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古代制度史——淺談曹魏九品中正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轉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罷,一方興起。

這或許就是歷史和時代的變遷所帶給我們的:有開端、高潮,也必將有隕落。

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作為後人,我們只能回望歷史,而不能身處其中,對於任何事物的評析也只是我們根據現存的史料資料對前人與先前事物的探究。

而我在這也只能緬懷歷史,綜合一些資料與自己的淺薄認識淺談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曹丕為了拉攏而採納的意見。

曹丕篡漢前夕即元年 (220年)由魏尚書陳群制定。

此制至漸趨完備,時又有所變化。

這一制度創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衰落於南北朝時期,廢除於隋朝,隨之科舉制形成。

九品中正制設置方法

以魏晉之制為例,其主要內容為: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長官推選,晉時改由州中正薦舉,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稱為"訪問"。

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稱"簿閥"﹑"簿世",指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

如曹魏時中正"狀"吉茂為"德優能少"。

西晉時,中正"狀"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

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類別卻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為最高品。

三品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為卑品(下品)。

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覆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

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中正評議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

由於中正品第皆用黃紙寫定並藏於司徒府,稱"黃籍",故降品或復品都須去司徒府改正黃紙。

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九品中正制創立與發展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

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

獨自走下長板坡,月光太溫柔

曹操不羅嗦,一心要那荊州

用陰謀 陽謀 明說 暗奪,淡薄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兒女情長沒法執著,有誰來煮酒

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

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獨自走下長板坡,月光太溫柔

曹操不羅嗦,一心要那荊州

用陰謀 陽謀 明說 暗奪,淡薄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有誰來煮酒

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

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選自《曹操》

一首《曹操》唱出了一代"梟雄"曹操傳奇的一生,其實在我的心中,曹操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是之後一切歷史發展的開啟者與奠基者。

一部三國演義炒火了易中天式的教授,但仍不能改變《三國演義》妖魔化的諸葛亮形象及殘忍奸詐的曹賊形象的深入人心。

但在陳壽的筆下,所謂的"曹賊"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

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

生活節儉,不好華服。

與人議論,談笑風生。

"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相信《曹操》的詞作家林秋離在寫下歌詞時並不知曉曹操"唯才是舉"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原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都洛陽,是為魏文帝。

為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接受了穎川士族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時間的討論:柏楊先生是肯定其創立在"曹魏帝國建立"之後,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也是這樣認為的。

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稱"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曹丕繼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關於選舉的主張,並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詳見《中國史綱要》二冊第10頁)《辭海》"九品中正"辭條也稱:"東漢末,曹操當政,提倡'唯才是舉'。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人士,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選用,謂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計門第'的原則。

(《辭海》63頁)】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三者並重。

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

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

在和北朝時期,由於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相提並論。

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

到了,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

九品中正制在各個朝代的演變及其作用

關於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首先,這一制度起於魏延康元年,但其萌芽很早便有了:漢時開始有人以品區別官位人德值高低,曹操時期更是開始普遍"魏武始基,全立九品"。

九品初創時在州郡兩極設中正,在縣級是不設的。

另外,州中正設立時間較晚,在其設立以後,開始稱為大中正,相應的郡級中正為小中正。

在陳群初創到司馬懿設州中正這段時間內,中正評定品級時多注重鄉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選賢任能的作用。

之所以這樣,一方面創立之於本有恢復察舉制的想法,更重要的,早期的世家大族與中央政權在權力的磨合上還不甚成熟。

至司馬懿設州中正制到西晉建立,是九品中正制走上成熟的階段: 司馬懿初掌權,深感中正依鄉論之評定不能夠照顧到世家大族,要求廢除。

廢之不成,而出於為後世奪權掃清道路的想法,司馬氏又不得不對世家大族進行討好;最後,他便委曲求全加設州級中正以修改之,而州中正的人選多出於世族,於是九品中正制始成為維護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

中正選舉開始門閥化,在入晉以後門閥化的歷程最終完成。

東吳的九品中正制: 始於孫權,歷孫亮孫休孫皓而不廢直至吳終,它既仿魏制又獨具特色。

與魏的主要區別在於所謂的州中正吳命名為"大公平"。

產生原因如下:一、東吳與曹魏一樣,其統治基礎依賴當地的世家大族。

東吳初至江東,如果不與江東四大姓(顧張陸朱)搞好關係則難以在東吳立足;二、 "好清議之風"在江東的影響,不亞於甚至還盛於中原。

東吳的九品中正制加速了孫權政權的江東化歷程,保障了當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兼顧到了北來流域特別是淮泗集團的政治利益。

晉以後的九品中正制: 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完善,晉以後的朝代基本上在制度上未作大的變更,一些損益的修改在此簡略一提: 壟斷性和封閉性是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兩個顯著特徵。

前者造成並鞏固了門閥士族與寒門庶族的地位差異;後者則通過對士族的保護和約束,使其享有不可變易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

這對後來的東晉南北朝奠定了基礎。

東晉和南朝中正組織擴大,而州郡中正的人選上,對牒譜能力要求更高了。

而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等級差別更加明顯。

另外,作為上層人士,開始熱衷於清議,漸漸脫離了政治現實,玄學發展登峰造極。

特別的,南朝時出現了一種勛品制度,即以勛品為最高品級的一種品級劃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九品中正制起到了補充作用(所謂九品,實際上不再含有九品,僅有上下品之別,即二品與非二品,這顯然對人才和家世的評定不利)。

蕭梁時出現"官班"這一概念,但其實質也不過是對人才與家世的評定標準進行完善,對等級的區別加以強化。

這些變化,一方面保證了社會的等級森嚴,另一方面加速了士族階層的腐化及其與權力的脫離。

在北方,十六國時期的後趙有過九品中正制的實行歷史,這使得九品中正在北方得以延續。

北魏時出現了中央與地方中正組織的分張,一改中正評定皆屬中央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評定的進一步門閥化,而這種創革使得品評制度更為完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人才的作用,這對北魏的政權強大提供了重要力量,當然,對於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其門閥政治的總特徵卻是沒有改變的。

這種特徵沿至北朝結束。

各歷史大家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

易中天(選自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三十 奪嫡之爭):" 當然魏國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於說是因為曹丕那個時候得意忘形了一把,這個如果算原因的話也只能算一個次要原因。

那麼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麼呢?就是曹丕在稱帝之前實行"九品中正制"。

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說起來很複雜,我簡單地說,把它簡單化一點,什麼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為官。

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兒子也做官,你的孫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總歸有官做;而從來沒有做過官的人就很難做到官,這個就叫做九品中正制。

那麼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親曹操實行的 "唯才是舉"這個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爭取士族的支持。

那麼那個時候東漢末年已經形成士族,你像袁紹、楊修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為官的,它是一個政治勢力。

為了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

"

劉訪師認為,從公元220年到280的60年間,因九品中正制破處了察舉制的束縛,在選用人才上出現了一派新氣象,這是它的隆盛時期。

吳霓認為,九品中正制是歷史上選舉制度繼兩漢察舉、徵辟後的又一變遷。

作為一種選拔官吏制度。

九品中正制對私學不可能不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又是很直接的。

很明顯的。

九品中正制在客觀上促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學的興盛。

唐長孺認為,九品中正制誠然是曹魏中央集權對地方大族勢力的某種妥協,但更體現了中央集權對地方大族勢力的強有力控制。

儘管創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於將選舉權收歸中央,但卻無法逆轉門閥專政的歷史傾向,九品中正制最終還是鞏固了門閥的統治。

陳清泉、鄭天祿認為,由於九品中正制存在著過多的弊病,在魏晉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間,政治上紛亂不已,階級矛盾尖銳,道德風尚敗壞,這一切也是同它的實行是有密切關係的。

胡寶國認為,九品中正制應該與漢代的任子制進行比較研究,才可以更清楚它的作用。

任子制與九品中正制雖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某些差異。

首先,在人數上,任子制有嚴格限制。

九品中正制建立時並不是一項特權制度,因此不可能規定高官子弟可以獲得上品的人數。

沒有人數限制而在實際執行中又確實成為特權制度,這就構成了九品中正制度的一大特點。

在此種情況下,高官子弟大都可以獲得上品,步入清途,"坐致公卿"。

其次,漢代的任子制不具有性,而在九品中正制度下,廣大庶族地主以及一般的低等世族很難進入上品之列,步入清途。

沒有人數限制、封閉性是九品中正制別於任子制的關鍵所在。

在此制度下,高門世族的政治力量必然呈現出日益擴張的趨勢。

毫無疑問,在不斷擴大基礎上的世襲特權具有更穩固的特徵,因為某一分支的衰落不會影響整個宗族政治權力的繼續傳襲。

南朝一些高門世族的家世,往往可以追溯到晉代,其原因必定是複雜多樣的,但九品中正制度的實行顯然是原因之一。

結合資料我自己的一點看法

著名史學家錢穆曾說過:古今中外,人類歷史上尚無發現一種絕對有利無弊的制度,亦沒有一種可以推行數百年之久而不出毛病的制度。

所以九品中正制的產生,發展與衰落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在九品中正制前期其發揮的作用是其他選官制度無法比擬的。

從東漢中後期起,世家大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實力開始增強, 政治上,兩漢察舉造成了一些官僚世家。

經濟上,世家大族占有了極多的土地和勞動力,擁有巨大的財產,為其政治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占有土地多少為評價的中國古代社會,世家大族通過各種方式兼并土地。

軍事上,豪強趁中央政府解體之機擴張私人武裝。

文化上,世家大族擁有左右輿論的特權,他們特彆強調儒家學說,保護自己的地位。

所以察舉制已經走到窮頭陌路,新的制度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其產生具有必然性。

後漢的戰亂時期對官員人選的要求更著重於才能。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社會動盪,士人流徙遷移,致使漢"鄉舉里選"為主的察舉制度難以實行。

九品中正制保證了選官在動盪年代的延續。

九品中正制在實施的過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關鍵。

初期選任中正比較慎重,多數中正對士人的品第也比較認真,在一定程度上掃除了東漢以來浮華朋黨之風,扭轉了選士腐敗的局面,國家也能選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後來世家大族的勢力日益膨脹,中正官職幾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

他們品評士人,往往把門第家世作為唯一標準。

以至"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致使九品中正制偏離了選拔人才的方向,逐漸蛻變成門閥世族的政治工具。

這樣就堵塞了寒門士子的仕進之路,嚴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門閥世族子弟由於前程無憂,也不願下苦功去學習。

這就嚴重地影響了當時的教育。

而門閥世族把持選士任官大權,歸根結蒂也是為皇權所不容的。

統治者的權力一旦有所鞏固,必然要採取措施來加強對選士權的控制。

終於當戰亂漸漸平息,世家大族們已腐朽到難以保住自己地位時,九品中正制開始走上了盡頭。

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造成的影響以及其非凡的意義都是歷史的沉澱,是後人不能夠完全解讀的。

當然,我相信通過更系統的了解我會有對於此制度的更深入的了解,會得出更多的感悟,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司馬氏顛覆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自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三國的故事,曹魏政權經過幾代後,為何被司馬氏給顛覆了?這一直是件讓人討論不休的事,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析下。話說司馬懿誅殺曹爽後掌控了曹魏...

晉武帝如何鞏固政權?為何最後引發了八王之亂

司馬炎接受曹魏的禪讓,成就帝業,但是司馬炎並沒有覺得輕鬆,因為南方的孫吳小朝廷尚存,而且還有北方少數民族經常南下騷擾,都是司馬家潛在的威脅。為了鞏固家族統治,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司馬炎首先採取的...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建立曹魏王朝?

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