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史實七分演義 赤壁之戰的原型可能是鄱陽湖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朝末年,朝政廢弛,南方起義不斷取得勝利。

至正十九年十二月,陳友諒挾持正欲遷都龍興的徐壽輝,自稱漢王,建都江州。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東伐朱元璋,並在途中殺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年號大義,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

陳友諒衝破朱元璋長江太平防線,兵臨集慶城下。

陳朱雙方在集慶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不巧江水落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圍攻江西洪都,水陸兩軍號稱60萬人,陳友諒還動用水陸兩棲作戰,水船使用高大但是遲緩的樓船,卻圍攻洪都不下,朱元璋在七月親率20萬人救洪都,出身原元軍水師叛軍的陳友諒於是撤圍,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選擇所擅長水戰迎戰朱元璋。

這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軍多達60萬人,船艦裝備精良。

而朱元璋軍才20萬人左右,船艦裝備相比陳友諒也是差得遠。

戰爭結局卻是走投無路的朱元璋採納了郭興的意見,藉助東風火燒用鐵鏈連在一起的陳友諒船艦,最後大敗陳友諒軍,陳友諒也在此次戰鬥中結束了其梟雄的一生。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陳友諒為了其艦船上兵馬能夠相互貫通,於是用鐵鏈將所有船艦綁在一起,而兵寡船少的朱元璋出其不意採用火攻最終取得勝利。

這正和赤壁之戰類似,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80萬大軍南下,在赤壁與孫劉聯軍相匯,曹軍大部分為北方人,來到南方水土不服,為了讓戰士在水上也能像在陸地作戰一樣勇猛,曹操將所有船艦用鐵鏈拴在一起,孫劉聯軍自知實力不如曹操,想出了利用火燒赤壁一出,同樣的兵力對比同樣的戰術曹操敗走華容道,若沒有火燒赤壁的戰術,恐怕要真如杜牧所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鄱陽湖之戰發生在至正二十三年,即1363年。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

前後相差1000餘年,陳友諒怎麼會想出跟曹操一樣的昏招呢?除了陳友諒不愛學習這個說話之外,真實的赤壁之戰可能也並非完全如三國演義描述的一樣。

羅貫中,1330年-1400年,施耐庵的學生。

曾在張士誠的部隊干過文書工作,1363年後,回到杭州寫書。

而鄱陽湖之戰正好發生在1363年,可見羅貫中先生在寫三國演義之時,鄱陽湖之戰就已經發生了,那就不排除羅貫中先生將鄱陽湖之戰的模型搬到了三國演義里。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指出,三國演義總體來講是七分史實、三分演義,而赤壁之戰是七分演義、三分史實。

按照我們的了解,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演義出來的。

讓我們看看《三國志》里是怎麼描述赤壁之戰的。

三國志的魏書武帝紀中,僅僅有這麼幾個字: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

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看來歷史上並無赤壁之戰的詳細記載,赤壁之戰作為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案例,孫劉聯軍具體怎樣擊敗曹操的,後人大多也是以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軍隊發生瘟疫等簡單介紹。

不過三國演義里的赤壁之戰流傳最廣,也最為精彩。

具體史實如何,但也有待考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場聲勢滔天的水戰,讓天下姓朱三百年

1363年,在中國江西鄱陽湖,發生了一場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此戰的雙方的最高統帥,一個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是當時已經稱帝的陳友諒。朱元璋是貧農出身,陳友諒也好不到哪裡去,漁民出身,...

人生大智慧:品味失敗

公元208年,曹操與孫權、劉備在長江赤壁對峙,曹軍將士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慣坐船,更不善於水戰,於是曹操用鐵索將大小船隻連在一起,如此一來,人馬走在船上如履平地!曹操十分高興。可惜好景不長,開戰後...

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鄱陽湖之戰(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中國元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朱元璋在此役擊敗並殺死強敵陳友諒,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的勝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礎,並...

決定天下的歸屬,赤壁之戰的原型

東漢末年到西晉再次統一天下的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讓人感興趣的時期之一,不在於英雄輩出,也在於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戰役,這其中當屬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更讓人津津樂道。 熟悉名著《三國演義》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