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為何慘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寧遠之戰示意圖

我從25歲帶兵作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麼單單一個寧遠城卻攻不下來呢?」後金傑出領袖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在寧遠之戰失敗以後,向他的部將們這樣問道。

努爾哈赤對明朝進行過多次戰爭,每次都獲得了勝利,可是寧遠之戰卻以慘敗告終。

這是什麼原因呢?

孫承宗出鎮山海關

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軍於公元1621年三月,又先後攻下瀋陽、遼陽,占領遼河以東大小70多個城堡。

努爾哈赤把都城遷到遼陽,並且繼續大敗明軍,占領了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形成對山海關以內地區的威脅。

廣寧失守的消息傳到都城北京,明政府一片慌亂。

究竟是在山海關外抵抗後金還是退守關內?這兩種主張,在大臣們中間議而不決。

明熹宗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要他把遼東的危局挽救過來;還派了一個叫王在晉的去擔任遼東經略,具體指揮那裡的軍事。

王在晉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他在遼東不僅不敢出戰,反而想借縮短戰線為名,放棄關外大片土地,退守山海關。

這個意見遭到他的部下袁崇煥的激烈反對。

袁崇煥

袁崇煥為人慷慨,很有抱負,做事有膽量,有智謀。

他非常關心軍事,喜歡談兵,常常和年老的退伍官兵在一起談論邊防的事情,向他們詢問塞上的山川形勢。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他在兵部當了一個低級的官員——兵部主事。

不久,廣寧陷落,朝廷慌亂。

人們正在議論紛紛,袁崇煥一個人騎著馬,單獨到山海關內外察看了一番。

回來以後,他向朝廷詳細報告了山海關的形勢,並且自告奮勇,要求朝廷給他兵馬錢糧,前去遼東擔任防守重任。

這時候,朝廷一些大臣被努爾哈赤的鐵騎嚇破了膽,正無計可施,便決定派袁崇煥到關外去監軍。

袁崇煥認為應當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堅守關外,以捍衛關內。

他主張在舉足輕重的寧遠(今遼寧省興城縣)要塞,建立堅固的防線,阻止後金軍南下。

可是這一正確的意見,得不到主張消極防禦的王在晉的支持。

袁崇煥只得把他的意見,用書面報告給宰相葉尚高,並且指出王在晉消極防禦的錯誤。

葉尚高就讓孫承宗親自到山海關去察看形勢,再作決定。

孫承宗來到山海關進行了調查、考察,對關外的情況有了具體的了解。

他認為寧遠靠山傍海,右翼的覺華島(在今遼寧省興城縣東南面的海中,現在叫菊花島)峙立海中,和它互成犄〔jī機〕角,確實是個險要的地方。

如果在這兩處修建堅固的堡壘,就可以控制入關的通道。

於是,他決定讓袁崇煥、閻鳴泰兩人分別擔任防守寧遠城和覺華島的重任。

孫承宗自己駐守在山海關,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防務,把山海關建成一座比較堅固的關城。

接著,孫承宗又傾注全力經營寧遠。

他先後命祖大壽、袁崇煥等修築寧遠城。

按照袁崇煥的規定,寧遠城牆築成三丈二尺高,二丈四尺寬,城上射箭用的女牆高六尺。

寧遠城築成以後,配置了各種火器、炮石,包括當時威力比較強大的「西洋大炮」,還專門訓練了炮手。

寧遠成了相當堅固的軍事重鎮。

孫承宗又派遣軍隊駐守錦州、松山(今遼寧省錦縣南)、杏山(在錦縣西南)、右屯(在錦縣東)、大凌河(在錦縣東),小凌河(在錦縣東南)等地,作為寧遠的前衛。

這樣就築成了一條以錦州、寧遠為重點的錦寧防線,把東北防衛線向前推進了200多里。

高第不戰自退

孫承宗和袁崇煥在遼東花了很大力氣,苦心經營,才把岌岌〔jí及〕可危的局面開始扭轉過來。

人民信任他們,擁護他們,可是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卻嫉妒他們,惱恨他們。

魏忠賢先是用威脅利誘的手段,想把孫承宗拉到他們的小集團中去,可是孫承宗就是不買這個帳。

魏忠賢見這一計不成,就唆使黨羽上書給皇帝,說孫承宗的壞話。

孫承宗在宦官們的打擊下,被迫去職。

孫承宗被排擠下台,明熹宗又派高第去做遼東經略。

高第是魏忠賢的黨羽,懦弱無能,膽小如鼠。

剛一上任就要把錦州、右屯等地的防禦器械撤除,把守軍全部趕進關里。

袁崇煥堅決反對,他對高第說:「兵法有進無退。

關外幾個城堡已經收復,這些地方怎麼能夠輕易放棄呢?如果錦州、右屯一放棄,寧遠和前屯(寧遠西南)便要受到威脅,山海關也就失去屏障。

現在只有選派得力將領去防守這些地方,不能再有別的考慮。

」高第不但不聽袁崇煥的忠告,還打算進一步放棄寧遠和前屯兩座城堡。

袁崇煥堅決表示:「我的官職是寧遠道,我要死就死在這裡,決不離開寧遠一步!」高第沒有辦法,只好讓他率領一小部分明軍留下。

接著高第就匆忙的下令盡撤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軍和守城器具,退入關內。

這個撤退命令來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組織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馬爭先恐後,亂成一團,連平日屯積在各地的10多萬石軍糧也丟棄了。

老百姓平白無故地遭受逃難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處聽到悲慘悽苦的哭聲。

百姓怨恨,軍隊更加沒有鬥志了。

努爾哈赤乘虛進攻

努爾哈赤聽到明朝遼東前線換了主帥,又自動地撤了錦州、右屯一帶的防務,真是滿心高興。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13萬人,西渡遼河,直搗寧遠。

雖然寧遠城中的守軍只有10000多人,袁崇煥並沒有被敵人的優勢兵力所嚇倒。

他和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等,集合城中全體將士,誓死守城。

袁崇煥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讓城外的居民攜帶防守器具,全部遷入城內,然後放火燒掉城外所有民房,使敵人到來時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掩體。

袁崇煥刺血為書,激勵士氣,並向他們下拜,表示抗敵的決心。

將士們大受感動,都表示願意同寧遠城共存亡。

袁崇煥還發出緊急公文給前屯和山海關的守將,讓他們把逃跑到那裡的官兵一律斬首,用以懲戒那些臨陣脫逃的怕死鬼。

袁崇煥採取了這一系列果斷措施,全城軍民都決心各守崗位,嚴陣以待,奮勇殺敵。

二十四日,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後金軍對寧遠城展開了激烈的攻城戰。

袁崇煥親自指揮明軍,張弓射箭,發射各種火器,狠狠打擊後金軍。

戰鬥打得激烈的時候,城上的箭和炮石就像雨點一樣地發射出去,後金軍被打死打傷的很多。

努爾哈赤親自督戰,企圖鑿城而入。

頑強的後金士兵,頭上頂著擋箭牌,冒著箭石火器,帶著攻城器械,前隊倒下,後隊又跟了上來,誰也不敢後退。

明軍雖然個個奮勇,但是城中炮石火器畢竟有限,又不可能指望高第派兵來援。

在這種形勢下,袁崇煥認為明軍利於速戰速勝。

他命令炮手們對準後金軍密集的地方,開炮轟擊。

只見炮聲響處,煙火騰空而起,後金軍血肉橫飛,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

這時候天色漸漸昏黑,在硝煙瀰漫中,後金軍的進攻暫時被打退了。

明軍紅夷大炮

寧遠之戰的勝利

第二天,努爾哈赤又組織了優勢兵力,命令將士們個個身披鎧甲,頭頂盾牌,向明軍再一次發起強大攻勢。

雙方激戰了一整天,後金軍用盡了各種攻城辦法,明軍也竭盡全力來防守。

後金軍的箭矢像飛蝗般地越過城牆,大隊人馬隨著跟了上來。

明軍將領們急不可待,都希望袁崇煥趕快下令發炮還擊。

袁崇煥卻很沉著,向大家輕輕搖了搖手。

後金軍繼續向前移動。

袁崇煥在女牆上注視著,等敵軍蜂擁到比較近的地方,他才大聲命令:「開炮!」剎時間炮聲震天,只見大批後金軍又紛紛倒了下去。

僥倖沒有被打中的,慌忙回身逃命,你沖我撞,互相踐踏,隊伍大亂。

努爾哈赤也在激戰中受了重傷。

後金軍已經潰散,努爾哈赤不可能繼續組織攻城,只得下令退兵。

袁崇煥乘勢領兵殺出城去,一直追趕了30里,殲滅敵軍10000多人,才得勝回城。

努爾哈赤命令後金軍的殘兵敗將,退到距離瀋陽40里的璦〔aì愛〕陽堡,才停了下來。

他自己由於遭到慘敗,心情憂憤,傷勢加重,發病死去。

寧遠之戰,便以明軍勝利、後金軍大敗而告結束。

當寧遠剛被包圍的時候,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們認為這座城一定守不住,他們只求能夠退保山海關。

不料十幾天以後,卻傳來了袁崇煥的捷報,滿朝文武大臣們,簡直做夢也沒有想到,都高興得像發了狂。

寧遠之戰,明朝軍民是為保衛自己的鄉土而戰,是正義的戰爭。

明將袁崇煥以大無畏的膽略,勇敢堅定的精神,反對主將的消極退讓,主張積極抗戰。

在戰爭中,他堅決依靠和組織寧遠城內外的廣大軍民,實行堅壁清野,同心協力,共保危城。

因此在敵強我弱,眾寡懸殊,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他不僅保住了四面無援的孤城,而且打垮了後金軍的進攻,殲滅敵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創造了我國戰史上以弱勝強的又一個輝煌戰例。

努爾哈赤勇敢善戰,一向用兵謹慎,因此在戰爭中經常取得勝利。

因為屢次獲勝,也使他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思想,只看到自己兵力方面的優勢,而看不到戰爭的非正義性質;只看到對方兵力薄弱的一面,而看不到對方將士英勇、軍民同心的有利條件,因而遭到損兵折將,自己傷重身亡的慘重失敗。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溫滿清四百年(18)血戰寧遠

廣寧淪陷後,附近大大小小四十多個城堡紛紛投降歸附了金國,明軍退回關內。從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出兵撫順,至天命七年(天啟二年)吞併廣寧,歷時五年,明朝遼東土地基本淪喪殆盡。努爾哈赤並未...

橫戈戍邊袁崇煥 壯志未酬身先死

明朝時,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出了一位傑出的領袖努爾哈赤。1616年,努爾哈赤登上了可汗的大位,建國號為金。第三年,便開始對明朝的邊境進行軍事侵擾。

​寧遠之戰:一個人的戰爭

攝影、撰文/立山北京南城廣渠門內,一方小小的墓園隱身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顯得冷清而又怪異。這裡埋葬的是一個名叫袁崇煥的人,他出生於1584年,死於1630年。袁崇煥短暫一生所貫穿的四十七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