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無形中化解敵我雙方衝突尋求彼此間利益最大化方才是真能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
魯肅是個令人佩服的「和事佬角色」,出發點既要從東吳大局出發,又要兼顧孫權最為掌門人的眼前利益。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但唯有諧調是實現彼此利益最大化的途徑。
一、荊州問題
孫權與劉備聯合破曹之後,周瑜起兵荊州,與曹仁大戰,諸葛亮趁城中空虛,叫張飛襲取了荊州。
周瑜損兵折將白忙活一場,氣得要與諸葛亮決戰,其時孫權攻合肥不下,魯肅擔心兩處用兵,內中空心,曹兵乘虛而入,東吳危矣。
便自薦往劉備處說理,要回荊州,周瑜同意了。
魯肅來荊州見劉備與諸葛亮,其大意說:前次曹操引兵百萬,名下江南,實為滅劉備。
幸好東吳殺退曹兵,救了劉備,所以荊州九郡理當歸東吳。
江東耗兵馬,費錢糧,你劉備卻以詭計占荊、襄,安受其利,情理上說不通啊。
孔明則說,荊襄九郡乃是劉表基業,非東吳所有,劉表死時,囑咐劉備輔佐劉琦,我們把它拱手送孫權,怎麼對得起劉表呢,劉表乃是劉備的兄長啊。
孔明又請出劉琦來見魯肅,魯肅默然無語,對孔明說:「如果公子不在,須將城池還我東吳。
」孔明答應了,魯肅回東吳。
半年後,劉琦病亡,魯肅又來荊州,以應「公子不在,即還東吳」之言。
孔明則說,天子姓劉,我主人乃是中山靖王之後,今天皇上的叔叔,怎麼可以分茅裂土? 況且劉表為我主人的兄長,弟承兄業是理所應當。
孫權不過是錢塘小吏,占了六郡八十一州,怎能貪心不足,欲吞漢土?現為劉氏天下,姓劉的怎能把土地讓給姓孫 的呢?
荊州問題
孫權為要回荊州,設計賺劉備到江東以圖之,不料賠了夫人又折兵,荊州遂成為孫劉衝突的焦點。
魯肅說,你的話雖有道理,但當時劉備受難時,是我把你引渡過江,見我主公的。
不然哪裡來赤壁破曹。
後來周瑜要興兵取荊州,也是我擋住,怕傷了兩家和氣。
我一力承擔要說還荊州,既然前次有言,公子不在,即還荊州,現在你卻食言,我回去怎麼交待?我死倒無所謂,只恐惹惱了東吳,興動干戈,到時皇叔恐怕也無法 安坐啊,而且將被天下人恥笑。
孔明說:那好吧,我勸主人立紙文書,暫借荊州為本,等我們奪得西川,那時還你荊州。
不過你要好生給孫權說,不要亂打什麼主意,要是不准我們立的文書,我翻臉不認人,連他江東八十一州全給他奪了。
魯肅回見周瑜,周瑜頓足捶胸,責怪他說:「諸葛亮姦猾之徒,你怎麼相信他呢,他說取西川還荊州,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取西川,要是十年不取,豈不是十年不還?
魯肅又回見孫權,孫權也責怪一番:你真糊塗,這樣的文書,你要來何用?
周瑜又向孫權獻計,招劉備為妹夫,賺到江東逼還荊州。
不想孫權的母親真看中了劉備這個女婿,不許孫權傷害她,弄得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
後來劉備取了西川,孫權又派諸葛瑾持著當初立的文書來討要荊州,劉備還是不給。
魯肅又設鴻門宴請鎮守荊州的關羽到江東赴宴,關羽單刀赴會,魯肅仍沒要到 荊州。
後關羽攻拔襄陽,孫權趁機派呂子明白衣渡江,奪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
劉備大起七十萬軍為關羽報仇。
吳蜀之間的戰爭正式展開。
二、和事佬的絕技
劉備是鐵了心不還荊州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找藉口。
孫權是鐵了心要收回荊州的,周瑜是既動兵又動腦,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最後硬讓呂蒙奪了過去。
這就是個證明。
那麼,關於在荊州的事件,夾在其中受罪的,就是魯肅。
諸葛亮耍賴皮,魯肅每次出使荊州都碰壁,諸葛亮還放出話來要奪了孫權的八十一州。
孫權則咬住魯肅曾經擔保要回荊州的任務不放,頻頻向他施加壓力,荊州一日收不回,魯肅一日不得安寧。
在家受氣,在荊州碰壁,里外吃虧。
但個人榮辱還是其次,魯肅畢竟是個見解深遠的人,知孫劉兩家勢弱,若真打起來曹操必收漁翁之利,到最後誰也不是贏家。
孫劉聯合破曹就是魯肅一手促成的,現在兩家鬧僵,他還得顧全大局,竭力斡旋,將孫劉聯盟維持下去。
里外不是人也認了。
直到他死後,孫劉兩家的戰爭才正式展 開。
魯肅是個艱難的和事佬,可欽可敬。
所謂和事佬,就是指矛盾的調解者。
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各種衝突,或為言語,或為利益。
為言語,多因臉面上過不去,尊嚴被冒犯,誰也不願屈就。
為利益,則更為本質一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野獸尚要爭奪食物,人豈有不爭利者?
若作言語衝突的和事佬,倒也不難,各給雙方臉上貼金,緩解自尊受傷的疼痛,好比肌肉擦傷,一個創可貼便解決問題,再給被傷害者一個台階,使其臉面上過得去,也就行了。
只是這樣的和事佬需要些機變,語言巧妙,靈活機動,即可成事。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陳樹屏為江夏縣知事,為人極為敏捷,常常兩相爭執不下,他一二句話就為雙方打了圓場。
都督張之洞和撫軍譚繼詢平時意見就不太一致。
這天,陳樹屏在黃錐樓 設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坐。
酒過三巡,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
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麼談起了武漢江面有多寬的問題。
譚繼溝說有五里三分寬,他的話音未落,
張之洞就說道:「不對!我記的確實,是七里三分寬。
」陳樹屏坐在末座,看見席間這番爭執,感到不好,繼續爭下去,搞得不歡而散可就糟了。
他急中生智,徐徐舉起手來,說道:「江面水漲,則寬七里三分。
水和事佬的絕技和事佬解決言語衝突,往往是各給雙方臉上貼金,緩解自尊受傷的疼痛,或給雙方各找一個台階下即可。
落,則五里三分寬了;張公是就水漲時說,譚公則是就水落時說的。
兩位先生都沒有錯。
」
張之洞和譚繼詢聽到這話,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席間頓時恢復了原有的輕鬆氣氛。
旁坐的諸客為陳樹屏的片語解紛的機敏而折服。
人間需要「和事佬」。
有機會充當這樣的角色,是挺有面子的事。
有時候,雙方陷人僵局,相持之下,顧及臉面,誰也不願作個姿態,給對方一個台階。
這時「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圓場」。
所謂「打圓場」,是指交際人雙方爭吵或處於尷尬境地時,由和事佬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進行調解。
打圓場近似於捧場,同是圓滑乖巧之為,但它沒有捧場那般肉 麻,而且在了結現實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場高上一籌。
「打圓場」運用好,可以融洽氣氛,聯絡感情,消除誤會,緩和矛盾,平息事端,還有利於應付 尷尬,打破僵局,解決問題。
而作利益衝突的和事佬則不那麼容易,魯肅即是如此,利益是很難讓人放棄的。
周瑜拼盡全力趕走了占據荊州的曹仁,諸葛亮卻撿了現成的便宜,周瑜氣得吐血,三氣而亡,利益之爭,一致如此。
和事佬解決利益衝突有三種思路:
1、說服其中一方放棄利益。
戰國時,晉國和秦國帶領軍隊包圍了鄭國,燭之武受命去說服秦國撤去軍隊。
他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
如果滅亡了鄭國對 您有什麼好處,那麼您也是值得的。
但請您想一想,秦國要越過晉國的土地才能占領我們鄭國,使鄭國成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
那您何苦滅了鄭國去
增加您的鄰國——晉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實力雄厚了,就意味著您本身的實力削減了。
如果您不進攻鄭國,讓她作東方大路上的主人。
貴國外交官經過鄭國時,如果 糧資不足,鄭國可以供給。
這樣您也不吃虧。
再說,您曾經施恩給晉惠公,他答應把焦邑和瑕邑送給您作為報酬。
可是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築城加強守
備。
這是您了解的,如果秦國已經滅了鄭國,鄭國必然成為晉國東邊的邊界,那麼晉國不滿足,必定會衝出她西邊的國界。
如果不侵占秦國的土地,還能到哪裡去取 得地盤呢?削弱秦國來使晉國得到好處,不值啊!」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和鄭國訂立友好盟約,派杞子逢孫和楊孫帶兵幫助鄭國防守,自己帶兵回去了。
這類外交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常有的事,各國戰爭皆由利益引起,或聯盟或離間,或邊打邊和,或先打後和,或先和後打。
利益關聯紛繁複雜,盤根錯節。
在兩者之 間必須選擇其一,非此即彼,決策者心神不定,就會舉棋躊躇,此時說客的意見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但你要說服對方,必須用更大更長遠的利益關係來影響他,讓他 作出放棄眼前利益的決定。
2、說服雙方各作出讓步,公平解決。
情形就像兩個小孩爭一塊麵包,家長將麵包撕成兩半,一人得一塊。
這是一種較為公平也樂意為雙方所接受的方案。
魯肅再三糾纏劉備,要他還荊州。
劉備被纏不過,決定把長沙、零陵和貴陽三郡還給孫權,即荊州一半的土地。
即是各作讓步的方案,無奈關羽不從,事情未得進展。
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很多利益衝突都是這樣解決的。
3、在各不相讓的情況下,將事情簡單化。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中講,袁術派紀靈提兵十萬攻劉備。
其時劉備屯居小沛,兵不過五千,哪裡是袁術的對手,便求救於徐州的呂布。
呂布提兵往小沛而來,調停紀靈和劉備之間的戰爭。
呂布宴請紀靈和劉備。
呂布坐中間,紀靈居左,劉備居右,酒過數巡,呂布說:「你們兩家看在我面上各自罷兵。
」紀靈不允,說:「我奉主公之命,提十萬兵專 捉劉備,這兵如何罷得?」劉備後面的張飛也不服輸,叫囂道:「你算什麼,竟敢小瞧我們,你敢傷害我哥哥。
」並拔劍示威,呂布說:「我是來解斗的,不是來叫
你們廝殺的。
」雙方不聽,紀靈仗著兵多不相讓,張飛只要廝殺。
呂布大怒,叫左右:「取我戟來!」呂布提戟在手,雙方都大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在各不相讓的情 況下,將事情簡單化,雖顯粗暴,但不失公平。
驚失色,呂布說:「兩家殺與不殺,盡在天命。
」叫左右抬戟於轅門外插定,對紀靈和劉備說:「看好了,戟離這兒150步,如果我射中戟,你們兩家罷兵,如射不中,各自回營,安排廝殺。
」雙方同意,呂布挽起袍袖,彎弓搭箭,一箭正中方天畫戟。
上下將相齊聲喝彩。
呂布呵呵大笑,一手拉著劉備,一手拉著紀靈,說:「此天令你兩家罷兵也。
」然後端上酒來,叫二人各飲一大觥,作為解決問題的慶賀。
紀靈默然半響,對呂布 說:「將軍之言,不敢不聽,但我回去,主公怎麼會信?」呂布說:「我給你主公寫封書信就是了。
」紀靈求書先回。
呂布對劉備說:「沒有我,你可就危險了。
」 劉備拜謝,回了營寨,第二天,三處軍兵都散。
這就是著名的呂布轅門射戟的典故,這樣調停重要的事件,看似荒唐,但能奏效。
與抓鬮來決定人選類似,任何人為的方式都有偏袒之嫌,有失公正,乾脆由天決定,誰也怨不得誰。
呂布的方式就算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至少把眼前的問題解決了,實際上是把難題往後推的辦法。
在雙方各不相讓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解決的方式。
在西方,一貫有通過「決鬥」來解決私人仇恨的傳統。
這其實就是一種將問題簡單化的方法。
恩恩怨怨到一定程度就是一筆糊塗帳,包青天也斷不清,既然不共戴天,那就決鬥,不管誰輸誰贏,誰死誰生,過後不予追究,恩怨勾銷。
對於無法理性地料理的糾紛,這種方式簡單粗暴,但也是公平的。
既生瑜何生亮,還有後半句,體現了周瑜的博大胸懷
不管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以及外史,周瑜這個人物讓很多人厭惡,說他是白面儒生,琴棋字畫樣樣通曉;說他是斥剎沙場的將軍,赤壁之戰一戰成名;說他是勾心鬥角的小人;說他妒忌孔明之才,屢次陷害;說他心胸...
赤壁之戰實際上跟諸葛亮關係不大,周瑜與魯肅才是主角
諸葛亮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三氣周瑜的故事深受人們喜愛,就連日韓等國對於三國也是崇拜不已。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有如此神勇?魯迅先生評價道:「劉備之德近乎偽,孔明之智近乎妖。」可見諸葛亮是被神化了...
《三國演義》各章章節梗概,非常實用!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共一百二十回。作者羅貫中,陳友亮舊部,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擅長小說、戲曲的通俗文學家。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
三國魯肅遣子問路的故事
「魯肅遣子問路」是一則謎語,是1982年五月長江中下游六省市十四個單位在江西廬山舉行的「匡廬謎會」,其中九江隊為了盡地主之誼,寫下一副對聯,該對聯為:魯肅遣子問路;陽明笑啟東窗。
擁有頂級戰略家的劉備集團為何迅速敗亡?外交實在太過拙劣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即將拉開帷幕時,劉備藉口要聯合黃巾殘黨、擾亂曹操後方去了汝南,脫離了袁紹。後來,曹操進攻汝南,劉備投奔荊州劉表。正是在這裡,發生了「髀肉之嘆」的故事,講的是劉表宴請劉備,劉備...
歷史上魯肅的才能真的比諸葛亮差嗎?
魯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戰略家、外交家。作為東漢末年東吳都督,魯肅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來為他弔喪,可見魯肅的重要性。智者之間是惺惺相惜的,而君主與臣子之間也能像魯肅與孫權一樣。 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