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被司馬懿所害,卻死於諸葛亮之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有一個將領,是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雖然為人低調,但是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結果最後卻因為司馬懿的算計他的命令,死在了諸葛亮的手裡。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張郃,三國時期曹魏的名將,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禁、左將軍于禁以及後將軍徐晃一切被稱為「五子良將」。
東漢末年的時候,他應徵入伍,以韓馥的軍司馬身份參加了鎮壓黃巾軍起義。
後來韓馥讓出冀州,他又到袁紹那裡效力。
官渡之戰的時候,張郃受到郭圖的陷害。
原本曹操襲擊烏巢的時候,張郃對袁紹說:「曹操的士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敗淳于瓊等人。
淳于瓊一旦失敗,將軍的大業就完了。
所以要儘快出兵救淳于瓊。
」
但是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辦法。
我軍不如攻打曹操的大營,這樣曹操一定會回來相救,淳于瓊的危難自然就解決了。
」張郃反駁說:「曹操的硬碟比較牢固,倉促間肯定不能攻打下來。
但是如果淳于瓊一旦被俘虜,我們也要當俘虜了。
」
結果袁紹不聽張郃的勸阻,硬是要派他攻打曹操大營。
不出意料,曹操大營不但沒攻下,烏巢也失守了。
計策失敗後,郭圖就誣陷張郃出言不遜。
迫於無奈,張郃和高覽於是率領部隊向曹操投降。
曹操非常高興,甚至稱他是「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所以張郃後來隨著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定馬超,滅掉張魯,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219年,夏侯淵在定軍山迎戰劉備,結果戰死,危急之際是張郃帶領著部隊撤退的。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也就是說張郃常常充當某種工兵營營長之類的角色,在前方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三國志》中記載,「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憚之。
」
關於張郃的死因,《三國志》中記載的是:「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但是在《魏略》中的記載似乎給張郃的死籠罩了一層陰謀的味道。
張郃有可能是被司馬懿「借刀殺人」害死的。
太和五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進行第四次北伐戰爭。
戰場上張郃擊敗諸葛亮之後,蜀軍退軍。
司馬懿卻要求張郃繼續追擊。
張郃反對,因為他認為諸葛亮非常擅長用兵,即便是一時撤退,也會沿途布防。
而且那一帶山勢林立,地形比較複雜,如果一味追擊的話,一定會碰到危險。
但是軍令如山,司馬懿這樣要求,張郃只能知難而上,結果果然中計。
諸葛亮在山上預先埋伏了蜀兵,一等到張郃上山就亂箭齊發。
於是張郃就死在了萬箭齊發之中。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借諸葛亮的手殺死張郃呢?
到了三國後期,初期的名將都死得差不多了。
而張郃最初也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魏國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司馬懿野心勃勃,想要篡奪皇位,那麼這個對魏國乃至魏王忠心的大將就是心腹之患。
司馬懿老謀深算,怕他成為以後的絆腳石。
於是在明知道可能會中計的情況下,還是讓他去追諸葛亮,借諸葛亮的手除去自己的障礙。
所以實際上張郃是被司馬懿害死的。
他和呂布一樣侍奉三主,卻深得主公信任數次打敗諸葛亮
說起三國,那真是群英匯聚,人才輩出。其中,諸葛亮、關羽、曹操、呂布、司馬懿等人更是流傳千古。諸葛亮、關羽和曹操被演義稱之為「三國三絕」。而司馬懿更是帶領司馬家得到了最後的天下。但是,其中最受爭議...
曹魏名將張郃是不是死於非命
張郃原本是袁紹的部下,官渡之戰時,由於正確的意見不被袁紹採納,害怕被殺,不得已投降了曹操。袁紹不能用,曹操卻像是撿到了一個寶貝,馬上重用張郃,給了他一個偏將軍,封都亭侯。曹操時期,張郃在擊袁譚...
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
三國里最悲劇的武將張郃
曹操的時代,是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時代,雖然曹操也重用夏侯惇、曹仁等家族親人,但五子良將裡面沒有一個是出身高貴、沾親帶故的人物。曹操提拔樂進、于禁於行伍之間,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也被委以...
江陵破吳,街亭敗蜀——從官渡之戰登場,第四次北伐才被幹掉!
曹操的時代,是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時代,雖然曹操也重用夏侯惇、曹仁等家族親人,但五子良將裡面沒有一個是出身高貴、沾親帶故的人物。曹操提拔樂進、于禁於行伍之間,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也被委以...
鎮壓黃巾軍起家,得到曹操賞識,這個武將以死報效魏國
三國有一個武將很低調,在眾多名將中並不是光芒萬丈,但是他卻實實在在的打了很多硬仗,為魏國的穩固和開拓立下了汗馬功勞。張郃其實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武將,他一直是站在朝廷這邊的,在黃巾起義的時候應徵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