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混亂時期的曹魏證權採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從而稱雄北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是在東漢末年的混亂和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建立與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

後來又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他通過招攬人才,進行內部的調整改革,消滅了北方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受挫,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延康元年(220),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建國號為魏。

曹魏時期,曹操父子為了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和鞏固在北方的統治,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多方面的改革,成為了三國鼎立時期最強大的力量。

三國區劃圖

一、政治改革

曹魏時期的政治改革主要集中在用人和選官制度方面。

1、唯才是舉

在大混亂、群雄逐鹿的時代,人才是成敗的關鍵,對此曹操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十分重視人才的網羅。

先後於建安八年(203年),建安十五年(210年),建安十九年(214年),建安二十年(217年)分別頒布了《論吏士行能令》、《求賢令》、《有司取士無廢偏短令》、《舉賢無拘品行令》。

反覆強調在天下未定的時候,用人應該以才能為主,而不應過分強調德行。

即使無德但只要有真才實學,也可以用其所長。

各級官員要堅決執行「唯才是舉」,舉薦有才之人,為我所用。

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改變了東漢那種以道德名節為標準的察舉徵辟制和由大族名士操縱的鄉舉里選制,為社會各階層有才的人敞開入仕的大門,擴大了統治基礎,為曹魏政權的強大和穩固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建安末年,曹魏政權穩定以後,統治者需要用嚴密的道德倫理觀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秩序,所以那種只重才而忽的的唯才是舉的政策已不能適應新的政治需要,一種重視道德標準的選舉制度登上了歷史舞台。

九品分級圖

2、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00),曹丕在代漢稱帝前,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採取了由吏部尚書陳群建議而創立的一種新的選官取士制度。

那麼什麼是九品中正制呢?這種新的選官取士制度,既保留鄉里品評的傳統,改變過去由宗族鄉黨共同品評士人的做法,改由從本郡中選擇一個既有聲望又熟悉當地士人情況的人來對士人進行品評,作為吏部任用官員的依據。

而這個品評者就是中正。

九品就是品評的內容之一(品評的內容:1、門第,包括出身里爵,父祖官爵情況;2、狀,對士人德行才能的評語;3、品,分九級。

),根據士人門第及本人的德行才能而定的品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

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許多人逃離了原籍,原有的鄉里組織和戶籍遭到了破壞,察舉徵辟制無法進行了,因而九品中正制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

九品中正選才程序圖

九品中正制是對察舉徵辟制的繼承和發展。

曹魏初年,只在郡級設中正,到了齊王曹芳時期(240-253)在州級也設立了中正。

中正是由州、郡在中央政府任職且德高望重、才識卓著者擔任,並不是地方專官。

最初郡中正必須由各郡地方長官推薦產生,在增置州中正後,中正的選授權便歸了中央的司徒(雖不參與朝政,仍是顯官,且由世家大族擔任)。

中正的職責是對散處在各地的本州郡的士人進行品評,為吏部提供選官依據。

士人在獲得中正定的品第之後,也只是僅僅具備了入仕的資格和條件,士人要想真正進入仕途,還要經過察舉、徵辟、蔭任等具體途徑,但是品第是入仕的必要條件,並且與士人入仕後的官位高低息息相關。

九品中正制在初行時,還比較重視德才,但到曹魏末期,隨著世家大族勢力的上升和他們對選舉的操縱控制,中正定品變得不重德才而只重家世門第了,九品中正制完全變成了門閥政治的工具。

鮑國安飾曹操影視像

二、軍事改革

1、實行士家兵役制度。

在分裂割據時代,軍隊是立國之本。

在漢末人口銳減,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況下。

曹魏為了保證可靠穩定的兵源,改變了漢代的兵役制度,建立了士家制度。

曹魏把控制下的人口劃分為郡縣戶、屯田戶、和士家三部分。

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管理系統,郡縣戶屬於地方行政系統,屯田戶系民屯典農系統,士家則屬軍事指揮系統管轄。

士家有專門的戶籍稱「兵籍」或「軍籍」。

士家在政府指定的地區聚居,是國家固定的兵源。

士家子弟稱為士息,世代當兵,兄死弟代、父死子繼,士家不得隨便改業。

曹魏軍士

為了保證士家人口數量的穩定和增加,政府還規定:士家之女只能嫁給士家,寡婦必須改嫁士家。

士家身份地位較低,子弟除少數立功封爵外,一般是不能做官。

最初士家只提供兵源,並不從事生產,曹丕稱帝後,把士家組織起來參與屯田,成為士家屯田,士家屯田的分成租制和民屯一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家不但要提供兵源,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社會地位日漸下降,士家騷動,逃亡的情況也多次發生。

直到隋代,這種士兵制才被府兵製取代。

三、經濟改革

(一)、推行屯田制

東漢末年,北方地區是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的主戰場,在長期的戰爭中,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北方出現了大量的無主荒地和流民,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曹操吸取了兩漢在邊疆屯田的經驗,推行了屯田制度。

曹魏的屯田分為民屯和軍屯。

許昌屯田成功後,曹操立即加以推廣並建立了一套屯田管理系統。

(那時候就已經有了試點觀念了哈)1、民屯。

「屯」是民屯的基層生產單位,每屯50人,設屯司馬;縣一級屯田官是典農都尉;郡一級的屯田官是典農中郎將;中央則設大司馬管理民屯。

民屯組織自成系統,不屬州縣,屯田農民稱為「屯田客」,是國有土地上的隸屬農民。

民屯的剝削方式為分成制,凡用官牛耕種者,收成的六成要上交給政府,用私牛者交五成。

這種分配辦法其實是豪強地主剝削佃客的方法。

曹魏前期,屯田客基本不用服徭役和兵役。

建安以後,屯田客服役負擔不斷加重。

到了曹魏末期,許多屯田客不堪沉重的賦役負擔而逃走做了私家佃客。

曹丕影視像

2、軍屯。

建安前期,由於軍隊作戰頻繁,軍屯沒有大的進展。

建安末年,軍事行動減少,軍隊駐地較為固定,司馬懿向曹操建議實行軍屯。

直到曹丕黃初年間(220-226),軍屯的管理機構才正式建立起來,設置了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員管理軍屯。

軍屯的基本單位是營,每營六十人,中央設司農度支校尉,管理軍屯。

軍屯的剝削方式大概和民屯一樣。

軍屯主要分布在曹魏與蜀漢、孫吳交界的邊境地區。

屯田是曹魏在漢末戰亂的情況下採取的恢復農業生產的一項措施。

通過屯田,大批勞動力與土地組合了起來,大片的荒地得到了開墾,大量的流民也重新回到了土地上,這對北方的經濟恢復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牛耕畫像磚

(二)、實行「賜租牛客戶」的給客制。

曹魏末期,政府把屯田土地、耕牛連同屯田客一起賜給各級貴族官僚。

給客制度的實行使屯田規模越來越小,同時還為官僚貴族侵奪民屯土地和佃客開了先河,再加上曹魏末期屯田剝削的沉重,屯田客或逃走或生產積極性下降,屯田已無利可圖。

於是咸熙元年(260),魏帝曹奐下令「罷屯田官,以均政役」,典農官分別改為太守、令長。

到晉初泰始二年(266)晉武帝罷農官為郡縣。

至此,曹魏推行了七十多年的民屯制度被徹底廢除了。

(三)、實行租調製。

什麼是租調製呢?租調製即按畝定租和按戶徵調。

曹操的《令》說中有「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棉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的規定。

從中可見,租調製有抑制兼并勢力的用意。

因為田租按土地畝數徵收,那占有大量田產的豪強地主所交納的田租必然很多。

畝四升的租率比起東漢的租率來說,還是有不少減輕。

租調製的定額租調比起西漢的租賦制大大簡化了征課程序,免除了官吏的勒索盤問,而且在租額一定的情況下,生產者可以完全擁有增產的部分,自己投入的精力越多,所得也就越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戶調不論人口的大小多少,有利於人口的增殖。

因此租調製是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租調製自曹魏創立後在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時一直是主要的稅制,到唐中葉才被兩稅法所取代。

曹魏開國大將夏侯惇影視像

曹魏時期的改革是在東漢末年以來的混亂情況下進行的,適應了客觀歷史條件,是對漢朝制度進行的一次比較全面的改革。

這些改革措施加強了曹魏政權的力量,促進了北方的統一和穩定,對北方經濟的迅速恢復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曹魏時期的改革對後來的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各項改革制度也都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司馬氏顛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故事,曹魏政權經過幾代後,為何被司馬氏給顛覆了?這一直是件讓人討論不休的事,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析下。話說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掌控了曹魏...

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後沒那麼簡單!

三國曹魏曹丕繼位魏王初期,國事混亂,在軍師聯盟中,陳群、司馬懿兩人對當時的選官制度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藉以打壓宗親貴族的權勢,以保全曹魏江山不會發生內亂。所謂九品中正制實際上一種人才和官吏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