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建立曹魏王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首先,因為反對的人多,三國魏晉時期在中國是士族政治。

而曹操稱不上是名門望族,老爹過繼給曹家,曹家爺爺還是太監,算勉強混進上流人士,所以當時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的。

而且當時的士族大都支持漢朝,如孔融等,而曹操雖籠絡人才但是對反對他統治的士族是採取消滅的政策。

曹操不稱帝正是因為得不到士族的支持。

在得不到士族支持的情況下貿然陳帝只會招致內外攻擊成為眾矢之的,還會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

所以曹操把稱帝的步驟留給了曹丕。

  而曹丕敢於稱帝是因為曹丕做到了籠絡士族這一步,其主要策略是頒布了「九品中正制」,這項制度給了豪門大族很大好處成功的籠絡了他們,使其不再反對曹丕篡漢。

士族 :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

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為九個等級,作為政府選用官吏的依據。

中正:有名望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由他們評定。

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

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

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

這一制度創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衰落於南北朝時期,廢除於隋朝,隨之科舉制形成。

  以下是一點三國時期士族的資料:

  董卓亂後,地方割據。

雖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與唯才是舉的政略需要,曾試圖大大削弱門第的影響力,不以人才的出身決定其職務;但曹操之子曹丕繼位後,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議,反而大大加強了士族對於官職的壟斷。

而東吳之所以能夠與曹魏長期抗衡,亦與獲得江東地區的世族的合作有關。

相反蜀漢政權由於長期得不到巴蜀地區士族的支持,後期出現人才匱乏,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漢末以來的社會動盪,使人才流徙,無法進行察舉,所以曹丕採用陳群等的建議,創製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以選拔官吏,擴大政權基礎。

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能與有識鑒的官員,擔任其本及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負責查訪散居各地的同籍貫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據是人的譜牒家世、德性、才能評定人才優劣,定為九品,據以作任官的標準。

九品中政治初行時,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的原則,不分門第高卑。

但逐漸因中正官多由高門子弟擔任,他們在評選時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後來,中正官被門閥把持,只推選門閥子弟,加速世族階級發展,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遂形成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許多名家大族因而產生。

 事實上,不稱帝對曹操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

劉琮投降、張昭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權利慾,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

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作為魏國封國人口,他拒絕了,寫下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解釋自己無代漢之意,還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還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有以標榜自己的意思。

此外,他還明確提出:「然欲孤便爾委捐所點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

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

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曹操的話有合乎情理之處,「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不就說他要做好準備後才稱帝嗎?且不說稱帝,獻帝封他十萬人口不就是想讓他辭去兵權、官職,他已經看穿了,並表示拒絕,甚至放棄封地。

他是用行動暗示群臣,他是永遠不會放棄兵權,就意味著身後讓兒子繼承自己的權勢,解決代漢問題。

曹操真正要告訴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稱帝,但不會放棄手中大權,這種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孫也要繼承下去。

如果真如此發展下去,以後東漢的政治格局就是日本幕府時代的翻版了——皇帝是傀儡,一切朝政大事皆由將軍們操辦,將軍是當權者,但將軍永遠不會廢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

後來陳群等人又勸曹操稱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饒有深意的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這與《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之德可謂至德」相呼應,說明曹操正在對現有的權力資源進行整合,一旦成功,那就是從周文王到周武王的轉變了。

各位客官覺得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後沒那麼簡單!

三國曹魏曹丕繼位魏王初期,國事混亂,在軍師聯盟中,陳群、司馬懿兩人對當時的選官制度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藉以打壓宗親貴族的權勢,以保全曹魏江山不會發生內亂。所謂九品中正制實際上一種人才和官吏選...

淺談司馬氏顛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故事,曹魏政權經過幾代後,為何被司馬氏給顛覆了?這一直是件讓人討論不休的事,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析下。話說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掌控了曹魏...

統治中國近千年的門閥世家是如何興起的

先來段題外話,筆者在這裡討論中國歷史上的等級制度,並不是想肯定什麼或者否定什麼,畢竟一項制度的好壞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判,如果把這些制度搬到今天來,肯定是不合適的,畢竟大家已經接受了人生...

晉武帝如何鞏固政權?為何最後引發了八王之亂

司馬炎接受曹魏的禪讓,成就帝業,但是司馬炎並沒有覺得輕鬆,因為南方的孫吳小朝廷尚存,而且還有北方少數民族經常南下騷擾,都是司馬家潛在的威脅。為了鞏固家族統治,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司馬炎首先採取的...

極簡古代制度史——淺談曹魏九品中正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轉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罷,一方興起。這或許就是歷史和時代的變遷所帶給我們的:有開端、高潮,也必將有隕落。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