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北伐成功性很低,仍要不可為而為之,這4個原因很關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開始盡心盡力輔佐劉禪,直至五丈原去世。

當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後,面對這蜀漢和魏之間實力的巨大差距,卻選擇了多次北伐。

難道諸葛亮真的不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嗎?我相信他是知道的,但還堅持北伐應該是這4個原因。

報答劉備當年三顧茅廬知遇之恩

當年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向其推薦諸葛亮,並且建議他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即後面的三顧茅廬。

由於其誠意感動了諸葛亮,便為其分析 了天下大勢,提出三分天下以待他日復興漢室,即著名的《隆中對》。

之後劉備對諸葛亮委以重任,並且十分的信任他,隆中對也成了劉備的基本國策。

就像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那樣「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抱負

諸葛亮在隆中耕種之時,就常常自比管仲、樂毅等人,愛好念《梁父吟》,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心中的抱負,那就是想要匡扶漢室。

所以在蜀漢後期,儘管不少人反對北伐,但諸葛亮還是堅持北伐魏國匡扶漢室。

這在其出師表中也洋溢於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轉移蜀漢內部矛盾的注意力

蜀漢內部荊州派和益州派之間的矛盾一直的存在著,劉備在打下了益州後,為了平衡兩派之間的利益,就迎娶了代表益州派訴求的吳氏。

可是當荊州被東吳奪回,劉關張三兄弟的相繼死去,這種平衡開始被打破,矛盾開始變得尖銳。

為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蜀漢需要團結一致對外,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尋找新的平衡點,後來的姜維就在一定程度上其起著這種作用。


變被動為主動的無奈之舉

蜀漢自建立起就是三國中力量最薄弱的,尤其是丟失了荊州之後。

雖然擁有著天府之國的大量良田,且有蜀道作為天險,但是一味的防守只會使得蜀漢更加的被動,而且力量變得越來越弱。

以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劉備、諸葛亮等人都是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之人。

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去嘗試,萬一成功了呢?

諸葛亮的對於蜀漢的貢獻是巨大,尤其是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得到了一致的好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

《隆中對》原文、 賞析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