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關公大意失荊州平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孫權乘機奪取荊州。

為了奪回荊州,劉備發動了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的彝陵之戰,結果大敗,從此,劉備永遠地失去了荊州。

失荊州的責任應該由誰來負?傳統的說法是關羽大意失荊州。

筆者認為,這種看法不夠全面,冤枉了關羽。

失掉荊州,關羽應負一定責任,劉備應負主要責任。

劉備對荊州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對孫權覬覦荊州的領土野心反應遲鈍,對孫權可能發動的突然襲擊缺乏警惕,導致了荊州的失去。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三國志。

諸葛亮傳》),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孫策渡江之前,張竑就向他指出:「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建議他「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扶漢室」。

(《三國志。

孫策傳》注引《吳歷》)後來魯肅又建議孫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極,據而有之」。

(《三國志。

魯肅傳》)後甘寧歸吳,也向孫權指出:「南荊之地,山嶺形變,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建議早圖劉表,先破黃祖,「鼓行而西,西據楚關,。











漸規巴蜀。

」(《三國志。

甘寧傳》)。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則建議其「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軍出於秦川,。











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三國志。

諸葛亮傳》)。

這就決定了孫劉兩家,一方面共同抗曹的利益需要聯合,另方面爭奪荊州又存在矛盾和鬥爭。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家瓜分。

曹操占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章陵郡、襄陽郡(分南郡置)、南鄉郡(分南陽置)、江夏郡的北部。

劉備占有江南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

孫權占有了南郡和江夏郡南部。

曹操雖然戰敗,但據有荊州北部重鎮襄陽,襄陽「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三國以來,嘗為天下重地。

」(《讀史方輿紀要》 卷七十九 湖廣五、襄陽府)「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

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

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 湖廣方輿紀要序 《讀史方輿》)孫權則據有貫通全境的長江水道,西可通巴蜀,東可捍吳會。

劉備雖然取得南四郡,但是,沒有控制西進益州的通道,無法實現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因此,劉備便以「地少,不足以安民」(《三國志。

蜀先主傳》)為理由,「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

」(《三國志。

魯肅傳》)。

注意,這裡的「都督」不是官名,是「統領、總領」的意思,即要求將荊州都管起來(包括孫權的南郡等地)。

周瑜堅決反對。

但不久周瑜死去,魯肅接替周瑜主持荊州軍事。

他認為孫權「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按之。

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三國志。

魯肅傳》注引《漢晉春秋》)孫權聽從了魯肅的意見,將南郡交給了劉備,同時從長沙郡分置漢昌郡作為給孫權的補償。

這樣,在荊州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從形式上看,劉備分擔了部分曹操的壓力,但他卻取得了西進益州的通路,而孫權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卻永遠的泡湯了。

不僅如此,「荊州(即江陵)為江左之頭目」,「國之安危,繫於上流」(《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五 湖廣一)。

東南無四川尚可立國,若無湖北,則東南不可以立國。

失去南郡,對孫權的安全極為不利。

孫權方面本來就有人散布「劉備威脅論」,周瑜在臨終前提醒孫權,「劉備寄寓,有似養虎」;(《三國志。

魯肅傳》注引《江表傳》)呂蒙也曾提醒魯肅,「關羽實雄虎也」,要「備不虞」。

(《三國志。

呂蒙傳》)建安十九年,劉備消滅劉璋,奪占了益州後,力量更加壯大,這是孫權所不能容忍的,便乘機提出了歸還荊州的問題。

劉備既不否認借過荊州,又不答應歸還,採取拖延辦法,孫權決定以武力解決。

建二十年,孫權向南三郡派遣郡守,欲強行接管,被關羽驅趕。

孫權乃命呂蒙率軍二萬襲奪南三郡,魯肅以萬人屯巴丘御關羽,權駐陸口為諸軍節度。

劉備以兵五萬下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宜陽。

孫劉大戰一觸即發,會曹操進擊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亦欲乘機攻取合肥,遣諸葛瑾回訪,兩家遂議和瓜分荊州。

在這次荊州危機中,劉備方處處表現了被動。

在孫權派遣諸葛瑾去向劉備討要荊州,遭到拒絕後,不見劉備有何措施;當孫權向南三郡派遣長吏後,關羽也只是「盡逐之」,並未採取任何防範措施;當孫權遣呂蒙率大軍前去襲奪南三郡時,又不見關羽及時出兵援救,而是等到劉備領兵五萬到公安後,才「令關羽如益陽」《三國志。

劉備傳》,而這時已經丟了長沙、桂陽二郡,零陵正在堅守。

呂蒙受命前駐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關羽駐江陵,二人居長沙的距離不相上下,關羽如及時出兵,應該能趕到長沙與呂蒙一爭,關羽為何眼瞪瞪看著南三郡被襲而按兵不動呢?這當然不能怪罪關羽。

讓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形勢,關羽駐守的南郡,北面是曹操的襄陽,東面是孫權的江夏。

如果不等到劉備的援軍來到關羽就妄動南下,襄陽或江夏有一方面出兵抄其後路,關羽就非常危險了。

關羽正因為有後顧之憂,所以才不敢貿然出兵救援。

這種情況說明,劉備在抽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蜀後,荊州兵力嚴重不足,關羽一人也難以應付曹、孫兩方面的壓力。

當時劉備手下有關、張、馬、黃這些名將,還有趙雲、魏延等,也應屬於一流的武將,只把荊州交給關羽一人, 其他人都放在益州;當時劉備在益州的兵力不下七、八萬,而關羽在荊州能動用的兵力卻只有三萬多,這種兵力部署和人員安排,顯然很不合理。

劉備為何如此部署、安排呢?筆者認為,理由不外是,第一,取得益州之後還沒有來得及全面考慮荊、益兩州的兵力布署問題;第二,認為孫權是友邦,沒想到他會動武。

筆者認為,第一條不是主要的,第二條才是主要的。

證據是,此後直到荊州失守,劉備始終沒有增加荊州的兵力,也沒作人員調整或充實,就是關羽一人兩面對敵。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劉備對孫權必然全力爭奪荊州,仍然毫無思想準備。

建安二十年,孫、劉雙方雖然達成了協議,瓜分了荊州,但是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

此後孫權集團與曹操的關係由緊張而緩和。

建安二十年八月,孫權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二年二月,曹操率軍進擊濡須,三月,引軍還。

「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立誓重新結為姻親)。

」與此同時,反劉派呂蒙取代聯劉派魯肅主持荊州軍事,奪取荊州成為孫權集團的主要目標。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呂蒙出任漢昌太守,統率原屬魯肅的軍隊一萬多人駐紮在陸口。

呂蒙一向認為關羽驍勇雄健,有兼并江東的野心,孫劉不可能長期友好。

孫權集團完全有能力單獨抗擊曹操,不需要關羽的力量。

他建議孫權奪取荊州,全據長江。

孫權非常同意呂蒙的分析和建議。

(見《三國志。

呂蒙傳》)呂蒙不僅會打仗,還會搞政治鬥爭,在他到陸口上任後,「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同上)暗中卻尋找機會,奪取荊州。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應對的方針應該是抗曹防孫,然而,劉備未能如此。

他只注重抗曹,卻忽視防孫。

龐統在劉備入蜀前曾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三國志。

龐統傳》轉引《九州春秋》)指出了兩面對敵的艱巨性。

從地里形勢看,「荊州之址介於吳、蜀之間,而二國之所必爭者也。

自其勢而言之,以吳而爭荊,則近而順,從蜀而爭荊州,則遠而艱。

蜀之不能有荊,猶魏之不能有益州也。

」(《何博士備論。

蜀論》)這些都說明,劉備如果想保有荊州,必須把軍事的重點放在荊州,而實際上正好相反,在取得益州之後,劉備始終把軍事的重點放在益州。

在建安二十年的荊州危機之後仍不接受教訓,對荊州一不增兵,二不派將。

有人說,關羽既忠於劉備,又威名赫赫,號稱萬人敵,守荊州就得用關羽,關羽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關羽完全可以守住荊州。

且不說關羽狂妄高傲,缺乏政治頭腦,即使他不存在這些問題,他一人能擔當得起兩面對敵的任務嗎?朱大渭先生對關羽的評價是很高的,說他是「武將群中獨一人」。

但也認為,劉備、諸葛亮「把蜀漢兩大戰略據點之一的荊州重任,只交給關羽一人擔當,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對付魏、吳兩大敵對強國。

」(《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建安二十年的荊州危機與二十四年的襄樊戰役。

在呂蒙出兵要武力奪取南三郡後,劉備的反應是率軍赴荊,為什麽?怕曹操抄後路。

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後,劉備的反應是穩坐成都,又是為什麽?對關羽放心,對孫權也放心。

他認為,關羽能夠攻取襄、樊,孫權不會違盟出兵,在關羽背後捅刀子。

結果,兩個放心,換來的卻是兩個傷心,荊州丟掉了,關羽喪命了。

所以說,荊州的失守,關羽的喪命,劉備的大意是主要原因,劉備應負主要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