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袁崇煥:昏招被凌遲掩蓋,死後因乾隆封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袁崇煥是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有人說他是堪比岳飛岳武穆的民族大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個欺世盜名的漢奸、賊臣。
袁崇煥在世之日,類似的爭議就未曾停歇。
袁崇煥死去長達數百年後,仍沒有定論,這實在是一個很奇怪也很特殊的現象。
袁崇煥死時百姓爭相食其肉,其死後數百年卻成了家喻戶曉的忠臣良將,這本身就是對尖銳的矛盾體。
那麼,歷史鏡像中的袁崇煥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能夠步上神壇偏偏是他呢?
初登遼東舞台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第。
他的科考之路其實並不平坦,參加了五次會試,第五次才舉進士,名次很靠後。
天啟二年(1622),袁崇煥在邵武的三年任職期滿,上京述職。
這一年,也同樣是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正月,廣寧失陷了。
袁崇煥痛哭流涕,同時發表許多用兵的見解。
這些表現,引起了都察院御史侯恂的注意。
侯恂認為,這個姓袁的小小七品芝麻官是人才。
遂寫了封奏疏,隆重地請求朝廷破格錄用袁崇煥。
藉此機遇,袁崇煥由正七品的知縣升為正六品的主事——兵部職方司主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晉升,袁崇煥興奮莫名,「單騎出閱關內外」。
一回來,便放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口氣之狂,驚駭眾人。
袁崇煥的豪言很快便傳開,朝廷則破格升他為兵備僉事,派他去協助新出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守山海關。
倒是時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的王在晉的眼睛很毒,一眼就看出袁崇煥的性格缺點:遇事沉不住氣,容易衝動,動輒愛發誓,浮誇,愛吹牛。
王在晉每和袁崇煥談及戰事,袁崇煥往往會在結尾加上一句——「我不惜命。
」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好漢樣。
王在晉則訓斥他:「性命與封疆孰重?!」你是不惜命,但犯不著拿國家命運來賭。
讓王在晉反感袁崇煥的還不止於此,前屯衛城防設施簡陋,城牆低矮單薄,袁崇煥竟大言炎炎,提出領七千兵馬駐守該地。
在王在晉看來,這簡直是是拿七千士兵的性命開玩笑!
孫承宗的戰略目光和袁崇煥差不多,他的工作思路是:欲保關門,必先固遼西。
他積極構建從山海關到寧遠,再到錦州的防線。
袁崇煥被孫承宗受命修築寧遠堅城。
大明國庫每年實際收入不過二百餘萬兩,但每年要支出近五百餘萬兩為這條所謂的寧錦防線買單!朝中大臣都指責孫承宗縮腩不戰,只知空耗國家錢糧。
孫承宗為了給自己正名,策劃了一場「柳河之戰」,即以數萬之眾,水陸配合,偷渡柳河,襲擊只有數百後金兵駐守的耀州。
偷襲的結果卻是明軍大敗。
且經此一敗,遼東的總兵力十二萬人中逃散了六萬多人,軍心之敗壞,實不堪一戰。
在言官的彈劾下,孫承宗下課。
接替孫承宗的倒霉鬼是高第。
說高第是個倒霉蛋,是因為孫承宗捅了馬蜂窩,明軍將面臨後金瘋狂的報復。
新敗過後的明軍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形勢堪憂。
而寧遠以東的錦州、松山、杏山、右屯等城不是「大而朽壞」就是「小而低薄」,而這些地方又全是「前鋒游哨之地」,高第能做的就是嚴令前線各級將領迅速撤離右屯、錦義等沒有城防設施的地區,收縮兵力,集結在堅城寧遠,堅壁清野,深溝固壘,做好迎戰準備。
袁崇煥卻拒不執行。
他的理由是國家的一草一木神聖不可侵犯,錦州、右屯等地必須堅守,絕不輕言放棄,人在陣地在,人亡陣地還不能亡!話是說得好聽,五個月後,當後金大軍攻來,袁崇煥還是趕緊指揮錦州、右屯等地軍民倉皇后撤,但來不及了,一時間,「委棄米粟十餘萬,而死亡載途,哭聲震野」。
對於這樣的重大失誤,袁崇煥向高第的匯報卻是:「敵軍傾巢入犯,將寧遠視如案上魚肉,他們到了錦州、右屯一帶,不知我已先行撤入,以為我是潰逃,故而肆無忌憚地直抵寧遠城下,已中我誘兵之計矣。
」
後金攻打寧遠,只攻了三天,就匆匆撤去。
後金之所以退去,據《滿文老檔》記載,那是「時因城牆凍,掘之未墮,是以班師。
」即天氣太過寒冷,堅冰將城牆死死凍住,難壞牆體,努爾哈赤選擇了放棄。
寧遠城雖然躲過一劫,災難卻降臨在覺華島上。
覺華島離寧遠只有二十里,孫承宗構建關寧防線時,曾專門提出過,覺華島要與寧遠形成掎角之勢。
其實,躺臥在渤海灣上的覺華島是當不起這樣的重任的。
遼東的冬季奇寒,千里冰封,海河已與陸地連接為一體,後金的鐵騎履海如平地,覺華島能保自己不失就阿彌陀佛了,還說什麼策應寧遠?
不存在的「寧錦大捷」
袁崇煥拚命地修挖城池,修城牆,有人問他,你這樣修啊修,修出來的都是孤城,如果後金派大軍圍困這些孤城,那明軍該怎麼應對?袁崇煥頗為自信地說:「逐步而前,更迭進取。
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
步步活掉,處處堅牢。
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功夫。
」
袁崇煥的策略很快就面臨考驗。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兵至廣寧,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明軍軍心大潰,棄城倉皇遁走。
袁崇煥以犧牲東江和朝鮮為代價所經營的「三城」轉瞬間丟失「兩城」。
金兵追殺至錦州城下,四面合圍。
皇太極還不想一口氣地吞下錦州,而是想通過圍困錦州來實施「圍城打援」,將明朝援軍悉數殲滅於野戰中。
此時,已經丟失兩城的袁崇煥根本不敢發兵援救,只是將全部兵力收縮在寧遠一城,錦州只能自生自滅。
袁崇煥方寸大亂,向朝廷匯報說,現在的情況,只能是錦州自求多福,等夏天一來,後金士兵耐不住酷暑,自然退兵。
最後,他還說一了句「如其退去,則為大明之福,皇上之靈矣」。
巧合的是,沒過幾天,後金軍真的主動撤退了。
據《滿文老檔》上記載,是:「時值酷暑,戰則難以聚拔。
乃於巳刻退兵。
」這也與袁崇煥的說法符合。
但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毛文龍又在後金後方搗亂了!
毛文龍在「丁卯之戰」中遭受重創,但餘勇尚在,得知皇太極攻打錦州,盡出精銳襲擊昌城、遼陽,錦州由是解圍。
不知什麼原因,這樣一場大戰後來被稱為明方的「寧錦大捷」。
詭吊的是,這場「大捷」之後,袁崇煥引咎辭職,天啟的結論是:「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
袁崇煥下課了。
在「大捷」之後免職,即使所謂的「大捷」真的存在,它也絕不屬於在這場戰役中謀略失當、守土無方的袁崇煥。
「五年復遼」,只能以和議了局
袁崇煥曾誇下海口,在實戰中卻未能扭轉遼東局勢,按照常理,他應該是永遠告別遼東戰場了。
後來袁崇煥能重登遼東舞台,也是因為他身上還有不少閃光點的,比如說,勇於任事、敢幹,不怕死。
擅殺毛文龍是中了「議和」的邪
毛文龍家族有三百餘人慘死於後金之手,與後金不共戴天。
毛氏所統東江鎮的兵員多為遼東流民組成,這些遼東流民被後金侵占了家園,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也與後金血海深仇。
不除毛文龍,不改編東江鎮,議和難成。
因此,袁崇煥赴遼前,曾私語內閣首輔錢龍錫:「恢復當從東江做起,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處之亦不難。
」
袁崇煥還沒有到任,寧遠已鬧翻了天。
鬧的原因很簡單:士兵索餉。
袁崇煥深深地認識到了餉銀的重要性,在餉銀問題上狠狠地擺毛文龍一道,要求凡是運往東江的錢糧器用必須受薊遼督師衙門的節制、轉發和核查,全方位制約毛文龍。
毛文龍仰天悲呼,大叫道:「攔喉切我一刀,必定立死。
」
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袁崇煥不無得意地說:「文龍有死無生矣。
」為置毛文龍一人於死地,袁崇煥竟把皮島上幾十萬軍民逼上了絕路,致使皮島出現了「白骨如山」的慘象。
與刻意扣押皮島糧餉的作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袁崇煥非常慷慨地把大批糧食打發給蒙古人,再經蒙古人的手救濟處於饑荒期的後金。
袁崇煥認為,這個時候,後金遭受了自然災害,饑荒嚴重,國力大傷,應該會同意和議。
但後金方面並沒有和議的意向。
倒是皇太極抓住了袁崇煥急於和議的心理,要借袁崇煥之手來斬毛文龍。
而斬毛文龍,本來就是袁崇煥計劃內的一部分。
雙方一拍即合。
崇禎二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煥登皮島,順利擒殺了毛文龍。
毛文龍一死,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振旅西征。
欲領兵入城犯大忌
後金於崇禎二年十月初二起兵出發,繞道千里,逕取薊門。
消息傳入,明廷瞬時凌亂了。
駐守在中夜所的袁崇煥收到警報,不敢怠慢,親馳入關,保衛北京。
崇禎傳旨:「諭兵部各路援兵俱令聽督師袁崇煥調度。
」把全部的勤王軍交給袁崇煥指揮。
袁崇煥在薊州城下只和後金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軍事接觸,並沒有「力為奮截」。
此後,後金軍數萬大軍就迅速距離了袁軍的視線範圍之外,從容前進,於十四日順利到達三河。
結合到袁崇煥有過款敵議和的前科,人們有理由懷疑他仍然在薊門城下款敵議和,只不過,他再次被皇太極耍了一把,後金軍隊乘隙直奔京城,將袁崇煥遠遠甩在了後面。
直到十一月十四日,袁崇煥才知道後金越過薊門天險的,趕緊奮起直追。
二十三日,鑒於滿桂一軍傷亡嚴重,崇禎傳手諭給袁崇煥「令速進兵」,要袁崇煥出兵驅敵。
可是袁崇煥卻頓兵不戰。
既然袁崇煥不肯採取行動,崇禎決定召見袁崇煥。
接到崇禎的傳召,袁崇煥還是改不了滿嘴胡柴的毛病,出言無狀,一開口就說:「達(韃)子此來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極矣。
」
此言一出,舉朝震駭。
其實,皇太極此來並非為消滅大明,只不過想「以戰養戰」,勒索財物以度饑荒,僅此而已。
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的地點還是平台。
崇禎和顏悅色,「深加慰勞」,虛心向袁崇煥請教戰守對策,賞賜御饌,並將自己身上的貂裘脫下來披袁身上。
袁崇煥看崇禎沒有怪罪,竟提出「以士馬疲敝,請入休城中」的要求。
領兵將領請求將兵馬放進皇城,無論在哪朝都會犯了皇帝的大忌,崇禎不得不對袁崇煥有所懷疑,毫不客氣地拒絕了。
慘遭凌遲與死後封神
袁崇煥想讓兵馬入城的請求被拒絕後的第四天,崇禎再次傳召袁崇煥,地點依然是平台。
但這次崇禎一改幾天前的和顏悅色,一見袁崇煥便劈頭蓋臉地問:「前殺毛文龍,今逗留何也?」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煥定罪有十:付託不效、專恃欺隱、市米資盜、謀款誘敵、斬帥踐約、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遣散援兵、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該十條罪名條條坐實,袁崇煥被判處的結果為:磔示。
行刑當日,百姓爭相食其肉,「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這些橋段各種小說、評書、影視劇中已反覆表現過,不再贅述。
袁崇煥落此收場,根源在於才幹短缺,又急於求成,行差踏錯,終於墜入深淵,不能回頭。
不過在臨刑前的一刻,袁崇煥的愛國情操和人格魅力並沒有喪失,面對激憤不已的人群,他從容口占絕命詩,詩曰: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對於下場慘烈,在實際操作中又給清朝興起提供了巨大便利的袁崇煥,乾隆另眼看待。
他說:「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指使史官在官修《明史》中虛構編造出一個並沒發生過的「反間計」故事,歌頌袁崇煥,醜化崇禎,所謂「帝誤殺崇煥,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讓崇禎背負上枉殺忠良、暴戾無道的惡名,證明清朝取代明朝的正義性。
乾隆帝編造出來的「反間計」引發出了強烈的轟動效應。
直至近代,梁啓超等人還為袁崇煥大唱頌歌。
而袁世凱在稱帝前夕,不忘亂認祖宗,將袁崇煥追諡為帝,擬上「肇祖原皇帝」的廟號。
乾隆的造神運動,自此大獲成功。
天啟:東林黨想要老子做亡國之君,老子才不願意干
全文約一萬四千字 自從天啟皇帝繼位,因為東林黨擁立有功,開始重用東林黨人;但是沒多久天啟就看出來東林黨這幫子人沒有幾個真正幹事的,東林黨掌權後推舉的軍事白痴袁應泰取代了熊廷弼,袁應泰上任一個月就...
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民族英雄,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式三甲第進士,任福建邵知縣。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
寧遠之戰:一個人的戰爭
攝影、撰文/立山北京南城廣渠門內,一方小小的墓園隱身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顯得冷清而又怪異。這裡埋葬的是一個名叫袁崇煥的人,他出生於1584年,死於1630年。袁崇煥短暫一生所貫穿的四十七個年頭...
眾說紛紜袁崇煥:昏招被凌遲掩蓋,死後因乾隆封神
袁崇煥是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堪比岳飛岳武穆的民族大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個欺世盜名的漢奸、賊臣。袁崇煥在世之日,類似的爭議就未曾停歇。袁崇煥死去長達數百年後,仍沒有定論,這實在是一個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