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戈戍邊袁崇煥 壯志未酬身先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朝時,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出了一位傑出的領袖努爾哈赤。
1616年,努爾哈赤登上了可汗的大位,建國號為金。
第三年,便開始對明朝的邊境進行軍事侵擾。
明朝與後金,彼此看作是敵對的政權。
後金既然興兵來犯,明朝自然遣軍抗敵。
可是,當時明朝內政非常腐敗,階級矛盾相當尖銳,擋不住彪悍善戰的後金軍隊。
1619年,兩軍在遼寧撫順東面薩爾滸開戰,8萬多名明軍全部覆滅。
後金趁機步步逼進。
1622年正月,擁有14萬明軍的廣寧守將,棄城逃往山海關。
頓時,東北邊境陷於萬分危急之中,明朝的安全也受得了極大的威脅。
消息傳到北京後,朝野一片震恐。
大臣們有的主張關外抵抗,不讓金軍逼近山海關。
有的提議放棄關外土地,退入山海關內防守。
更多人面面相覷,拿不出主意。
正當朝廷中瀰漫著一片驚恐情緒時,一位剛從福建調入京師兵部任職的小官忍不住了。
他名叫袁崇煥,到兵部任職還不到一個月。
按說,他既無責任,也可以不冒風險。
但是,他認為東北是祖國的土地,抗敵是國家的大事,怎能在國家存亡危機的時刻,袖手旁觀,無動於衷呢?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
雖說他平時就關心軍事,常向年長的軍士詢問北方邊防情況和地理形勢,但關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他從未見過,退敵究竟能否成功,他也無把握。
為了掌握情況,知己知彼,他在朝廷上下亂鬨鬨的時刻,既不給同事們打個招呼,也不向家裡人關照一聲,就獨自騎上一匹馬,馳到山海關外,觀察了那裡的地形,向曾與後金軍作過戰的將士了解到不少情況。
然後他又馳回北京,自告奮勇地願意出邊關戍守,說:「只要給我兵馬和錢糧,我就可以把關外的防禦責任承擔起來。
」
朝臣們都正在人心惶惶,束手無策,就怕天塌下來無人頂住時,忽見有人挺身而出,願意到關外禦敵,所發豪言壯語,又對戰勝敵人充滿信心,頓時喜出望外,齊聲稱讚袁崇煥是個了不起的國家棟樑之材。
於是,朝廷就提升他為僉事,到山海關外監督軍事,並發20萬兩餉銀,讓他招集潰散的士兵。
袁崇煥接受了命令後,先來到山海關。
當時駐守在山海關的經略使王在晉,立刻派他到關外70里的前屯,去安撫遼東地方流離失所的老百姓。
關外這時剛遭受過兵亂,道路阻塞,屍骨遍野,加上氣候嚴寒,冰天雪地。
但袁崇煥想到的是國家的安危,人民的苦難,於是夤夜動身,單槍匹馬在荊棘叢生、虎豹出沒的荒山野嶺里奔馳了大半夜,四更時趕到前屯軍營。
他一下馬,就與那裡的將士商議守備計劃,安撫無家可歸的老百姓。
他這種不畏艱險的豪氣壯膽和挽救危局的憂心熱情,博得了前屯將士的深深欽佩和嘆服。
就在前屯,袁崇煥了解到,在廣寧南面的十三山,還有十幾萬老百姓沒有撤出,隨時都有被敵人擄走的危險。
他迅速安置了流亡的人民,整頓了前屯的軍事,緊接著趕回了山海關,向王在晉建議:派兵5000進駐寧遠,將關外防線向前推進200里,同時,以寧遠為聲援,派遣猛將趕往十三山,救出困在那裡的難民。
袁崇煥特別指出,寧遠東靠渤海,西連山嶺,形勢險要,從那裡進可以攻取錦州,退可以與山海關相呼應,不能不予以重視。
可是,王在晉既乏雄才,有無遠見,並不採納袁崇煥的建議。
結果,在後金軍隊的大肆擄掠下,十三山十幾萬難民絕大多數當了俘虜,只有6000人死命逃回。
不久,兵部尚書孫承宗替換王在晉出鎮山海關,他很贊同袁崇煥關於堅強寧遠軍備的主張。
1623年,命袁崇煥率軍到寧遠防守。
袁崇煥到了寧遠,發現這座地處軍事要衝的城市,四周只有十分之一的外圍有牆,而城牆的高度也都不足以防衛禦敵。
他立即發動軍民,抓緊時間修築城牆。
不到一年,城牆竣工,寧遠成為一座可以堅守的前線要塞,也是關外的一大軍事重鎮。
正當寧遠城牆告成的時候,袁崇煥的父親去世了。
按封建時代制度,官員遭父喪要卸任回家守孝三年。
但是他絕對不能離開慘澹經營的邊關防務,照舊留著任上。
當年九月,他率軍東行巡查,到廣寧,越十三山,抵右屯。
一回來,就向兵部尚書孫承宗建議:進軍錦州、右屯,再把前線推進200里。
孫承宗認真考慮了這一建議,不久就派兵駐守錦州和右屯等地,修築城池,建造房屋,進一步堅強了邊防,並收復了遼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這時,在朝里當權的是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
他們在局勢危機時,不得不叫孫承宗、袁崇煥這樣有才幹的人去指揮軍事,一旦險情過去,也就嫉賢妒能,排斥異己。
1625年十月,魏忠賢派他的黨羽高第到山海關替換孫承宗。
高第懦怯無能,認為關外必不可守,命令撤出全部守軍,確保山海關。
袁崇煥慷慨陳詞:「邊關禦敵,我只知進,不知退,已經收復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放棄呢?如果錦州、右屯動搖,寧遠、前屯必將震驚,山海關也就失去了保障。
」並堅決表示:「我是寧遠、前屯的守將,死也要死在任上,決不離開寧遠半步。
」高第拿他沒有辦法,只是把寧遠以北錦州等地的全部駐軍撤回關內,由於行動倉促,屯在關外的10多萬石軍糧盡皆丟棄,百姓顛沛逃難,途中死屍狼藉,哭聲震動原野。
錦州的防衛一撤除,後金軍立即趁虛而入。
1626年十一月,努爾哈赤率領13萬大軍,西渡遼河,兵臨寧遠城下。
這時,袁崇煥手下只有1萬多人馬,其中一部分人還因受到高第撤軍的影響,士氣低落。
袁崇煥為了鼓舞鬥志,把全城將士集合起來,當眾刺破手指寫下血書,發誓與寧遠城共存亡。
將士們受到感動,都表示願與敵人戰鬥到底。
1627年一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命令部下,向寧遠城發起猛烈進攻。
袁崇煥親自在城上督守,指揮將士們用弓箭和石頭消滅敵人。
後金軍死傷很多,努爾哈赤逼士兵們頂著盾牌爬到城牆下,企圖掘開缺口攻進城內。
袁崇煥下令發西洋大炮,炮口對準敵人密集的地方開火。
炮聲一響,烈焰騰空,後金軍血肉橫飛,成片成片地倒下。
努爾哈赤眼看著部下傷亡慘重,加上天色已晚,只好下令收兵。
第二天,努爾哈赤繼續率軍猛攻。
袁崇煥登上城樓,看到哪裡敵軍兵多,就下令向哪裡開炮。
炮手們都經過了袁崇煥的嚴格訓練,炮打得有準有狠。
後金軍死傷無數,四員將領陣亡,努爾哈赤本人也負了傷,大勢既去,後金官兵紛紛逃竄。
袁崇煥在城上瞧得分明,率領將士殺出城去,趁勝一口氣追趕了30多里路,殲滅後金軍1萬多人。
袁崇煥取得了寧遠保衛戰的勝利,接著又收復了因高第撤軍而放棄的錦州城等。
1627年,繼努爾哈赤汗位的皇太極,再一次率兵進攻寧遠和錦州,都被袁崇煥及部下將士擊退,大敗而回。
寧錦大捷後,魏忠賢集團眼見關外局勢大有好轉,便對袁崇煥排擠打擊。
袁崇煥被迫辭職。
1627年八月,朱由檢接位為崇禎皇帝後,除掉了魏忠賢及其黨羽,才重新起用袁崇煥,提升他為兵部尚書,督師關外,兼管河北、山東等地的軍事。
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領幾十萬大軍,繞過袁崇煥的防區,進攻北京城下。
袁崇煥得到警報,立即揮師入關,在北京城下與清兵展開了激戰。
皇太極不能取勝,就利用崇禎的多疑,施了一個反間計。
結果崇禎皇帝就把袁崇煥給逮捕入獄了。
袁崇煥一被捕,部下將領深恐牽連,武將祖大壽等帶著軍隊逃出了山海關。
袁崇煥指揮的軍隊,本是明朝抵抗後金軍的主力,也只有他,在軍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朱由檢無可奈何,只好讓袁崇煥寫信勸說。
深陷囹圄的袁崇煥,以大局為重,親筆寫信讓祖大壽聽從朝廷命令,不要輕舉妄動。
祖大壽接信後向將士們一讀,全軍都痛哭起來。
祖大壽年逾八旬的老母問明情由,勸大家殺敵立功,求崇禎皇帝保全袁督師的性命。
將士們當天就回師入關,奮勇作戰,收復了關內的數城。
這時,皇太極因估量一時攻不下北京,已引軍向東北撤離。
關內局勢有了好轉,魏忠賢的餘黨又連上奏章,請殺袁崇煥。
朱由檢於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謀判欺君」的罪名,殘酷地利用磔刑,俗稱「殺千刀」、「活剮」,以鋒利的刀刃一刀一刀把袁崇煥身上的皮肉削了下來,多達數千刀。
袁崇煥就這樣在京城西市慢慢死去了。
帝國的力挽狂瀾者,若再給他二十年,結局可能完全不一樣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諡文忠。河北高陽人,明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著名的民族英雄。曾為帝師,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中極殿大學士。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兵臨廣寧城,打敗廣...
此人協助袁崇煥鎮守寧遠,勝利後卻被自家大炮炸死
在明末清初之時,女真人領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拉開與明朝為敵的序幕後。他所向披靡,尤其是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轉守為攻,在戰略上完全壓制明朝。曾經看似牢不可破的遼東,被努爾哈赤一次又一次的撕...
寧遠之戰:一個人的戰爭
攝影、撰文/立山北京南城廣渠門內,一方小小的墓園隱身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顯得冷清而又怪異。這裡埋葬的是一個名叫袁崇煥的人,他出生於1584年,死於1630年。袁崇煥短暫一生所貫穿的四十七個年頭...
此人死的比岳飛還冤枉,而此人死後不過15年,國亡,皇帝上吊而死
中國歷史上冤死的軍方高級將領很多,從古至今,比如李牧、白起、蒙恬、韓信、彭越、周亞夫、高仙芝、岳飛和袁崇煥。當然,死的最冤枉的是岳飛和袁崇煥。
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民族英雄,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式三甲第進士,任福建邵知縣。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