的。

據《三國志》注引《雲別傳》記載:

孫權偷襲荊州,殺了大將關羽,劉備非常憤怒,想起兵討伐孫權。

趙雲諫阻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況且先滅了魏國,則吳國自然就會臣服。

曹操雖然死了,他的兒子曹丕篡位奪取了國家。

應該因應眾人這種不平之心,及早圖謀奪取關中,在奪取了關中,占據了黃河和渭河的上游,然後居高臨下來討伐曹魏逆賊,函谷關以東的義士必然帶著糧食排著隊以迎接我們這支王者之師。

我們不應該放下魏國,而先與吳國作戰;兩國一旦交戰,不是很快就能結束的。

劉備沒有聽從,還是東征了,留下趙雲督江州。

在這段話當中,趙雲提出了誰是政治上的敵人問題,應該先滅魏還是先滅吳的問題,再就是滅魏的有利方面和滅吳的不利方面。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他在這三個方面能說動劉備嗎?

劉備政治上的敵人是誰?

曹操是劉備政治上的對手,也是劉備的敵人,這沒錯。

劉備這樣認為,諸葛亮這樣說過,蜀漢國依此當作政治綱領,以便讓自己立國有據,師出有名。

但問題在於,曹操是劉備的唯一敵人嗎?從劉備的角度看問題,當前最主要的敵人是曹魏政權嗎?

假如說劉備還沒有當皇帝,這種觀點是成立的,因為漢獻帝才是天下的「主人」,他曹操把主子控制起來,代替主子說話,他不是奸賊還有誰是?所以,那時候不管是誰和曹操交兵,都要把曹操說成是「漢賊」,以避免把自己和曹操的交戰,被人說成是地方反抗中央。

當劉備成為皇帝時,矛盾的主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劉備把自己看成是天下的「主人」,而且是正統的「主人」,天下不服從蜀漢國的都是敵人,不管你是自稱皇帝還是沒有稱王稱帝的諸侯。

趙雲說孫權不是國賊,這對一個皇帝來說成立嗎?每一個不臣服的人都是賊子!更何況孫權向「篡盜者」稱臣,偷襲蜀漢王所有的荊州,難道不是最現實最危險的國賊嗎?拿孫權不是國賊說服劉備,能指望成功嗎?最為關鍵的是,這種政治動員令使用的言語,最不應該用來對皇帝說,趙雲卻恰恰拿來說了。

或者有人說,周瑜、諸葛亮不是都說過這樣的話嗎?關鍵就在這裡,周瑜、諸葛亮表面上是在「主子」面前說曹氏是「漢賊」,實際上他們是站在主公面前說給臣子們聽的。

趙雲這種說辭,實在是用錯了對象。

應該先滅魏還是先滅吳

在趙雲看來,應該先滅魏,一旦滅了魏國,則吳國自然臣服。

這裡有兩個問題,誰是當前最主要的敵人?要滅魏從什麼地方進兵?不用說,趙雲不能說服劉備在於,誰是蜀漢國當前最主要的敵人,兩人有著根本的分歧。

殺大將,奪荊州,劉備認為孫權這個「賊子」才是眼下最主要的敵人。

而趙雲沒有提出當前該如何處理吳國的問題,只是說日後自然「臣服」,可劉備等得及嗎?劉備要的是「報仇雪恨」並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臣服」。

再就是先滅魏從哪兒進兵的問題?劉備和曹操爭奪過漢中,他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再奪取關中呢?恐怕他非常清楚,那條路不好走!而關羽曾經進行過襄樊之戰,引起了曹魏朝廷震動,即便是要滅魏,從哪兒進兵有利,不是很清楚嗎?

有一個關鍵問題必須搞清楚,劉備東征是伐吳,不是滅吳!他的目的就是奪回荊州,因為他自認為在荊州有很好的民眾基礎。

趙雲用滅吳代替伐吳,沒有提醒劉備這時候伐吳也等於是和魏、吳兩國開戰,想說服劉備不是很難嗎?

滅魏的有利方面和滅吳的不利方面

在趙雲看來,曹氏父子篡漢,魏國內部多數人是心內不服的,只要劉備出兵占據了關中,然後從黃河、渭河順流而下討伐曹魏,關東義士都會拿著糧牽著馬前來迎接。

把「滅魏」之舉說得這樣輕飄飄,能讓誰信服?曹丕稱帝,魏國內部有人不服不假,但這樣的人有幾個?尤其是掌握實權和軍隊的有幾人?

再就是,關中那麼好「圖」,劉備為什麼不早圖?魏國的綜合國力,比吳、蜀兩國還要強大,先和吳國交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難道和魏國交戰,能夠很快取勝嗎?把不容易的事情說得很容易,把相對難度小的說成難度大的,這是趙雲在形勢分析上不能說服劉備的地方。

不涉及關羽問題,是趙雲不能說動劉備的關鍵因素

劉備伐吳,很大的原因是東吳人殺了關羽,奪了荊州。

因此,替關羽報仇,就是劉備伐吳的公開理由。

應該不應該為關羽報仇呢?這是一個君臣情感的問題,也是一個諸侯籠絡人的問題,假如劉備對關羽被殺置之不理,那他又怎樣來統治蜀漢國?

當年公孫瓚和袁紹爭戰失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出在這裡。

公孫瓚有別將被敵人圍困,公孫瓚不去救援。

他的理由是,我現在救他一個,以後的人都會等待救援而不出死力作戰;今天不救這一個,後來的人都會想起這個人來自己勉勵自己。

但事物卻向著公孫瓚相反的方向發展,當袁紹進攻他時,南部邊界的將領都不出力,致使袁紹很快突破了公孫瓚的邊防,長驅直入打到公孫瓚的易京。

公孫瓚的這些將領認為,在大兵壓境之下,守是守不住的,因為他們知道,不會有人來救他們,所以他們不會為這樣的主公白白送命。

結果是有想出力的將領,也是被部下殺了。

劉備是從最底層起事的領袖,難道他不知道這種利害關係?

趙雲作為劉備的老部下、老兄弟,為什麼不提出如何為關羽報仇問題?對於這件事,有人遠在魏國都看得很清楚,認為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必然出兵伐吳。

這個人就是魏國的侍中劉曄

當時,魏文帝曹丕詔令群臣預料劉備是否為關羽報仇,出兵攻打孫權。

眾臣都議論說:蜀是一個小國,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了,軍隊被殲滅,國內恐懼,沒有理由再出兵。

」只有侍中劉曄說:「蜀雖狹窄薄弱,但劉備試圖想以威武來自強,勢必用兵來表明自己的力量有餘。

況且關羽與劉備之間,既有君臣的名分,又有兄弟的情份;關羽被殺,不能為他出兵報仇殺敵,就不符合於君臣、兄弟之間禍福與共、善始善終的情分。

趙雲作為老部下,最應該的就是動之以情,而他恰恰忽視了這個「情」字。

另外順便說一點,趙雲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左右劉備。

封建社會是官本位社會,也就是說官大話語權也大。

趙雲只是一個翊軍將軍而已,這種將軍隔著征、鎮兩級,離前後左右將軍甚遠,更不用說那種直接任命的大將軍了。

還有,劉備時期趙雲連一個侯爵都沒有,足可見其地位不高分量不重。

趙雲說劉備,論據、情分、地位三者都不具備,也真是難為了趙雲,也難怪他說服不了劉備。

順便說一句,諸葛亮為什麼不說服劉備?三國故事平台之前有專門論述,通過趙雲的事例也可以想到,穩重的諸葛亮,恐怕也是沒有找到有把握說服劉備的理由吧。

END

圖文摘自:微信號 三國故事 (ID:sanguogs)

品讀三國故事,弘揚傳統文化,發現精彩三國,100萬三國迷都在上面。

喜歡暢談三國的 :歡迎加入

三國故事1 微信群,加小編微信:tlq3838388 拉你進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中的十大名將,孫權居然能排第六

第十,福將曹仁曹仁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將,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