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我們到底該如何讀書?(附2000字重點摘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自Unsplash
開始之前,先思考幾個問題:
你是不是真的知道該如何讀書?
你讀書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惑?
你有沒有時常或偶爾不知道為什麼讀書?
你會不會覺得讀小說是沒有意義的,是浪費時間?
還有很多很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大或小,或深或淺,讀書能給我們解決困惑,同時也帶來問題。
在讀《越讀者》之前,我對讀書確實有諸多困惑,比如:該讀什麼書?讀書採用什麼方法?怎樣進行系統的讀書規劃?等等。
當然讀了之後也不是說全部明白,只是感覺對讀書這件事有了一個較之以前更為清晰的認識。
也許這種認識還很淺顯,還不全面,但隨著讀書經驗的累積,總會越來越明白的。
《越讀者》這本書是作者郝明義在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撰寫的,讀起來脈絡更加清晰,內容也更加精簡,語言簡練而幽默,非常適合對讀書有困惑、迷茫的讀者閱讀。
下面分享讀《越讀者》過程中對我有啟發的幾點:
(一)把閱讀當做飲食來分類
《越讀者》中將閱讀當做飲食分為四類:主食閱讀又稱「生存需求的閱讀」,美食閱讀又稱「思想需求的閱讀」,蔬果閱讀又稱「工具需求的閱讀」,甜食閱讀又稱「休閒需求的閱讀」。
當然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同一本書可能要劃分到不同的種類里,但是閱讀分類的意義就在於,不僅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也讓月度計劃更明確,讓自己更加注重閱讀的全面和均衡。
來自Unsplash
每一類閱讀都約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比如主食閱讀,主食閱讀是為了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辦法而進行的閱讀,但是主食閱讀有個特點「需要的時候紅極一時,時過境遷就無人過問」,這種書在特定時間或特定地點對某些人特別有意義,但對過了哪一時間地點的人來說,這種閱讀就失去了意義。
過於注重某一類閱讀,必然導致閱讀的失衡,就像飲食一樣,不能保證營養的均衡,因而使閱讀失去平衡。
(二)要給讀書足夠的「整塊閱讀時間」
讀書時間有兩種一是零散的閱讀時間,另外就是完成的閱讀時間。
以前醒來沒有覺得這兩者有太大的差別,反正都是讀書嘛,但是讀了《越讀者》中的「閱讀時間的零與整」之後,發現給閱讀「整塊閱讀時間」很重要。
零散的閱讀時間只適合獲取一些信息,如一些新聞、諮詢之類的,短時間的零散閱讀很難進行有深度的學習。
因此,給閱讀留出「整塊閱讀時間」就相當重要了。
「整塊閱讀時間」適合深度閱讀和思考,另外可以進行知識的系統學習和梳理,讓知識成為「recollect」而不是「memory」。
書中借用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說得好:通常,擁有大量memory的人,心思比較遲緩;善於recollect的人,心思比較靈活。
(三)讀書要講究方法,但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
記得以前讀書時,常常想模仿參照別人的讀書方法,特別是名人的,總覺得這麼厲害的人他們的讀書方法一定是好的。
比如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後來還有朱熹的「熟讀精思」,總覺得這些學識淵博的大家,讀書方法一定是對的,值得我們學習效仿的。
甚至,直到讀《越讀者》之前我還一直想到底該用什麼樣的讀書方法讀書才能更有效。
然而,這本書告訴我,一個很明確道理:讀書也許有好方法,但這種方法不是說一成不變的,不是說每個人只要用一種方法就可以讀遍天下書,也不是說別人用起來特別好的讀書方法,一定適合自己。
諸葛孔明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朱熹的「熟讀精思」,以及蘇東坡的「八面受敵」,都是他們個人針對自己所建立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適合他們,但不一定適合自己。
況且,他們這些人讀書的時候肯定不是只採用一種方法,而是針對不同的書,採用不同的讀書方法,這樣才能做到既保證了讀書的質,又兼顧了讀書的量。
那麼,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更是如此。
對有些書要採用「熟讀精思」的方法,對有些書則可以「觀其大略」「不求甚解」,還有些書需要自己讀上幾遍甚至幾十遍。
不同的書對不同的人的意義不一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越讀者》對每個讀書者在閱讀方面的建議和啟發還有很多,比如:學校教育和社會閱讀的關係,比如網絡和讀書的關係,還有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等等,都能給人很多讀書方面的啟發,值得每一個讀書的人多看看。
另外,附上第二遍閱讀《越讀者》時的讀書摘抄,之所以附摘抄而不是筆記,是因為覺得原文照抄更能表達輸的作者的思想,希望對各位愛讀書的人有所啟發。
附:《越讀者》讀書摘抄:
1.先說教育。
本書引用台灣「中科院」副院長曾志郎先生的話說:「閱讀是教育的靈魂」。
這是對教育本質的一個深刻揭示。
我曾經說過,學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義,就在於為學生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其主要途徑就是引導學生讀書。
————錢理群
2.正如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所言:「(在太功利的社會裡)如果預先決定未來的職業,再把受教育完全當作為就業做準備,這會妨礙現在的智能發展,從而使為未來就業做的準備大打折扣。
」這樣,就會實際上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引向狹窄化和極端實用化、功利化。
3.關於閱讀,一個理想的過程是:小學,建立充分的識字能力與自己閱讀的基本能力;中學,開始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然後由其中發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決定進大學攻讀相關的科系;進了大學,主修科系是建一條專門的閱讀門徑,選修及旁聽則建立間接但相輔助的廣博;大學後教育,或走上社會後的自修教育,則沿著已經開好的途徑繼續往前開拓,還會隨機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異草,讓自己左右逢源,另闢蹊徑。
如此,不但路程越走越寬,在知識這座密林里可以通暢的路也越來越多了。
4.讀書的所得,靠讀者的識見與閱歷,同靠作者的識見與閱歷一樣重要。
——林語堂
5.閱讀,這種給頭腦的飲食,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閱讀,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
這一類很像是讓我們有飽足感的主食。
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的特質,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直接,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這話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里的「美食」。
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而進行的閱讀,很像是飲食里的蔬菜、水果。
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很前面三種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很像是飲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
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閒需求的閱讀」。
但閱讀飲食里,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類,卻大可能因人而異,各有各的分類標準。
對你是主食的,對我可能是美食;對我是美食的,對他又可能是甜食。
只是要記得:不管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四種飲食分類,不要忘記兩件事:
一、總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類。
二、飲食的重要,貴在均衡。
無論你個人如何區分四類飲食,區分之後,總要維持均衡的吸收。
6.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人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須讀的書。
—— 林語堂
7.文字出現的好處是,多了一個可以極為抽象又方便地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壞處是,我們原先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全官能力逐漸退化。
書籍出現的好處是,把文字的出傳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擴散;壞處是,我們容易疏忽,甚至貶低書籍以外的知識來源。
8.一九二零年的時候,夏丏尊說:「書只是供給知識的一種工具,供給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要靠書。
太古時代沒有書,將來也可不必有書,書的需要可以說是一種過渡時代的現象。
」
9.我總覺得一個人應該讀小說,是因為小說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而你進入虛構世界,需要三把鑰匙:
一、使用自己時間的自信與餘裕——否則你為什麼寧願讀幾十萬字而不是三十幾個字來體會一個道理?
二、想像力——小說的作者是啟用他的想像力而創造出來的。
讀者的想像啟動得越大,越能體會、越不浪費作者為他展開的一切。
三、同情心——小說是人物的故事。
讀一部小說,就是認識小說里的那些人物。
你沒有同情之心,沒法進入那些人物的內心世界。
一方面,小說需要你用這三把鑰匙才能進入。
另一方面,小說也會給你鍛造著三把鑰匙的機會。
好看的小說,又不是真要告訴你什麼道理。
小說要說的話,總是意在言外。
10.要求讀書人記住他所讀過的一切東西,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得荒謬。
——叔本華
11.亞里士多德《論記憶與追憶》的觀點可以歸納如下:
一、所謂「記憶」(memory),隱含著一種對時間流逝地認知。
二、因此所有有能力認知時間流逝的動物,都有memory,也可以remember。
三、但是動物之中只有人類,有能力不但可以remember,還可以recollect。
四、人類之中,擁有大量memory的人並不等同於善於recollect的人。
通常,擁有大量memory的人,心思比較遲緩;善於recollect的人,心思比較靈活。
Remember,只是在某種刺激下,記憶中的事物從潛藏中重新浮現出來。
但是recollect,則隱含了把需要記憶的事物,仔細收集(collect)妥當,然後在需要使用的時候,重新取出來使用,因而也就是「re-collect」。
12.至少每隔兩年得清理一下藏書,淘汰那些過時的沒有參考價值的讀物,毫不猶豫的把你不想再讀的書棄之如敝履。
——約翰·厄金斯
13.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當必備以資查考之書。
——張其昀
14.《如何閱讀一本書》談到了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
基礎閱讀:相當於識字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快速掌握一本書大意的閱讀。
分析閱讀: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全書的大綱,並懂得找出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他進行溝通。
主題閱讀:針對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好幾本書,就不同作者之間的意見進行比對與辯證。
15.理想中的讀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專門興趣。
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覽。
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推他獨尊,無人能及。
16.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便可達到巔峰。
人生像走階梯,每一階有每一階的難點。
無法克服難點,再怎麼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無進展。
——蔡志忠
《越讀者》——不吃飯會死,但不讀書會死嗎?
不吃飯會死,但不讀書會死嗎?有哲人說過,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疾瘤。吃飯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只有智慧與身體共同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一個人的精神高度影響了他人生的格局,...
你確定你真的會讀書嗎?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也有言:「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雖然我們一直在倡導讀書的「去功利化」,但不可避免的是,我們讀書,一定是想要有所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