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狄青被彈劾四年,鬱鬱而終,死在重文輕武的體制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是北宋名氣最大、經歷最富傳奇色彩的將領之一。

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發配從軍,在軍中因為能騎善射、勇謀兼備,而被范仲淹等文臣惜其才而舉薦,從小卒擢升為方面大將。

更因為他在戰場上披頭散髮,戴青銅面具,衝鋒陷陣時猶如惡鬼,因此所向難當,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屢建戰功。

因作戰英勇,狄青得到了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范仲淹的賞識。

二人對狄青禮遇有加,范仲淹還送給他一部《春秋左傳》,並告誡他說:「將領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頂多只是匹夫之勇。

」狄青潛心苦讀,研習歷代將帥兵法,自身修養不斷得以提高。


後來狄青又作為大軍統帥,奇襲崑崙關,剿滅儂智高叛軍,收復廣西地區,聲望達到極點,班師回朝後,被宋仁宗破格提拔為樞密使,然而這也埋下他被眾臣猜忌、並群起而攻之的禍端。

兵者兇器也,因此作為執兇器的武人,必須嚴格控制。

文官政府提防與限制武人參政,本是天經地義。

現代各個主要強國,不論實行何種制度,皆不約而同以文官政府執政,現役軍隊將領被限制不能參與政務。

這都是因為人們意識到軍隊這頭怪獸的能量太過強大和恐怖,必須牢牢關在籠子裡,施以各方制約。

而宋朝由文官士大夫集團執政、壓制武人地位的根源,同樣是汲取晚唐五代兵亂的教訓。

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各路軍閥數十年混戰,殺得中原大地生靈塗炭,田地荒蕪,白骨堆積如山,死屍被醃製當做軍糧。

此時手握刀劍的武人地位何其隆高,文官儒士與之相比猶如豬狗, 因此,當從人間地獄劫後餘生的人們,在初生的大宋王朝便痛定思痛,以數十年之功徐徐圖之,終於解決了持續數百年、困擾無數明君良臣的藩鎮驕兵難題,並確立了影響後世千年的文官政府體制。


宋朝歷代帝王身體力行,倡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官僚士人主導輿論時評,稱唯有「東華門唱名金明池賜宴」的進士們方才算得上「好男兒」,以廣泛科舉制來收攬天下精英,終於實現了文官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狄青之所以名氣甚高,是因為他並非出身世代將門,而是從行伍小卒出身,卻做到樞密使這一國家宰執的高位,經歷甚為傳奇。

可是這個傳奇本身,就是宋仁宗力排眾議、乾綱獨斷的,狄青本人的能力資望,並不足以勝任這一位置。

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績,即使只在北宋一朝也也遠算不得出類拔萃。

且不說宋太宗朝第一名將李繼隆,兩次大敗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斬首萬級,又大破党項叛軍,幾乎將西夏扼殺於搖籃,

宋真宗朝第一名將曹瑋,多次大敗西夏李繼遷(李元昊之父),三都谷之戰大破吐蕃三萬鐵騎,斬首萬級,令北宋西部邊境安定四十餘年。

狄青的戰績比這兩位先輩明顯遜色,且不必論,此外還有章楶、王韶這些進士出身的文官名將,論戰功論將才,又哪裡比狄青差了呢?

狄青的人品操守,也遠遠算不上完美無暇,而是功名之心甚重。

他之所以和之前賞識提拔他的韓琦、范仲淹等文臣,在之後都產生極大矛盾,分道揚鑣,其實一半責任要算在他自己身上。


比如韓琦之所以會當面打臉,稱「東華門唱名金明池賜宴」的進士們方才算得上「好男兒」,是因為狄青竭力稱讚力保的那個「好男兒」焦用,其實是個貪污軍款,被不堪忍受的部下告發的兵痞,韓琦不顧狄青求情而斬殺此人,正是為整肅軍紀。

而狄青卻因此懷恨在心,覺得自己不如韓琦的只是「少一進士功名「。

因此,宋仁宗定要讓狄青這樣一個德不配位、無以服眾的武人出任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因此才會遭到文官士大夫們的集體抵制。

這更違背了宋朝開國百餘年來的文官政府傳統,很容易讓人不愉快聯想到五代亂世,如後周王朝建立者郭威,便是在後漢政權樞密使的位置上,起兵篡了皇位,自己也落得個滿門百餘口被殺的慘痛下場。

宋初從晚唐與五代兵亂汲取的最大教訓便是,「一千個文官貪污對國家對百姓的危害,也比不上一個武將割據一方,起兵造反。

這在當時不止是趙宋皇帝的私心,更是整個統治精英集團的普遍共識。


因此,在所有文官士大夫看來,宋仁宗的任命,是成心把狄青這個於國有功的將才去往火坑裡推,讓他成為舉國公敵,人人必欲除之而後快。

包括歐陽修、文彥博等名臣在內,不斷上奏章彈劾狄青,是為大宋王朝防微杜漸之「公「,亦是為文官士大夫集團壓制武人之「私」,兩者本為一體,密不可分。

而他們給狄青加以種種捕風捉影、不切事實的」罪名「,並非要致狄青於死地,而僅僅是為了逼宋仁宗將狄青調任,正是出於為國家保全功臣的」公心「,也是真心為了狄青的前途著想。


正如唐朝初年,李靖攻滅東突厥汗國回朝後,首先收到的就是一大堆朝中大臣彈劾他的奏章。

立下滅國不世之功的武將,因為滿朝百官群起而攻之,就避免了君主必然的猜忌,免去了可能的殺身之禍。

所以李靖戰戰兢兢伏地請罪,唐太宗寬免其」罪「仍賞其功,如此則上下得安,才是保全功臣之道。

可惜,宋仁宗和狄青都不能體會一眾大臣的良苦用心。

宋仁宗堅持了四年,才終於扛不住滿朝眾臣,給狄青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頭銜,讓他離開中樞外放陳州。

狄青也因為這四年的持續煎熬,如坐針氈,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瘡,竟鬱鬱而終。

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沒有血染疆場,沒有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兩宋三百年,論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可說是冠絕華夏古代各朝;而宋仁宗趙禎執政時期,文明之華美、人才之昌隆又可說是盛冠兩宋,和在歷史星河上眾星璀璨的宋仁宗「嘉佑、慶曆盛治」相比,狄青個人的悲劇,也只是歷史大潮的小小浪花罷了。

是宋朝排斥武將,重文化的氛圍,也是狄青悲劇一生的根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

狄青,一個朝代的悲劇

說到宋朝一代的名將多如星辰,但我最為喜歡的就是狄青同時最為敬佩的也是他。我一直認為他雖然是個武將但他確有這文臣的志向與傲骨。只可惜那個最為包容的時代卻容不下他。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幸運的,也能說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