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確定你真的會讀書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也有言:「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雖然我們一直在倡導讀書的「去功利化」,但不可避免的是,我們讀書,一定是想要有所收穫的。

有人通過讀書,學到了知識和技能,迅速得到了升職加薪的機會;有人通過讀書,學到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得純熟;有人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和命運。

當然,也有很多人,書讀了不少,卻沒有帶來任何的改變。

那些讀過的書,真的只是「讀」過了、「看」過了,卻再沒有「然後」了。

讀書就像播種,有人撒下種子,開出絢爛的花朵;有人撒下種子,只是長出雜草;還有人的種子乾脆被風吹走了,田裡寸草不生。

為什麼同樣是讀書,但收穫卻大相逕庭呢?因為讀書很重要,但學會如何讀書同樣重要!

讀書也是要講究方法的,正確而有效的閱讀方法,可以讓你事半功倍,能讓你讀書的效果和作用最大化。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一本教你如何高效閱讀的書。

說完這本書的優點,下面我們從讀書前的準備、精讀一本書與主題閱讀、實踐出真知這三個方面,來了解這本書。

我們中大多數人,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書本,有的甚至更早,所以讀書對我們來說都是駕輕就熟的事情。

但讀書前還要做什麼準備?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Why: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學習相關的技能,還是為了增長見識?是為了消磨時光,還是為了自己的成長?

在讀書前,明確自己的目的,那麼你的閱讀,才能是有效率的。

What:讀什麼書?

明確了閱讀目的之後,選書就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可到底該讀什麼樣的書呢?

在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別出心裁地把不同的書比作不同的美食,形象而生動。

第一類書是主食,可以直指現實中的問題並給出解決的方法;第二類書是美食,可以滿足人們的思想需求;第三類書是蔬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第四類是甜點零食,滿足人們娛樂休閒的需求。

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搭配主食、美食、蔬果和零食的比例,做到「營養」均衡就好。

Where:在哪裡讀書?

作者主張,不同類型的書籍要選擇不同的閱讀場所,比如在安靜的場所享用「主食」和「美食」,在「三上」空間品嘗「零食」等等,但是我認為這個可以因人而異。

只要不影響你的閱讀效果,自然哪裡都可以讀書。

How:如何閱讀一本書?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總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好。

解決了「3W1H」的問題之後,我們還要注意自己的閱讀速度。

有的人工作繁忙,卻能保證每周讀一本書;有的人時間大把,卻一年也看不了一本書。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習得知識和技能,那麼閱讀速度就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詳細地介紹了速讀法,讓普通人也能做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如何做到一目十行?

首先要糾正自己閱讀中的不良習慣。

閱讀時要有科學的閱讀姿勢,不良的姿勢不僅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還會影響閱讀效果。

閱讀時,不要聲讀或默讀。

即便是動嘴默念或心裡默念,也是不好的習慣,影響閱讀速度。

永遠不要回讀。

其次,做拓展視野的練習。

當眼睛的視幅變寬,同一時間攝入眼睛的信息增多,閱讀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書中提到的練習方法,比如字母樹、跳躍視線、一目數行、快速翻頁等,都簡單易行,有助於提高閱讀速度。

如何做到過目不忘?

提高專注度,避免走神。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後腦勺,有興趣的書友可以一試。

快速理解更重要。

邊閱讀邊整理,理解作者的思路,並能加入自己的理解。

帶著問題讀書,邊讀邊找答案,也有助於記憶。

繪製思維導圖。

無論是在腦中構思還是實際繪製,思維導圖都有助於對文章理解和記憶。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介紹了古今中外不同學者關於閱讀層次的觀點,比如艾德勒的「閱讀的四個層次」、鄒韜奮的分層次閱讀、王國維的「三重境界」,雖然說法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告訴我們,閱讀也分層次,不同的書可以有不同的閱讀層次,不同的閱讀層次有不同的閱讀方法。

比如「主食」類的圖書,適合做主題閱讀,可以形成自己的體系;「美食」類讀書,適合分析閱讀。

第一問: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

第二問:作者通過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第三問: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第四問:這本書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時候帶著問題去讀,邊讀邊尋找答案,讀書的效率會很高,收穫也很多。

書中提到的「讀書四問」不但適用於任何書籍,也能讓我們在讀書時,逐步深入,去挖掘書本的價值,並最終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結。

通過這四個問題,我們不但能了解一本書的內容,作者通過它能解決什麼問題,還能跳出書本,來評價書中的觀點,並找到書中知識與自己生活的契合點。

據說宋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們對故事的真實性存疑,但是精讀一本書、讀透一本書,收穫無疑也是巨大的。

韓愈的「提要鉤玄」讀書法,就是精讀法,大意是:對於記事類的書籍,要提取它的綱要大概;對理論類的書籍,要看清作者的觀點。

學會寫讀書筆記。

筆記是把書中內容轉化為自己知識的最好方法。

反覆閱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閱讀思考,才能領略書中真意。

對書進行評論。

讀書必有疑。

如果自己寫會怎麼寫?

主題預讀也是我們現在比較推崇的讀書方法,它可以讓你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讓你對某一領域的認識更加深化。

蘇軾讀書就倡導「八面受敵,一意求之」,意思是書本的內容包羅萬象,但人的精力有限,每次只能關注一個主題。

把一個主題研究透了,再關注另一個主題。

比如職場新人,可以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工作其實很簡單》、《金字塔原理》來做主題閱讀。

學習寫作,可以用《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完全寫作指南》、《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來做主題閱讀。

陸遊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懂得再多的讀書方法,如果不用於實踐,也沒有任何的意義;而且閱讀本身也不是目的,我們從書中學得的知識、技能、道理等等,也要用於實際生活,才算沒有白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介紹了兩個非常實用的閱讀方法,「槓桿閱讀術」和「RIA拆書閱讀法」。

「槓桿閱讀術」由日本作家本田直之在他的作品《高效閱讀法》中提出,旨在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益。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對「槓桿閱讀術」的利弊做了分析介紹。

「RIA拆書法」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閱讀方法,

「R」是「Reading(閱讀)」的首字母,指閱讀圖書的片段;」I」是「Interpretation(解釋)」的首字母,用自己的話複述片段內容;」A」是「Appropriation(挪用)」的首字母,指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在書中,同樣分析了」RIA拆書法「的利弊。

通過這一部分的內容,我們不但能了解和掌握實用的讀書方法,更能學到書中所傳達的思維方法。

無論用什麼閱讀方法,無論讀什麼樣的書,最終的導向都是自己,要問自己,「這能和我的生活產生什麼聯繫」?由「學」到「用」,才是「學」的終極意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別人閱讀是學習,而你......

說到閱讀,我們都不會陌生,從小到大從未離開過閱讀。「會讀書,讀好書」是耳熟能詳的話語,天天閱讀的我們是否真的會讀書呢?閱讀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讀完一本書之後腦袋空空的,什麼也記不住」?...

簡單三步法完成快速閱讀

讀書要讀三遍,評測,速讀和精讀能輸出才能成為自己的養分做個有心人共 2202 字 閱讀時間 10 分鐘上一篇文章,介紹了快速閱讀的第一步:擺正閱讀的心態,丟掉對書本的敬畏感。讀書,就好像跟一

掌握快速閱讀技巧,只需這三招!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閱讀必不可少,它學習中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但大多數人都缺少閱讀的習慣,通常是讀書趕不上買書之速,那麼怎樣快速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做到一目十行呢?下面就跟隨惟楚君一起具體問題具體...

如何讓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原文@圓眼小主 載於中讀App最近在課程內容看到這麼一問一答:問:老師,我寫書評時破題開頭都寫得特別蒼白無力,有時候想很久都不知道怎麼寫,原因是閱讀素材少嗎?(內容稍有刪減)答:這是因為素材積累...

讀書小記:掌握這3個方法,閱讀效果提升10倍

「如果說人生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彷徨的,只留下一瞬間用來成長,那彷徨的時間就去讀書吧!」閱讀能力是獲取信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而在於信息爆炸時代,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反而增大。面對瀚如星海的信息,選擇...

怎麼讀書?怎麼選書?盡在此文~~

這篇文章是我看了《他們怎樣讀書和選書》後,結合自己觀點總結而來。其中,放棄了一些我不認可的方法,還有一些方法存疑,我做了標註(藍色字體部分)。《他們怎樣讀書和選書》是@蕭秋水、@秋葉、@seam...

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寫讀書筆記?

對在漫長人生中讀過的書而言,人類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讀完每一本書後都有紮實的收穫,就需要有技巧地寫讀書筆記,並養成長期的習慣。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看完一本書之後,都會寫一篇書評,看完這本書,...

關於讀書的幾個小問題

書籍作為人類的好朋友,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人依靠讀書獲取經驗解決問題,有的人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完善自己,有的人寄情於書本陶冶情操休閒娛樂等等。雖然現在網絡科技發達,人們獲...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沒任何卵用

本文較長,也比較枯燥,但都是作者多年心血的分享,厲害的招式都比較難練對吧,所以你懂的都在說知識改變命運,可真正感知到被知識改變命運的人,身邊找不出幾個吧。現代社會變化的這麼快,知識的作用最多讓你...

培養速讀能力的實用方法——逆算讀書法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貌似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從網上直接獲取,甚至還有人預言紙質書會被電子書所取代。這一天會不會到來?我不確定。但我能確定的是,在我有生之年,紙質書在我的生活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