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兩句話涼了大將狄青的心:武將地位這麼低 宋朝不挨揍才怪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富而不強,宋朝敢稱第二,就沒有哪個朝代敢稱第一:擁有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也有人說占八成),每年軍費占國庫收入的六七成乃至八成,但是周邊只要是個國家就可以吊打它,遼、金、蒙古自不必說,就連從陝北橫山縣起家西夏,也能靠痛打趙宋,每年都能得到15萬匹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的「歲賜」。

按照現在的思路想問題,有錢而且肯把錢花在軍隊建設上,經濟第一,軍力自然也應該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宋朝的軍隊除了鎮壓農民起義還有兩下子之外,對外戰爭幾乎都輸了。

即使是被金國打得只剩半口氣的遼國,用不到一萬殘兵敗將,也能打得童貫帶領的二十萬北宋精銳。

現在很多人都說宋朝「花錢買平安」的政策是多麼「英明」——那點小錢換來和平發展的機會,這筆帳很划算。

可是卻不知道就是宋朝和現代文人瞧不上眼的「小錢」,讓遼、金、西夏增強了武備,宋朝花出去的錢不是「買平安」而是「資敵」的自殺政策——不給錢我揍你,用你的錢買來刀槍,可以更狠地揍你,於是宋朝被吊打了三百多年,終於被揍死了。

這時候有人會奇怪:宋朝那麼有錢又那麼肯花錢,怎麼還打不過任何一個異族呢?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錢並沒有花在軍隊身上,武將的生活比文官差了不止一兩個檔次,社會地位更是低得可憐——宰相級別的太尉、樞密副使岳飛,在文官眼裡也是一文不值,隨便一個文官出身的於是一封告狀信,就能把岳飛投進監獄,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

其實如果岳飛不是武將而是科舉出身的文官,別說「莫須有」,就是「真的有」罪,岳飛也不會被害,頂多罷官免職,過幾年「起復委用」,又是個不小的官職。

這跟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有關,因為他給子孫制定的「國策」就是強幹弱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老百姓和軍人是不被皇帝放在眼裡的,就連他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五十年的名臣文彥博也告訴皇帝:「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意思是士大夫與百姓是對立的,士大夫的利益是第一位的,皇帝應首先考慮士大夫的利益而不是百姓的利益,這就是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真實意思。

宋朝官場還有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非進士及第者不得不美官。

」行伍出身的岳飛和韓世忠當上了宰相級別的高官,實際已經招致了滿朝文官的「義憤」,所以韓世忠只好交出兵權回家養老,而岳飛慘死風波亭,其原因只有一個——他們不是進士出身,他們的崛起侵犯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於是「人人得而誅之」。

設想一下,如果岳飛科舉出身,別說狀元榜眼探花,即使是考上了一個普通的進士,在宋太祖留下的「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保護下,是個秦檜也殺不了一個進士岳飛。

宋代武官的地位有多低,文官們是如何瞧不起武將,我們通過兩位眾所周知的「名相」「忠臣」的兩句話就可以知道,而這兩句話真正能讓武將沸騰的熱血變得冰涼。

首先我們來看韓琦和狄青的一段對話。

韓琦大家都知道,是個正牌進士出身的名相,還曾以文官身份帶兵去打西夏,「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

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

」兩個文官韓琦與范仲淹的名頭要遠遠大過名將狄青,狄青即使當上了岳飛一樣的樞密副使,也不停地遭到言官的詆毀攻擊,甚至說他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最後只好辭官回家鬱鬱而終。

雖然狄青跟韓琦范仲淹尹洙關係都不錯,但是這三位文官都是打心眼裡瞧不起狄青。

又一次韓琦在軍中耍威風,要殺掉一個軍官,狄青站出來講情:「我看這個人也是一條好漢,還是留下來為國家做點事吧」。

韓琦斜著眼睛看看狄青:「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意思是這小子就會玩玩刀子打打仗,算什麼英雄好漢?他要是考中狀元那才是真好漢。

韓琦這話實際是說給狄青聽的,因為狄青本人就是個大老粗,不但沒考過進士,還因為替哥哥頂罪而被面上刺字充軍(狄青上陣戴面具就是為了掩蓋刺青),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草根,跟士大夫是不沾邊的,所以韓琦尹洙范仲淹雖然認為狄青很能打,但是「沒文化真可怕」,范仲淹還親自教狄青讀《左氏春秋》。

雖然尹洙在當經略判官時向韓琦范仲淹推薦過狄青,但他也是最瞧不起武將的,他的一番話代表了當時整個朝廷的意見:「即便是統兵數十萬,恢復幽燕,奏凱太廟,也比不上狀元及第那麼榮耀。

要知道,幽燕十六州是宋朝三百年的痛,失去幽燕十六州的宋朝沒有屏障這才被北方遊牧民族吊打,但是當時的「主流意見」卻認為即使哪個武將收復了幽燕十六州,也不如一個書呆子苦讀十年考上狀元榮耀。

文官們犯了啥事都不用擔心掉腦袋,所以什麼通敵賣國的事情都敢幹,而且他們掌控著輿論大權,可以為秦檜張邦昌劉豫鳴冤叫屈,而武將們在皇帝的狐疑之下動輒得咎,不是鬱悶致死就是乾脆被殺,細數宋朝名將,狄青宗澤岳飛,幾乎個個含恨而終,同樣是對楊業楊令公之死富有領導責任,武將潘美被描繪成了無惡不作的大奸臣,而最應該負責任的王侁,因為出身「名門望族」,只是被免職,不久之後又當上了均州團練副使,並且還要被召回京城升官。

文官犯罪武將背鍋,這就是宋朝國富而兵不強的真實寫照——疆場血戰不如熟讀四書五經,研發出國之重器卻不如戲子演一齣戲,將軍墓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這樣的宋朝,要是花錢能買來平安而不被周邊小國欺負吊打,那才奇怪了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狄青,一個朝代的悲劇

說到宋朝一代的名將多如星辰,但我最為喜歡的就是狄青同時最為敬佩的也是他。我一直認為他雖然是個武將但他確有這文臣的志向與傲骨。只可惜那個最為包容的時代卻容不下他。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幸運的,也能說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