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曹操輸慘了,中國統一推遲7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壁之戰,是三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戰役。

經過小說、戲文、教科書的渲染,一般人都會站在孫劉聯軍的立場看待這場戰爭,把它當成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落敗的曹操,則成了反面的笑話。


然而,如果我們拋開孫劉一方的政治宣傳,站到所謂「漢賊」曹操,或者「投降派」張昭的立場上,會發現這場戰爭有著細思極恐的意味:這一戰,如果曹操打贏了,中國歷史將不會出現一個「三國時期」,全國統一也不用等到70年後的西晉滅吳。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國家亂成一鍋粥。

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的時候,他已經打著漢室的旗號,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挾著官渡之戰以及北征烏丸的勝利,曹操此次進軍荊州,目標直指統一全國。

當時,南方主要存在三個割據人物: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以及江左孫權。

此外,劉備是個大咖,籠絡了一幫精英,但其時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寄居劉表籬下。

南征荊州出奇地順利。

曹操的十五六萬大軍開拔不久,劉表就病死了,繼任荊州牧的是他的次子劉琮。

劉琮聽到曹操來勢洶洶,直接投降。

益州牧劉璋也很識做,「遣兵給軍」支持曹操的統一大業。

曹操很滿意,整個世界,只剩下兩個人讓他頭疼了。


2劉備和孫權,最後站到了曹操的對立面。

但就兩人與曹操的利害關係而言,他們的性質其實完全不同。

劉備早年依附過曹操,後來又反叛過曹操,屬於跟曹操有嚴重過節的人。

而且曹操的眼睛很毒,看出劉備雖然像寄生蟲一樣投奔這,投奔那,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慢慢積攢了名聲、人心與人才,是個一旦忽視就會做大的人物。

當劉備得到劉琮投降的消息時,曹操早已將他列為下一個收拾的對象。

劉備沒有選擇,一路向南退走。

這期間,荊州軍民十幾萬人跟定了他,說是撤退,卻一路輜重緩行。

曹操率五千精銳狂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追到當陽長坂,打得劉備只剩一條底褲。

長坂坡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拿下江陵,曹操想一鼓作氣,速戰速決幹掉江東的孫權。

孫權不像劉備,他與曹操素無嫌隙。

他之所以要跟曹操對抗到底,是因為曹操的統一方針與他的割據政策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孫權雖然表面也奉漢獻帝為正統,接受冊封官職,但他明顯不安於現狀,不想像劉璋那樣,安安靜靜做個州牧或將軍。

他繼任父兄的地盤後,頻年出兵,攻打江夏太守黃祖,到曹操南征荊州前,把黃祖殺了,勢力範圍滲透到了夏口(今漢口),意欲窺伺江陵和襄陽。

曹操揮軍東下,孫權圖謀割據稱王的前景陡然黯淡下來,他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脅。

於是,當時中國境內最有權力欲的三個男人開戰了。

3日暮途窮的劉備,前景黯然的孫權,志在必得的曹操。

大戲開場。

劉備和孫權的智囊,想到了同一個應對的辦法:組建孫劉聯軍,共同抗擊曹軍。

劉備被逼到夏口,投奔劉琦(劉表的長子)後,諸葛亮知道形勢很難逆轉,十分著急,說:「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

」劉備遂派諸葛亮去見孫權。

諸葛亮一來就激將孫權,說孫將軍你要麼就舉旗對抗曹操,要麼就收起兵器稱臣,現在表面服從,內心抗拒,有意思嗎?

然後又把孫劉聯合後大破曹軍,三國鼎足而立的願景,跟孫權描繪了一通。

聽得孫權很激動,當場表態,「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下定決心,與曹操血拚到底。

當時,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恐嚇信」,說他正率水軍八十萬,期待與孫將軍「會獵於吳」。

意思是要孫權認清形勢,放棄抵抗。

這封信,雖然曹操極力誇大了軍隊人數,但確實差點產生了作用,也差點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這就要說到最愛君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張昭。

張昭是北方人,漢末天下大亂時,避難逃到了江東,受到孫策的禮遇。

孫策死前,將孫權託付給張昭。

從此,張昭與周瑜,一文一武,輔佐孫權,成為肱骨重臣。

看到曹操的勸降信,張昭向孫權擺明了他的觀點:不戰求和。

他主要說了兩條理由:一是,曹操挾天子征四方,有正統性;二是,曹操取得荊州,江東賴以安生立命的長江天險不復存在,實力強弱一目了然。

當時,孫權陣營內,不止張昭一人主和。

應該說,主和派還占據了上風。

如果張昭成功說服了孫權,曹操統一全國的理想,在短期內就能實現。

然而,這種可能性,如流星一閃而過,沒有蹤影。


孫吳重臣張昭。

4真實的歷史發展是,孫權陣營的周瑜、魯肅等少數主戰派,最終與孫權的權力欲達成了默契。

張昭等主和派受挫,被扣上了投降派的帽子。

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曾無比痛惜這次統一機會的流產。

他說,張昭盡誠輔弼孫吳,是為了給百姓一個安定的環境,而不是為了協助建立一個割據政權。

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出兵荊襄,正是統一天下的好時機,張昭的建議獲得通過,就能實現和平統一,免除兵連禍結、生靈塗炭,有何不好呢?

裴松之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張昭「雖無功於孫氏,有大功於天下矣」。

赤壁之戰那年,張昭50多歲,是一名忠厚長者。

他的願望,是少一些戰爭,多一點和平,讓百姓安居樂業。

所以他願意站出來,響應統一的歷史潮流。

而他需要說服的對象,卻是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孫權、魯肅、周瑜,一個個少年得志,生性好鬥,爭勝好強。

戰鬥,才是年輕人的態度。

最終,年齡差距限制了他們的共同語言。

即便如此,當周瑜率領三萬水軍與劉備、劉琦的兩萬軍隊在赤壁會合的時候,中國的統一大門其實也沒有完全關上:如果曹操的軍隊不發生疫病,如果曹操不輕信黃蓋的詐降,如果戰鬥的那天不刮東南風,如果孫劉聯軍中沒有人想到火攻……或者,正如曹操在戰敗後悲愴地想念起郭嘉一樣,如果郭嘉——那個據稱智商碾壓諸葛亮的謀士,沒有在戰前一年英年早逝,赤壁之戰的結局是否又會改寫呢?


只是,所有的「如果」,都抵不過歷史環環相扣的偶然性。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赤壁之戰後,孫、劉實力壯大,曹操很受傷,退回北方,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失去了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一直到晉武帝時期,公元280年,西晉兵分六路,一舉破吳,才統一了全國。

此時,曹操、劉備已經死去五六十年,連赤壁之戰時的年輕人孫權,也死了二十多年。

赤壁之戰。

5應該說,赤壁之戰是一場統一與反統一的戰爭。

張昭的失敗,使漢末中國喪失了一次快速統一的機會;而曹操的失敗,直接把中國帶入三國紛爭的狀態,短期內統一的機會不再出現。

最愛君每次讀三國歷史,都會為這兩次稍縱即逝的統一契機,扼腕嘆息。

問題來了,歷史不可以假設,但遊戲可以啊。

網易全自由三國策略手游《率土之濱》,給你一個書寫三國個人史的機會。

三國史上,劉備唯一怕的人是曹操。


當年,他一路南撤,曹操率五千精銳狂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里。

《率土之濱》中亦有連夜鋪路八百格,五人奇襲敵方盟主的故事。

夜色下幾隊輕騎,踏月馬蹄歸。

赤壁之戰前,曹操給孫權發了一封檄文,文中說期待「會獵於吳」。

在這裡,你也能妙筆生花,在一封封或激昂或沉痛的檄文中點燃戰火,捲起大浪狂潮。

你也可以成為謀臣,或者外交官。

張昭當年未能實現天下和平的抱負,但在《率土之濱》,你可以。

舌燦蓮花,打通關係,亦或是向全盟闡述你的理想,只要堅持加上一點點天分,你就能一個決定,扭轉世界。

赤壁之戰中,少不了黃蓋詐降的情節。

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你甚至可以成為情報官,假意投敵,身在黑暗,心向光明。

你在關鍵時刻向同盟提供的情報,一定能扭轉戰局。

在這裡,你可以是孫權,稱霸一方沒商量;可以是劉備,像打不死的小強;


可以是曹操,滄海橫流,縱橫宇內……在這裡,沒有規則的束縛,沒有痛失歷史機遇的遺憾,遊戲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儘快統一亂世十三州,還天下海清河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場戰爭,曹操輸慘了,中國統一推遲70年

多年以後,在孫權稱帝加冕的典禮上,70多歲的張昭舉起笏板,剛要開口唱讚歌,孫權就制止他。孫權當著百官的面,說:「當年要是聽了張公的話,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淪落到哪裡了。」言下之意,哪裡還有我當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