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關羽、周武王齊名的「武曲星」,為何抑鬱而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上,被稱為「武曲星」的主要有三個人:關羽、周武王和狄青。

其中,狄青所處的時代離我們最近,他能與被神化了的關羽齊名,可見其英勇善戰,且在民間擁有極高的聲譽。

狄青,字漢臣,因面有刺字(出身低微,一般是普通士兵和囚犯才刺字),人稱「面涅將軍」。

作為北宋名將,他作戰時喜歡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與西夏作戰時,西夏將士看見他就跑——「臨陣披髮,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他前後大小打了25場戰鬥,中亂箭多達8次。

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

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

正是憑藉著卓越的戰功,狄青從一名小小的士兵累升至禁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樞密副使),可算是終宋一朝,絕無僅有的第一人。

尹洙任經略判官時很欣賞狄青,便推薦給經略使韓琦、范仲淹。

二人一見狄青,便認為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

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指揮起軍隊來更加得心應手。

狄青不僅敢於衝鋒陷陣,戰略眼光也令人佩服。

皇祐年間,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入侵,連陷數州,並且圍困廣州兩月,宋軍前線部隊一觸即潰,朝野上下深為震驚,一籌莫展之際,狄青主動請纓要求平叛。

宋朝重文輕武,領兵打仗的只能是文臣,而武將通常只能為副。

宋仁宗用人不疑,打破了宋朝任命武將的規制,任命狄青統一指揮廣南軍揮師進擊。

狄青不僅整肅軍紀的同時,還拒絕了交趾國的出兵相助。

宋朝原本覺得交趾國的救援是件好事,還打算賜交趾緡錢三萬作為軍費。

狄青卻極力反對這種借兵的做法,他認為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兩廣,使朝廷無力討伐,如果再向蠻夷借兵,那蠻夷貪得無厭,進而發動戰亂,又怎麼抵禦他們呢?平亂還是要靠自己。

狄青率領他從西北帶來的銳卒,大出奇兵,一晝夜就過了崑崙關,之後連戰皆捷,順利討平了儂智高反叛。

狄青征南凱旋後,知人善用的仁宗皇帝力排眾議,超規格提拔狄青為樞密使,執掌大宋軍權。

狄青在邁上權力巔峰的同時,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悲劇。

幾乎就在狄青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的同時,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這其中不乏名臣巨卿,如曾經對他賞識有加的韓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

宋朝原本就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武將能被重用就很難,更何況是樞密使之高位。

狄青出身低微,臉上還刺著字——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這可不是什麼光榮的事,行伍出身的狄青從擔任樞密使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刺痛了文人集團。

於是,狄青的一隻狗因怪病長了角,就有人上奏說這是天降異象,要趕快抑制這股苗頭,最好的辦法是將狄青逐出樞密院,下放到地方去。

好在宋仁宗沒有答應。

後來,嘉祐年間,京師大水,狄青將家搬到相國寺。

狄青畢竟是個武人,不知道相國寺的地位,這是皇家寺廟,狄青卻在大雄寶殿上活動,被認為很不恭敬。

於是,反對狄青的人逮著機會攻擊他。

朝廷也只好將狄青降級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下到陳州。

總之,大臣們用盡一切辦法將這個「另類」趕出了權利中心。

沒多久,狄青嘴上長毒瘡,抑鬱而死,享年不過50歲。

宋朝可稱一代名將的就是狄青和岳飛,可惜這兩人都被冤屈致死。

岳飛之死尚且可以怪罪秦檜,而狄青之死卻只能怪罪宋朝重文輕武的制度,連個具體的仇人都沒有,著實悲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