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貧賤 後被稱為「獠牙鬼將」 ,曾讓西夏蠻族 談之色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語:狄青做樞密使時,文彥博同平章事,兩人的地位是平等的。

文彥博勸宋仁宗免掉他的樞密使的職務,命他出典外藩。

這和貶逐差不多。

他還不知就裡,仍向文彥博詢問命他出外的原故。

文彥博直著眼對他說:「無他,朝廷疑爾。

」嚇得他倒退幾步。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

北宋朝人。

善騎射。

為延州指使,勇而善謀,經略尹株,范仲淹待之甚厚。

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

狄青因折節讀書,精通兵法。

以功升樞密副使。

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四年(1052年)上元夜襲崑崙關最著名。


說到北宋,除了宋太祖時期的一些開國將領外,能打仗的高級將領真的不多。

直到了南宋初期,由於和金國的打仗催生了一批名將如韓世忠、岳飛、吳介兄弟等,後來還出現孟珙等。

給我總體感覺是南宋名將似乎比北宋多,這大概跟後來王安石改革,將武人臉上刻字改為手臂刻字,進而提高了武將的地位有關。

北宋能打仗高級將領缺乏,尤其是早期追隨趙匡胤的開國將領退下來之後,很少能出名將,跟漢朝名將一大推形成了鮮明對比。

前面囉嗦了那麼多,無非就是想說北宋武將地位低遭猜忌,進而武將缺乏,下面來轉入正題。

其實,這北宋第一能打仗將領應該是狄青(1008-1057年)、狄青字漢臣,漢族,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

狄青出身卑微,據記載是因為替自己兄長受過(其兄長鬥毆打傷人),而被發配去充軍,從小兵做起開始了軍旅生涯。

當時正值夏州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稱西夏,宋夏多年戰鬥。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

夏宋爭戰中,在西夏遊牧騎兵的猛烈進攻下,習慣了步兵作戰的宋軍一直處於劣勢

宋仁宗下令挑選善於騎射的禁軍衛士充實邊疆,狄青被任命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來到了西北前線保安(今陝西志丹)。

不久,西夏兵進攻保安。

宋軍多次被西夏兵打敗,士兵嚴重畏戰,而新到的狄青卻主動要求擔任先鋒,他騎馬持槍帶頭衝進敵陣,東挑西殺。

西夏兵士措手不及陣腳大亂,宋軍趁勢掩殺過去,打了一個大勝仗。


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拚搏。

臨敵作戰時,他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而逃,無人敢擋,人稱「面涅將軍」,也有少數人稱他為「鬼將」。

狄青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

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不到半年,發病鬱郁而死。

這位年僅49歲,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場,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諡武襄」。

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終自食其果,在後來的民族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

到宋神宗登基,希圖重振國威,但又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親自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靈,並將狄青的畫像掛在禁中,但已於事無補,只能是嘆息國勢日頹,發思古之幽情而已。

【紅柯/編輯】「知野史 」專屬,禁止抄襲。

(2016年6月30已委託維權衛士生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