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魚說三國」曹操不喜歡曹丕,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為什麼始終看不上曹丕呢?這也算一個千古之謎。
不太可能是因為曹丕的性格問題,因為他倆性格有七分相似,而且曹丕也一直在演一個好兒子、好哥哥。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他們倆因為出身不同,導致執政觀念不太一樣。
郭德綱經常講笑話說于謙出生在一個「宦官世家」,這個用來說曹操還真是不能更合適,因為他們家發跡就是從他爺爺曹騰入宮胯下挨上一刀開始的——請注意,這個時候還沒有「太監」這個詞,要到很久以後才有。
當然,曹騰也不是曹操的親爺爺,領會精神就可以。
無論哪個時代,宦官的孫子都會受到點歧視,即使他爺爺也曾權傾天下,即使他爸爸貴為太尉,在小夥伴們眼裡,曹操仍然是一個可憐蟲。
從小到大,他都是袁紹的小弟,為什麼?就因為他們家家世不是太好,再有錢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一般來說,要成為世家大族有幾個先決條件。
首先歷史要長,比如說袁紹他們家,祖先可以追溯到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候的袁安;比如說楊修他們家,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漢時代司馬遷的女婿楊敞,當然人家這種追溯是真的有這麼回事兒,不像曹操他們家說是西漢開國大將曹參之後卻沒什麼證據。
然後這個家族裡面要持續不斷有人能當上大官,有個四世三公、五世三公當然最好,即使當不了三公也至少能混個兩千石俸祿,不能像曹操他們家那樣只是鄉下土財主。
最後這個家族還得有能拿得出手的學問,最好有一門獨傳的儒家典籍。
那個時代雖然已經發明了紙,但是普遍還是用竹簡寫字,更沒有印刷術,所以能認字就很了不起,能背一本書簡直就是大知識分子。
曹操的老爸曹嵩雖然當上了朝廷里的太尉,按理說也算三公了,但是他這個官是花錢買的,據說是明碼標價一萬兩黃金,約合一億五銖錢。
但是即便他再有錢,沒文化也是個土老帽兒。
所以曹操從本能上有點反感世家大族出身的那些驕傲的人物,反倒容易把劉備這樣白手起家的傢伙引為知己。
不過當時的形勢下,但凡有點能力的人才大多數都出自世家,就算曹操不喜歡,也必須要用荀彧、荀攸等人來打天下。
即便這樣他在「求賢令」中還是說「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也就是說,曹操並沒有什麼門第觀念,有棗沒棗打三桿子嘛。
曹丕就不一樣了,他的少年時代,父親曹操已經是這個國家最有權勢的一個人,周圍圍著他轉的全是馬屁精,誰也不敢提「宦官世家」這個茬。
在他心目中,自然也就把那些世家子弟們當成了同類,在執政觀念上也比較偏向大家族。
曹植本身是一個文青,所以他的朋友多數也是楊修之類的文青;曹彰自己是一個武夫,所以他就比較親近曹洪之類的武將。
曹丕呢,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他的朋友也多半都是官二代。
比如說曹丕的官配CP司馬懿,就出自當時的大世家司馬家族,老爸司馬防做過京兆尹(首都最高長官),而且還是曹操進入官場的入黨介紹人。
司馬懿是家裡的老二,有7個兄弟,後來全都當上了高官,合稱「司馬八達」,這個我們以後再多介紹。
曹丕另一個最信任的官二代陳群出自潁川陳家,跟荀氏叔侄是老鄉,也是當時最牛的大家族之一,爺爺陳寔是桃李滿天下的名士,教出過無數高官學生,大概類似於現在的北大校長,而且朝廷多次徵招他當三公都不肯去。
他爸爸陳紀同樣,高官厚祿唾手可得,偏要在家「養望」,最後這兩代人積攢下的好名聲都落到了陳群的身上。
曹丕成功登頂以後,任命陳群為司空,類似於國務總理,把治理國家這件事全交給了他,陳群也很講義氣,除了修訂了基本法《魏律》之外,還搞出來一套號稱「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正是這套制度奠定了之後幾百年的歷史格局。
之前說過,漢朝沿用了400多年的選官制度叫「察舉制」,地方官負責選拔人才。
它有一個相當大的弊端,就是地方官總會因為私心,推薦自己的關係戶,到最後朝廷被一幫家族綁架了。
陳群就想啊,既然這樣,我們中央專門任命一些負責選官的人,然後用制度把人才先分好隊,會不好好一點呢?這種專門管選官的官,就叫中正,把人才分成九品然後打分評價的方式,就叫九品中正制。
表面看起來,九品中正制比以前的察舉好那麼一點,因為總算有了點評價標準,舉薦者不再能為所欲為了。
但是如果我們再看看這個選拔標準就會覺得,它比察舉也好不了多少。
中正官拿到一個青年的檔案以後,首先看的是他的家世,祖上出沒出過大官,如果出過就是高等次,沒出過就對不起啦。
比如說關羽,拿出來一看,哦,一個賣棗子的農民,滾你的吧。
其次是看品行,也就是道德水平,這個玩意兒怎麼打分呢?可以通過家鄉人們的口碑,也可以通過一點小調查。
但是你想想看,人民群眾的眼光固然很雪亮但是膽子也很小,真的有人敢於說世家子弟的壞話嗎?恐怕很少吧。
於是這一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跟人的家世掛鈎的。
就像現在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上大學的時候也搞推薦入學,那麼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素質又怎麼考察呢?還不是要看推薦者的眼色,這樣對誰有利呢?相信我不用多說了吧。
所以說,這個歸根到底是一個屁股坐在哪裡的問題,制定素質教育政策的人,家裡的孩子將來肯定是不發愁「素質」有問題的呀。
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從國家制度層面上默認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從此以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成為了既成事實,並且一直沿用到了後來的兩晉南北朝。
陳群這麼聰明的人,難道會不知道這個制度會造成什麼影響嗎?
他當然是知道啦,但是那就是他們世家大族的目的呀。
從此以後,他們老陳家的孩子再也不用努力讀書,只需要成年就能評上一個上等,當然是美滋滋啦。
只不過從那以後朝堂上就全是一群白痴廢物,就不用再管啦。
再說,在陳群這些人的眼裡,可能窮人家的孩子本來就不算人吧。
大概80年以後,風雨飄搖的西晉朝廷進入了窮途末路,胡人的鐵蹄踏破了中原,四處燒殺搶掠,而晉朝的大軍即將開赴前線和他們決戰。
晉軍的主帥名叫王衍,是一位風度翩翩的俊朗大叔,他出身於當時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通過中正考核以後進入官場,很快以坐火箭的速度位列三公,成為當時的太尉。
王衍這個人家世好,長得好,能說會道,辯論起來誰都說不過他,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會打仗,也不會治國。
在他的指揮下,十萬晉軍精銳竟然一戰而沒,被胡人石勒的兩萬部族殺得大敗虧輸,王衍無恥地投降對方也沒被接受,最後和一群高官一起被土牆壓死,西晉也失去了最後的翻盤希望。
這就是全民素質教育的最後結局。
晉武帝如何鞏固政權?為何最後引發了八王之亂
司馬炎接受曹魏的禪讓,成就帝業,但是司馬炎並沒有覺得輕鬆,因為南方的孫吳小朝廷尚存,而且還有北方少數民族經常南下騷擾,都是司馬家潛在的威脅。為了鞏固家族統治,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司馬炎首先採取的...
淺談司馬氏顛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故事,曹魏政權經過幾代後,為何被司馬氏給顛覆了?這一直是件讓人討論不休的事,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析下。話說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掌控了曹魏...
南北朝時九品中正制對後世有怎樣深遠的影響
九品中正制,別名九品官人法。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理解為:設立中正官,官員分九個品級。開創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建立這種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拉攏那些世代作官的名門望族,並不是唯才是舉。
曹丕真是不孝子,頒布一個政策影響不亞於赤壁之戰,危及曹氏江山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經典戰例,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曹操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這場戰役可以說奠定了日後天下三分的形勢基礎,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後沒那麼簡單!
三國曹魏曹丕繼位魏王初期,國事混亂,在軍師聯盟中,陳群、司馬懿兩人對當時的選官制度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藉以打壓宗親貴族的權勢,以保全曹魏江山不會發生內亂。所謂九品中正制實際上一種人才和官吏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