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4名將:魏國智將張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呂二馬(趙)三典韋,四關五趙(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後任蕩寇將軍。

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

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

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

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道。

張郃於黃巾之亂的時候,以韓馥的軍司馬身份參與鎮壓叛亂。

韓馥死後,效力於袁紹。

在攻打公孫瓚時立下不少戰功,升為寧國中郎將。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襲擊烏巢,張郃說:「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但是郭圖卻說:「郃計非也。

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張郃反駁:「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他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

郭圖將計謀失敗後,誣陷張郃失敗後出言不遜,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投降了曹操。

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

228年街亭一役是張郃一生最成功的戰役,首先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變,這三郡是魏國防守蜀漢的門戶,失去之後,諸葛亮即可攻掠關中、直指中原,亦可揮師西涼,截斷魏軍馬匹來源。

其次是明帝新繼位,內部不如文帝時那樣團結,再次是西邊不僅有諸葛亮入侵,東吳也起大軍北伐,魏軍險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面對諸葛亮的十萬大軍,曹真張郃反攻的兵力僅有五萬,最後則是朝臣無策。

然而即使是在如此環境下,張郃仍能主動出擊,大破諸葛亮於街亭,平復三郡,諸葛亮的軍事素養固然是一方面,但張郃的軍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國志》就對張郃的軍事能力評價極高:「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張郃之死

張頜是魏國忠臣,在街亭大敗蜀軍。

成為阻止諸葛亮北伐的重要武將。

在魏國,張頜上司是司馬懿,每每議論戰事意見 都有分歧,為猜忌多疑的司馬仲達所忌。

這樣的他成為了諸葛亮和司馬懿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雖說蜀國勝利但是由於糧草問題,諸葛亮不得不撤軍。

《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宣王不聽。

郃不得已,遂進。

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意思就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

結果張頜中了諸葛亮埋伏,膝蓋中了一箭死了。

(膝蓋中了一箭也能死?可能箭上有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紹手下謀士武將雲集絲毫不弱於曹操

四大謀士:審配審配,字正南,以正直不得志於韓馥,袁紹領冀州,被委以腹心之任,並總幕府。河北平定,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配峙其強盛,力主與曹操決戰。官渡戰敗,審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譖見疑。袁紹病...

被貶低的名將張郃

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曾是袁紹帳下的「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