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真是不孝子,頒布一個政策影響不亞於赤壁之戰,危及曹氏江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經典戰例,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曹操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
這場戰役可以說奠定了日後天下三分的形勢基礎,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在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曹丕頒布了一個政策,這個政策的影響不亞於赤壁之戰。
正是此政策促使了士族漸漸把持住了曹魏的權力,為後來司馬懿奪權,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即便是在西晉滅亡後,這個制度仍然存續了約四百年。
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頒布。
九品中正制是一種選官制度。
我們熟悉的古代選官制度是科舉制度,是始於隋唐時代。
有漢一代是用的察舉制,地方官推薦當地的賢才給朝廷。
看重的是人的品行和名聲,所以有「舉孝廉」之稱。
在東漢末年現有的制度大多被打破,各個勢力為了爭奪天下都在招攬人才,其中曹操的人才招攬是做得最好的。
因為曹操「唯才是舉」,這是對察舉制的繼承也是修改,修改的地方是更重能力,而非名氣品性。
用人是不管出身的,所以很多寒門才子會投奔於他,比如郭嘉、程昱、賈詡,而曹操又有奉天子的大旗,所以名門士族的人才也有很多投靠他比如荀彧、荀攸叔侄。
而徐晃、李典都是出身行伍,張遼、張頜更是降將。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可見一般。
曹操是想塑造一個寒門法家政權的,這是路線問題。
而曹丕頒布九品中正制背棄了曹操的政治遺囑,曹魏在官吏選拔上讓越來越多的士族子弟進入了政壇,並且將這一切制度化了,士族的觸角在日後的二十年中伸到了曹魏政權的每一個角落。
那么九品中正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制度?居然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曹魏當時的吏部尚書陳群建議曹丕改察覺為九品中正制來選官。
其中中正是官名,每地都會設置中正官,這個中正官負責負責察訪本州、郡、縣散處在各地的士人,綜合德才、門第定出"品"和"狀",供吏部選官參考。
所謂"品",就是綜合士人德才、門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評定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類別卻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為上品;一品為虛設,無人能達到;四品至五品為中品;六至九品為下品)三類。
在德才與門第中,定品時一般依據後者,叫"計資定品"。
所謂"狀",乃是中正官對士人德才的評語,一般只有一兩句話,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這是對東漢後期名士品評人物的制度化。
這個制度後來在東晉徹底變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士族真正變成了門閥,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曹魏政權的二代領導人最後還是和士族妥協了,曹操沒想到自己滅袁紹(汝南袁氏),殺楊修(弘農楊氏)、崔琰(清河崔氏)壓制士族了一輩子,死後還是被士族竊取了江山。
原創不易,盼望支持!您的點讚和轉發是我最大動力!
南北朝時九品中正制對後世有怎樣深遠的影響
九品中正制,別名九品官人法。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理解為:設立中正官,官員分九個品級。開創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建立這種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拉攏那些世代作官的名門望族,並不是唯才是舉。
門閥士族簡史:是制度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造就了門閥士族?
我們常說的門閥士族,是指在官職爵位不能世襲的社會中那些長期為官控制朝政的家族,這些家族並不如那些外戚一樣只在一朝顯貴,而是長期掌權,換個皇帝對他們的衝擊遠沒有那麼大,甚至到了後來,就連改朝換代對...
極簡古代制度史——淺談曹魏九品中正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轉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罷,一方興起。這或許就是歷史和時代的變遷所帶給我們的:有開端、高潮,也必將有隕落。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
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後沒那麼簡單!
三國曹魏曹丕繼位魏王初期,國事混亂,在軍師聯盟中,陳群、司馬懿兩人對當時的選官制度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藉以打壓宗親貴族的權勢,以保全曹魏江山不會發生內亂。所謂九品中正制實際上一種人才和官吏選...
淺談司馬氏顛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故事,曹魏政權經過幾代後,為何被司馬氏給顛覆了?這一直是件讓人討論不休的事,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析下。話說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掌控了曹魏...
大混亂時期的曹魏證權採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從而稱雄北方?
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是在東漢末年的混亂和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建立與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後來又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他通過招攬人才,進行內部的調整改革,消滅了北方割據...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建立曹魏王朝?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