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弟弟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平定烏桓凱旋還鄴。
北方各割據勢力基本肅清,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對南方用兵了。
早有南下荊州之志的曹操抓緊了政治、軍事各方部署:作玄武池大練水軍,同時調整了最高統治機構,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自任」丞相。
劉表得知曹操大興水軍,準備南征的消息後,不無後悔地對劉備道:「不用君言,故為失此大會。
」事已至此,劉備也只得口是心非的安慰劉表:「今天下分裂,日尋干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於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
話雖如此,但二人都心中明白現在說什麼都顯多餘。
劉備無法體會到劉表心底的苦楚,現在的劉表正是內憂外患、焦頭爛額的非常時期。
並不是只有曹操、劉備、諸葛亮等幾人看的出:荊州地方千里、帶甲十餘萬,「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的現狀,一直以來覬覦荊州這塊肥肉的還有江東孫權割據勢力。
早在曹操南征荊州之前,江東魯肅就勸孫權乘曹操北征的良機攻奪荊州。
建安五年(200)四月,二十六歲的孫策英年早逝。
臨終,孫策惟恐父子二人辛苦打拚下的基業付諸東流,急忙把張昭等人喚至身邊託付後事。
對張昭等人道:「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
公等善相吾弟。
」
當著張昭等人的面,孫策把孫權喚至身邊,解下身上漢室授予的討逆將軍、吳侯印綬塞在孫權手中。
語重心長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
歷史證明,孫策做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十九歲的孫權,處變不驚,很快就穩定了局勢。
江東孫吳政權,是依靠孫堅、孫策父子兩代軍事征討建立的,江東之地本來人才就不如中原地區多,再加上孫策執政時期採取了強硬態度,更使得當時割據政權中人才匱乏。
孫策依重的大臣只有張昭、周瑜、太史慈等數人而已,孫權即位之後,如何使政權本土化,實現政權建設軟著陸是關鍵問題。
他有針對性的著眼於推行文治,重在修復同地方土著的裂痕。
孫權即位之初,正是江東大族與孫吳政權的冷戰高潮期。
孫策的盛年早逝,正是因為他推行「白色恐怖」高壓政策所至。
孫權上台之後,必須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爭取各方力量的合作,進行權利資源重組。
孫策臨死之前的政治遺囑也明確告之繼承人,未來的施政重點是「舉賢任能」令這些賢人為我所用,「各盡其心」。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孫策以生命為代價悟出了從前自己施政的錯誤,使得孫吳政權沒有成為一個短命政權。
在擇定繼承人一事上,更沒有一點兒私心,使得政權實現順利交接、平穩過度。
在張昭、周瑜等人齊心協力的幫助下,渡江南下的士人如魯肅、諸葛瑾、步騭等人都受到優待,予以重任;積極向江東土著豪強傳遞和解信號,慢慢取得對方信任;對投奔江東的外人用之不疑,一視同仁。
短短六七年間,孫權扭轉了即位初的不利局面,做到了上下相安,「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正是有鑒於此,諸葛亮《隆中對》不得不提醒劉備,「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千年後辛棄疾感慨不已道:「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
為什麼周瑜等大都督功高震主?禍根埋在江東小霸王孫策身上
文 | 江隱龍如果說「內事不決問張昭」的背後是張昭這一派內臣對孫權的制約,那「外事不決問周瑜」背後則是幾代軍事領導人與孫權在權力上的分庭抗禮;如果說張昭與孫權的對峙還多有個人性格因素,那周瑜及後...
劉備實現三足鼎立,最大功臣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
文 | 江隱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是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而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而自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始至「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
為什麼說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上)夢三國英雄說
坐斷「東南」戰未休——說說《赤壁之戰》的隱情與誤載 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孫劉聯軍勝,三家鼎立的局勢由此逐漸形成,赤壁之戰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在《三國演義》中,圍繞赤壁之戰的渲染與細...
被《三國演義》耽誤的「愚才」魯肅,真實的魯肅究竟有多厲害呢?
魯肅算是三國中一直被小看的人物,其實魯肅的能力不比諸葛亮和周瑜差。魯肅也被稱為是「東吳四英將」,周瑜死後魯肅就接替了他大都督的位置。其實要比較魯肅和諸葛亮到底誰厲害還是要在正史中找答案,因為演義...
這場戰爭,曹操輸慘了,中國統一推遲70年
赤壁之戰,是三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戰役。經過小說、戲文、教科書的渲染,一般人都會站在孫劉聯軍的立場看待這場戰爭,把它當成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落敗的曹操,則成了反面的笑話。
面對曹魏大軍,為什麼荊州劉琮選擇投降,而東吳孫權卻要抵抗呢?
公元208年7月,曹操見自己訓練的水師頗具成效,再加上荊州劉表病重,於是他決心率大軍南征。8月,劉表在襄陽去世,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9月,曹操已大軍壓境,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建議下,出城投降曹操...
力主降曹的張昭,反贏得江東人人敬仰,更被曹操視為眼中釘
赤壁之戰時力主降曹的張昭,從來並非真正意義的「投降派」,相反,從孫策攻取江東起,張昭就一直被孫氏兄弟信賴為老師,並從無到有組建了孫吳政權整個幕僚文官系統,地位等同於荀彧之於曹魏、諸葛亮之於劉備。...
這場戰爭,曹操輸慘了,中國統一推遲70年
多年以後,在孫權稱帝加冕的典禮上,70多歲的張昭舉起笏板,剛要開口唱讚歌,孫權就制止他。孫權當著百官的面,說:「當年要是聽了張公的話,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淪落到哪裡了。」言下之意,哪裡還有我當皇帝的...
孫權有何過人之處,辛棄疾為什麼要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平定烏桓凱旋還鄴。北方各割據勢力基本肅清,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對南方用兵了。早有南下荊州之志的曹操抓緊了政治、軍事各方部署:作玄武池大練水軍,同時調整了最高統治機構,罷三公官,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