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歷史上真正的常山趙子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趙雲智勇雙全的英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每當「常山趙子龍」出現,總能令人振奮。

趙雲(?——229),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

趙雲之於劉備父子和蜀漢朝廷,是一位立有不世之功和具有特殊貢獻的元勛重臣。

但在一般人眼裡,趙雲只是一位勇不可當的「虎威將軍」。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修史時,將趙雲列於「五虎將」之末,對趙雲的評贊也僅為「強摯壯猛,並作爪牙」而已,在有意無意中貶損了趙雲的歷史地位。

事實上,在蜀漢朝廷創建和初期的政治軍事活動中,趙雲的功業及其所表現出的忠肝義膽,是當時許多親重大臣不可比擬的。

盡忠劉氏 義貫金石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注引《趙雲別傳》。

以下引文凡出自《趙雲傳》及其注引不再註明)。

其青年時期,就是一位在本郡頗有影響的知名人物。

在對抗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初期,他受家鄉吏民所舉,統率一部分「義從吏兵」投奔了占領幽州的公孫瓚。

初次接觸,公孫瓚的待人接物和矜持虛驕的態度,令趙雲大失所望。

他感到,追隨公孫瓚很難實現自己蘊藏胸中解民「倒懸之厄」和「從仁政」的理想抱負。

所幸的是恰在此處,他結識了「弘毅寬厚,知人待士」(《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劉備。

他們二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慨。

不久,趙雲以兄喪為名拜辭公孫瓚。

劉備深知趙雲此去難歸,在握手道別時,趙雲深情地對劉備說:「終不背德也。

後來,趙雲獲悉劉備投奔了袁紹,於是隨即趕赴鄴城。

劉備、趙雲在幾經磨難之後重新相聚,關係益加密切。

二人經常「同床眠臥」,議論以後的發展與出路。

在此期間,趙雲曾背著袁紹受劉備之託,秘密招募數百名「部曲」,以擴大劉備的武裝力量。

從此之後,劉備與趙雲結下終生的君臣關係。

趙雲將劉備視為可以託身的仁義之主,劉備把趙雲看成可以倚重的心腹愛將。

建安六年(201),劉備在曹操的進逼下,被迫依附了荊州的劉表,趙雲也隨之來到荊州。

建安十三年(208),在赤壁之戰前夕,劉備之軍於當陽長坂被曹操精騎追及並擊潰。

緊急中,劉備丟下甘夫人和僅一歲的弱子阿斗,只與諸葛亮等率領數十騎親隨奔向漢水。

在與曹軍的惡戰中,趙雲「身抱弱子」阿斗,保護著甘夫人,以寡敵眾,拼力廝殺,最終使其母子「得免於難」。

在時隔多年趙雲去世後,後主在議及此役時曾說:「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

朕以幼沖,涉途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大將軍姜維則盛讚趙雲「當陽之役,義貫金石」的不朽功業。

赤壁戰後,為維持孫劉聯盟,孫權之妹嫁予劉備。

婚後的劉夫人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驕豪」難制,她隨身帶至荊州的吳國「吏兵縱橫不法」。

劉備的後庭之事無人敢問。

在「家事」難理的背景下,劉備「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別委任趙雲以「掌內事」。

趙雲不僅是叱吒風雲的戰將,也是得預劉備私事的「家臣」。

於公於私劉備均對趙雲寄予厚望,趙雲也恪盡職守,「遵奉法度」。

雖然孫劉兩家聯姻,但雙方為荊州的歸宿仍在進行明爭暗鬥。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不久,孫權即派人趕往荊州,企圖接回妹妹和阿斗為人質,以增加其索回荊州的籌碼。

在孫夫人攜阿斗已登舟啟航的危急關頭,又是趙雲和張飛「勒兵截江」,奪回阿斗。

趙雲自追隨劉備始,其「救阿斗」、「奪阿斗」的特殊功業,不僅劉備的部將很難與之匹敵,在其他王朝也極為罕見。

姜維在談及劉備與趙雲之間的特殊關係時說:由於趙雲「忠以衛上」,所以劉備就「君念其賞」;由於劉備「禮以厚下」,所以趙雲就「臣忘其死」。

大智大勇 虎威將軍

趙雲作為劉備的元從愛將,久歷沙場,戎馬一生。

在長期激烈的戰爭生活中,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勳,並逐漸形成自己的作戰特點和風格。

他果敢善戰,銳不可擋。

在救護後主的長坂之戰中,他拚死苦鬥,令曹操的精銳之師望而卻步。

曹軍雖然奪取了劉備軍的「人眾輜重」,也俘獲了劉備的另兩個女兒,但對趙雲及其懷中的阿斗卻可望而不可得。

在各部潰不成軍的慘敗中,唯獨趙雲能於萬軍之中回護著甘夫人和幼主脫離危厄,平安與劉備會合。

趙雲智勇兼備,膽識過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戰役之初,當黃忠陣斬曹軍主將夏侯淵之後,曹操親自從長安趕赴前哨南鄭,並將「數千萬囊」糧米運抵北山之下。

劉備獲知此情後,立即命令黃忠率軍偷襲,以趙云為後軍進行策應。

劫糧的黃忠之軍未能如約而返,趙雲僅率數十騎出營迎視。

恰在此時,曹操大軍蜂擁而至,在這眾寡懸殊的生死關頭,趙雲從容鎮定,率軍直衝敵陣,一度擊潰曹軍前鋒。

但趙雲畢竟勢孤力弱,很快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

當他拚死衝出敵陣後,發現部將張著仍在敵人的包圍之中。

一時性起的趙雲又冒死二入敵陣,救出受傷的張著。

當趙雲率軍退回大寨後,曹操的大隊兵馬也尾隨而至。

面對強敵,部將張翼主張閉門據守,趙雲卻表現出臨危不懼、鎮定如常的大將風度。

他當機立斷,命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以待曹軍。

曹操見狀,疑有伏兵,隨即揮軍自退。

趙雲又抓住戰機,「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

」曹軍喪膽驚駭,自相踐踏,落於「漢水中死者甚眾」。

第二天,劉備巡視趙雲的戰場,他感慨萬端,盛讚「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因此戰中的趙雲不僅幾闖敵陣,而且巧布退敵的「空營計」,所以軍中都尊稱他為「龍虎將軍」。

趙雲在用兵中所表現出的持重審慎、身先士卒的精神也難能可貴。

在諸葛亮發動的首次北伐中,趙雲、鄧芝所率偏師進至箕谷(今褒城縣北)以為疑軍。

因西線馬謖失去街亭遭到失敗,所以趙雲的東路軍也嚴重受挫。

在主力潰敗、箕谷失利的嚴峻形勢下,趙雲不急不躁,及時收兵拒險固守。

在退軍中,趙雲又身先士卒,親自斷後,基本保證了整軍而還。

與「街亭退軍,兵將不復相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趙雲在箕谷的有序撤退,不但「軍資什物,略無所棄」,而且兵將也「無緣相失」。

由於趙雲臨敗不驚並較完整地保存了軍力和物力,因此受到諸葛亮的讚許。

一身正氣 堂堂鬚眉

趙雲不僅以其大智大勇和赫赫戰功贏得人們的尊敬,也以其堂堂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給時人和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赤壁之戰曹操敗北之後,劉備納諸葛亮之策,分兵收服原來歸降曹操的江南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郡。

趙雲受命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的身份迅速進至桂陽,迫原桂陽太守趙范歸順了劉備。

心懷叵測的趙范為了結好趙雲,當面為趙雲提親,欲將其有傾國之色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

趙雲以「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的理由堂堂正正予以拒絕。

當時的其他人也想玉成其美事,勸說趙雲納娶樊氏。

但趙雲對趙范嫁嫂的「政治婚姻」保持著清醒頭腦。

他說:「(趙)范迫降耳,心未可測。

天下女不少」,還是不肯答應這樁婚事。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趙雲的判斷。

在趙雲辭婚不久,趙范就尋機逃走。

因趙雲與趙范沒有任何瓜葛,所以儘管發生了趙范私自出逃的事件,但趙雲卻未受到牽連和責難,更未給桂陽的形勢帶來不利的影響。

趙雲在趙范事件中所表現出的高度警覺和大丈夫氣概,在劉備集團中的其他將領身上並不多見。

號稱凜然難犯的關雲長,當年隨曹操於下邳圍攻呂布時,被傳說中呂布屬吏秦宜祿之妻杜色之美色所迷。

在大戰前夕,他反覆向曹操表示了破城之後納娶杜氏的心意。

關羽此舉與趙雲辭婚相比何啻千里,所以有人認為趙雲「賢於關羽」。

趙雲一生淡泊功名、不為利動、盡忠國事的品質也為人們所稱道。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奪取益州,基本上實現了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設想。

為此,劉備論功行賞,犒勞三軍。

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各得到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的豐厚賞賜。

早年追隨劉備、兩保弱主、屢立殊勛的趙雲卻不在此褒獎之例。

趙雲對此處之泰然,毫無怨怒。

但是,當一些人提議將成都城內的部分屋舍、城外的園田、桑田等也分賜給有功將士時,趙雲卻不能坐視了。

他力排眾議,侃侃而談,指出:「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趙雲擲地有聲的議論表明:在國事與家事的問題上,他主張以國事為先,家事為後;在國與民的問題上,他主張以民為重,以農為本。

認為只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至於個人,趙雲並無奢求,他只指望天下太平之時,解甲歸田。

趙雲忠貞謀國、仁而愛民之議,是儒家學說「仁政」的核心。

在他身上,很少看到一般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祿的思想。

這在1700多年前的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趙雲這種體國恤民的精神還表現在街亭之敗以後的一些事件中。

當時,作為偏師主帥的趙雲,雖然也在箕谷失利,但在他從容調度指揮下,不僅所部將士平順退回駐地,而且仍「有軍資余絹」。

為表彰趙雲所部在受挫情況下的有序撤退,諸葛亮遂命將所余軍資絹帛賞賜將士。

趙雲不僅婉言謝絕,而且還講出一番令諸葛亮大發感慨的道理。

他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他建議諸葛亮將所余物資全部交於赤岸府庫,留作十月冬賜之用。

識知大體 一代國士

趙雲不僅是一位「勞績既著」的傑出將領,「賴恃忠順」的堂堂義士,也是一位具有政治家識見和風度的國士。

他對複雜紛紜的政治形勢有著非同一般的清醒認識。

劉備稱帝不久,關羽被東吳襲殺,荊州又落入孫權入手。

劉備聞此怒火中燒,決計發動一場不計後果的伐吳之役。

在這種事關蜀漢興衰和三國鼎立大局的嚴峻關頭,包括諸葛亮在內的滿朝文武,或因懾於盛怒中的劉備,或因昧於對形勢的判斷,大多數噤若寒蟬,緘口不言。

只有益州學士秦宓向劉備「陳天時必不利」(《三國志·蜀書·秦宓傳》),結果被打入牢獄。

在這種極為沉默的時刻,趙雲又站了出來。

他根據時局的發展和聯孫抗曹的原則,冒著下獄的危險,諫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雖身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在這篇言簡意賅、僅僅70余字的諫辭中,趙雲清醒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立足於蜀漢朝廷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指出曹魏才是國家的主要敵人和威脅。

基於這種正確分析,他認為應把握大局,順乎民心,先討曹魏。

如果能消滅曹魏,孫吳自會不戰而服。

他還進一步指出伐魏的有利因素和具體進軍路線,分析了征吳之役的嚴重後果。

趙雲老成持重、盡忠國事的良苦用心和顧大局、識大體的遠見卓識,並未使頭腦發脹、感情用事的劉備冷靜下來。

趙雲雖然最終未能挽回君心,阻止這場失算的戰爭,但歷史的發展卻證明了趙雲之議的正確性,表明趙雲確是一位具有國士風度的戰略家和政治家。

綜觀趙雲一生的業績、功勳以及由此而表現出的才識、精神,我們可以斷言:他「一身都是膽」,不亞於號稱「萬人之敵」的張翼德;他凜然辭婚,不事女色,連關雲長也只能望其項背;他設計「空營計」,體國恤民,臨危執言,使一代賢相諸葛亮也稱善再三。

《三國志》的作者在立傳時,雖然將關羽、張飛、馬超列於趙雲之前,但在贊評中,卻不得不指出關羽「剛而自矜」、張飛「暴而無恩」、馬超「阻戎負勇」的嚴重不足,認為這些不足是關、張、馬「取敗」、「覆族」的主要原因,還為此又大發「惜哉」的感慨。

但在對趙雲的贊評中,陳壽雖然未給趙雲以全面而公正的評價,但他也沒有找出明顯的不足來。

總之,趙雲一生,「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其「功效可書」,「足以不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常山趙子龍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

三國常勝將軍趙子龍非凡的人生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

蜀漢名將 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

歷史千人冊(281-290)

281、關羽(?-219) 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早年隨劉備起兵,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後守下邳(今江蘇邳州南)。東漢建安五年 (200),為曹操擒獲,授偏將軍。在官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