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3):蜀軍大敗的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伐吳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首先在道義上占據了制高點,在出兵的時機選擇上看,曹魏和孫吳兩方都剛剛發生了重大人事變動,處於新的磨合期,對於劉備來說,這個時間點出兵,干擾最小勝算較大。

不過戰爭的結果卻是劉備慘敗,東吳陸遜一方獲勝。

本文將淺析在夷陵之戰中導致蜀軍敗退的關鍵因素。

首先,劉備似乎並未得到蜀漢集團內部的支持,劉備出兵的數量至少占到蜀漢總兵力的一半以上,但是出征的將領基本都是無名之輩。

蜀國面臨人才斷檔,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五虎上將中,黃忠關羽已逝,馬超身體狀況不佳,張飛意外被刺。

能出征的名將還剩趙雲、魏延。

謀士方面,劉備軍事上最倚重的法正、龐統均已身故。

趙雲曾勸諫劉備暫緩伐吳,諸葛亮知道勸諫無效,沒有發聲。

說明在伐吳這件事上,蜀漢內部意見不統一,所以劉備本來可以帶諸葛亮和趙雲、魏延出征,這樣軍事上勝算更大,但最後劉備只安排趙雲擔任運送糧草的職責,諸葛亮、魏延並未參與,劉備這樣的人事安排沒有將蜀漢人才充分利用,實力上自然大打折扣。

而東吳這邊,統帥陸遜謀略不在周瑜之下,將領也都是久經沙場。

雙方將帥對比,蜀漢就處於劣勢。

進兵策略方面,劉備的蜀軍開始時水陸並進,初期連勝東吳軍,但後來放棄水路,水軍全部上岸改為步軍,這是劉備的重大決策失誤。

劉備放棄水軍的原因是酷暑難耐,于山林中安營以利久戰,也可能是蜀軍善陸戰不善水戰,東吳卻相反,劉備想揚長避短。

而對於東吳來說,陸遜最擔心的的恰恰是蜀漢的水軍,因為蜀漢水軍是順流而下,利於進攻,東吳水軍雖有數量優勢,但夷陵江面狹窄,水軍難以展開。

並不是說蜀漢水軍一定能戰勝東吳水軍,水路並進畢竟多一種進攻選擇。

放棄水路反而使東吳水軍輕而易舉繞至蜀軍身後,使得蜀軍腹背受敵。

戰役持續時間上,蜀軍遠道來襲,後勤補給線拉的很長,所以對劉備來說必須速戰速決,若能取勝自然是最好的結果,若不勝就撤兵返回保存實力。

持久戰是東吳所希望的,時間越長對蜀軍越不利。

而劉備偏偏要跟陸遜長時間對峙,導致士兵疲憊,銳氣漸失。

陸遜誘敵深入計策的成功,陸遜的東吳軍一直撤退到夷道,目的就是為了把密林山崗之地留給劉備,陸遜堅守夷道不出,劉備只能選擇林中安營紮寨。

小編認為並非劉備不懂兵法,諸葛亮就是個玩火攻的高手,出山的第一仗就是火燒博望坡,赤壁之戰劉備也有參與,怎麼會不知道林中連營易被火攻的道理,但是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劉備別無選擇,否則只能後退紮營。

劉備的目的是尋機決戰,後退不是劉備的選項,加上劉備輕視陸遜的能力,抱有僥倖心理。

擔任主攻的兵種上,劉備顯然打算以步軍為主要攻擊力量,水軍對劉備來說只是輔助,自益州攻取荊州,水軍的作用要遠大於步軍,這一點劉備並沒有認識到,之前也沒有先例可以參考,這超出了劉備的戰略水平。

後來司馬炎滅吳就是在益州建造大船,操練水軍,利用強大的水軍順流而下,一舉搗毀吳都建鄴。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並不是單純的七百里連營造成的,而是上述的幾種因素使得劉備的勝算降低,說到底還是蜀漢國力不足以支撐劉備的伐吳舉動,在絕對實力面前,很難以改變大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哭神」劉玄德的最後一戰

三國史上,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夷陵之戰均以以弱勝強成為軍事史上的典例,這三大戰役都採用了火攻,並且正是這三把火而燒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書生妙計燒連營,先主託孤白帝城」,...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

如趙雲參加夷陵之戰,會扭轉戰局嗎?

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也為了重新奪回荊州,不惜舉全國之力東征孫權,孫權看到劉備來勢洶洶,非常害怕,向劉備求和,劉備拒絕了,隨後,雙方在夷陵展開大戰,劉備連營七百餘里,屯紮四十多座營寨,最終因為輕敵...

夷陵烽火,漢昭烈大帝的遺恨

東漢後期,奸臣宦官釀禍,導致全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各路諸侯獨霸一方,有皇室血統的劉備痛心不已,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公元207年左右,他遇到了奇才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以政治勢力相對薄弱的荊州和益州...

劉備到底會不會打仗談夷陵之戰為何會失敗

章武元年,劉備親率大軍,出川東進。試圖為關羽報仇,並且要奪回荊州,夷陵之戰就此展開。戰爭之初,蜀軍連戰連捷,深入吳境數百里。此時東吳大都督陸遜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且戰且走,最後在夷陵展開反擊。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