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被司馬懿所害,卻死於諸葛亮之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有一個將領,是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雖然為人低調,但是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結果最後卻因為司馬懿的算計他的命令,死在了諸葛亮的手裡。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張郃,三國時期曹魏的名將,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禁、左將軍于禁以及後將軍徐晃一切被稱為「五子良將」。

東漢末年的時候,他應徵入伍,以韓馥的軍司馬身份參加了鎮壓黃巾軍起義。

後來韓馥讓出冀州,他又到袁紹那裡效力。

官渡之戰的時候,張郃受到郭圖的陷害。

原本曹操襲擊烏巢的時候,張郃對袁紹說:「曹操的士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敗淳于瓊等人。

淳于瓊一旦失敗,將軍的大業就完了。

所以要儘快出兵救淳于瓊。

但是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辦法。

我軍不如攻打曹操的大營,這樣曹操一定會回來相救,淳于瓊的危難自然就解決了。

」張郃反駁說:「曹操的硬碟比較牢固,倉促間肯定不能攻打下來。

但是如果淳于瓊一旦被俘虜,我們也要當俘虜了。

結果袁紹不聽張郃的勸阻,硬是要派他攻打曹操大營。

不出意料,曹操大營不但沒攻下,烏巢也失守了。

計策失敗後,郭圖就誣陷張郃出言不遜。

迫於無奈,張郃和高覽於是率領部隊向曹操投降。

曹操非常高興,甚至稱他是「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所以張郃後來隨著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定馬超,滅掉張魯,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219年,夏侯淵在定軍山迎戰劉備,結果戰死,危急之際是張郃帶領著部隊撤退的。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也就是說張郃常常充當某種工兵營營長之類的角色,在前方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三國志》中記載,「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憚之。

關於張郃的死因,《三國志》中記載的是:「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但是在《魏略》中的記載似乎給張郃的死籠罩了一層陰謀的味道。

張郃有可能是被司馬懿「借刀殺人」害死的。

太和五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進行第四次北伐戰爭。

戰場上張郃擊敗諸葛亮之後,蜀軍退軍。

司馬懿卻要求張郃繼續追擊。

張郃反對,因為他認為諸葛亮非常擅長用兵,即便是一時撤退,也會沿途布防。

而且那一帶山勢林立,地形比較複雜,如果一味追擊的話,一定會碰到危險。

但是軍令如山,司馬懿這樣要求,張郃只能知難而上,結果果然中計。

諸葛亮在山上預先埋伏了蜀兵,一等到張郃上山就亂箭齊發。

於是張郃就死在了萬箭齊發之中。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借諸葛亮的手殺死張郃呢?

到了三國後期,初期的名將都死得差不多了。

而張郃最初也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魏國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司馬懿野心勃勃,想要篡奪皇位,那麼這個對魏國乃至魏王忠心的大將就是心腹之患。

司馬懿老謀深算,怕他成為以後的絆腳石。

於是在明知道可能會中計的情況下,還是讓他去追諸葛亮,借諸葛亮的手除去自己的障礙。

所以實際上張郃是被司馬懿害死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魏名將張郃是不是死於非命

張郃原本是袁紹的部下,官渡之戰時,由於正確的意見不被袁紹採納,害怕被殺,不得已投降了曹操。袁紹不能用,曹操卻像是撿到了一個寶貝,馬上重用張郃,給了他一個偏將軍,封都亭侯。曹操時期,張郃在擊袁譚...

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

三國里最悲劇的武將張郃

曹操的時代,是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時代,雖然曹操也重用夏侯惇、曹仁等家族親人,但五子良將裡面沒有一個是出身高貴、沾親帶故的人物。曹操提拔樂進、于禁於行伍之間,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也被委以...

三國24名將:魏國智將張頜

一呂二馬(趙)三典韋,四關五趙(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