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協助袁崇煥鎮守寧遠,勝利後卻被自家大炮炸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明末清初之時,女真人領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拉開與明朝為敵的序幕後。
他所向披靡,尤其是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轉守為攻,在戰略上完全壓制明朝。
曾經看似牢不可破的遼東,被努爾哈赤一次又一次的撕開,撫順、鐵嶺、遼陽、瀋陽、廣寧等地相繼失守。
但是,當努爾哈赤滿懷壯志來到寧遠時,卻遇到了人生的最大失敗。
對於寧遠大捷,明朝顯然沒有多大心理準備。
一開始,孫承宗當遼東經略的時候,接受袁崇煥的建議,盡心盡力的防守寧遠。
袁崇煥和滿桂一起,重新按照規格,搶工保質,將寧遠城的城牆加高加固。
隨後,他們進行屯田,整頓兵馬,再利用清軍鬆懈之機,又派兵據守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
這樣一來,寧遠再也不是廣寧陷落之時岌岌可危的孤城,它的戰略屏障向前推進了約200里,大大緩解了遼西防線的壓力。
不過,明朝氣數已盡的敗象再次顯現。
朝廷將兢兢業業的孫承宗替換,卻讓高第主持遼東大局。
高第這個人,為官還是不錯的,曾經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甚至自掏腰包七千兩銀子撫恤邊關將領。
但是,此刻他正投入魏忠賢的閹黨之列,被後金風捲殘雲之勢嚇破了膽。
他下指示,要求撤除錦州、右屯等地的所有防禦,將糧草和百姓都拖回關內。
袁崇煥不答應,高第則還進一步提出將寧遠和前屯一同放棄。
這觸犯了袁崇煥的底線,他表態自己就是寧遠道,誓與寧遠共存亡。
高第也沒和他做過多的計較,將先前駐守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的明軍統統撤回,僅僅讓一小部分明軍由袁崇煥節制,駐守寧遠。
這樣一來,孫承宗、袁崇煥等人苦心經營得寧遠,又變成了一座孤城。
在袁崇煥和高第的爭辯中,一個叫做金啟倧的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本是一個小官吏,被孫承宗發現是個人才,便任用為通判,在寧遠城核查兵馬錢糧,督建修城防禦。
當高第宣布放棄寧遠的時候,金啟倧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他對袁崇煥說:「錦州、右屯、大凌這都是邊關要地,百姓剛剛遷徙過來,現在又要撤走,得到的疆土又送給敵人,關內關外能經得住幾次這樣的折騰啊?」(錦、右、大凌三城皆前鋒要地。
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復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
寧遠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1626年1月迎來了努爾哈赤的鐵騎。
袁崇煥放棄了周邊小寨、城池、堡壘,將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的紅衣大炮統統都撤回到城裡。
根據《明季北略》的記載,當時寧遠城布置了11門大炮。
由接受訓練的彭簪出任火器總把,專門訓練炮手。
努爾哈赤以八旗軍六萬人的兵力圍攻寧遠,寧遠守軍則不到兩萬。
袁崇煥坐鎮指揮,滿桂為總兵,左輔為副將,祖大壽、朱梅等人都被動員起來,通判金啟倧負責編派民夫,為守城將士提供飲食。
他們將四面城門禁閉,在後金軍圍城,己方沒有援軍的情況死守。
這場戰鬥異常激烈,一反以往後金攻城略地一邊倒的態勢。
結局我們都知道了,袁崇煥率領寧遠官兵,成功擊退了努爾哈赤的進攻。
努爾哈赤自反抗以來,縱橫遼東無敵手的神話被終結,據說在寧遠也受傷,最後終他一生,也就只看到寧遠城,再也沒有能力南下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史書都認為,紅衣大炮在這次攻防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徐光啟集》中敘述:「是役也,奴賊糜爛失亡者實計一萬七千餘人。
」很多人以此推論,紅衣大炮在此戰中擊殺女真人一萬七千人。
其實,紅衣大炮是16至19世紀之間廣泛在歐洲使用的前裝重型滑膛炮,即使是11們紅衣大炮用鐵球、石塊為彈藥,72小時不間斷射擊,恐怕也無法造成這麼大的殺傷力。
所以,作為遼東經略高第,在向朝廷奏報的也只是寫道: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
紅衣大炮更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在於聲勢上的震撼力,寧遠大捷,更多的還是靠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明朝將士一刀一槍砍出來的。
儘管女真人的死傷沒有野史記錄得那麼大,但對後金軍心裡的震懾力是十足的,這也是努爾哈赤放棄進攻計劃的主要原因。
不過,就在後金軍徐徐退卻的時候,一個意外的事故發生了。
為保障寧遠城的後勤供給立下汗馬功勞的金啟倧在城牆上巡視的時候,一門紅衣大炮因為長時間的使用發熱導致炮膛炸裂。
金啟倧正好在附近,當場殞命。
雖然大捷的勝利沖淡了他陣亡的悲哀,但朝廷還是追封他為光祿少卿,並讓其世代蔭襲錦衣衛試百戶。
參考資料:《明史》、《明季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