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紅衣大炮有多厲害,讓努爾哈赤七大恨上再加一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場戰爭第60位:寧遠之戰
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軍十三萬(號稱二十萬)西渡遼河,圍攻寧遠城(今遼寧興城),遭到袁崇煥的一萬寧遠守軍有力阻擊。
努爾哈赤亦在攻城中被明軍的紅衣大炮所傷,不久逝世。
寧遠城下,一代戰神努爾哈赤神鷹鎩羽。
將帥星數:★ ★ ★ ★ ★ ★ 袁崇煥 努爾哈赤
精彩星數:★ ★ ★ ★ ★ ★
政治影響星數:★ ★ ★ ★
綜合星數:5.5★ ★ ★ ★ ★ ☆
戰爭類型:驕戰——驕兵必敗,這一真理適用於任何人,包括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
興城,是遼西走廊上的一座海濱城市。
在歷史上,它擁有一個更為人們所熟知的名字——寧遠。
今天的興城古城保存完整,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
古城呈正方形,周長三千二百七十四米,城牆四面正中各設城門,城門上皆築箭樓。
就是這樣的一座小城,竟是後金一代戰神努爾哈赤夢斷的地方。
而寧遠,和一個叫袁崇煥的英雄永遠聯繫在了一起。
薩爾滸之戰(詳細見)的勝利激起了努爾哈赤走出大山進軍遼東的勃勃野心,很快於天命四年攻占了明朝在遼北的重鎮開原、鐵嶺,並消滅了葉赫一部(由此完全統一了女真各部)。
從開原到鐵嶺再到葉赫,努爾哈赤幾乎是一月一戰,摧枯拉朽,一氣呵成,大明王朝上下聞風喪膽。
明政府起用了熟知遼事的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熊廷弼,字飛百,湖北江夏人,進士出身,曾任遼東巡按。
楊鎬兵敗後,朝野一致推舉他出任遼東。
熊是一個頗有膽識的軍事家。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他率八百騎出關,懲處貪官,整肅軍紀,安撫人心,挖溝築城,加強防禦。
面對努爾哈赤的強勢,熊識時務地採取防禦戰略。
這一時期,雙方曾有過小規模交戰,互有勝負,努爾哈赤開始謹慎對遼對兵,將更多精力投入備戰。
在遼事稍見好轉穩定的時候,明朝的政局卻日益混亂。
萬曆去世,明光宗上台不足一月亦去世(給後世留下謎一樣的紅丸案),明熹宗上台。
明熹宗朱由校是一個心地純善的小木匠(兼文盲),不喜政治。
上台之初對東林黨人信任有加,之後又任由客氏、魏忠賢專權(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拉風的奶媽與太監),致使明政府的政治進入了最混亂和黑暗的時期。
專權的東林黨人也並不是什麼好鳥,熱衷黨爭,專喜排除異己。
而熊廷弼也在東林黨人的排擠打擊範圍之內,朝廷不斷有人彈劾他不思進取,遼事無功。
熊廷弼的長處是打仗守關,而短處是性情急躁、心胸狹窄,他受不了朝廷那幫鳥人的嘰嘰歪歪,遂請辭。
此舉正中東林黨人下懷,他們答應了熊廷弼的辭請,用袁應泰取代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袁應泰,字大來,萬曆進士出身,之前政績不錯,但打仗治軍他還只是一個菜鳥。
接手遼事之後,一改熊廷弼固守的治遼方略,轉守為攻,意欲收復撫順。
袁應泰的治遼方略正中努爾哈赤下懷,發起了沈遼之戰,一舉攻破了瀋陽、遼陽,袁應泰戰死,努爾哈赤占據了遼東。
面對戰事的失利,東林黨人不得不再次啟用熊廷弼復任遼東經略。
熊廷弼再赴遼西,卻發現他遼東經略的這張舊船票登不上遼西這條船——此時的遼西,廣寧巡撫王化貞獨握十六萬大軍的軍權,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中的關係人脈遠比熊廷弼深廣得多。
所以對這位職務高出自己三級的遼東經略,王化貞並不買帳。
在治遼方略上,王化貞也反其道行之,熊廷弼主張「三面布置」的守勢,王化貞與袁應泰一樣堅持「一舉蕩平」的攻勢。
大明的經、巡不和,努爾哈赤只能偷著樂了。
還未等王化貞發動準備中的渡河之戰,天啟二年(1622年),努爾哈赤已率十萬軍向遼西攻來,王化貞被打得丟盔棄甲,廣寧失守。
而熊廷弼再次顯現了他的心胸狹窄與短視,盡棄關外諸堡退向關內。
回朝後,熊王二人先後被處死。
廣寧失守,朝廷已無大將可用,不得不派當時的帝師、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赴遼督戰。
孫承宗赴遼後,明與後金之間出現了長達四年的平靜。
平靜的主要原因是努爾哈赤攻下廣寧後遼南人民反金的烈火越燒越旺,王化貞的部下毛文龍在海上不斷襲擊後金,令努爾哈赤片刻不得安生。
各地民眾都準備暴動。
加之關東久旱,後金國經濟陷入空前的危機之中。
努爾哈赤暫時無力再對明再起攻擊。
而孫承宗在四年內闢地百里,錦州、寧遠、大小凌河等均已收復。
孫承宗一度上書天啟皇帝,要求發兵二十四萬,征討在困境中的努爾哈赤。
而此時的朝中,「超級奶媽」客氏與「超級太監」魏忠賢開始走進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孫承宗是帝師,在重情重意的木匠皇帝心中的位置極重,又是鎮守遼疆掌握兵權的大將。
魏忠賢對他也忌憚三分,一開始屢屢向孫承宗示好拉攏。
但為人正派的孫承宗不為所動,二人之間矛盾加劇。
魏忠賢開始以皇帝之名義為難孫承宗,並使孫承宗無法接近皇帝。
和熊廷弼一樣,孫承宗最後只有選擇辭職。
孫承宗辭職後,魏忠賢的親信高第被任為遼東經略。
高第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撤關外諸軍,憑山海關據守。
孫承宗四年苦心經營,關外四十七座城堡都得以恢復。
而高第在努爾哈赤沒有發動任何攻勢的情況下,竟然棄諸城堡入關。
一時遼東眾將驚詫。
有一個人更是以死相抗,拒不撤退。
那就是寧遠監軍道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一說為廣西騰縣人),進士出身(考了四次),初任福建邵武縣縣令,有政績。
文人出身的袁崇煥對國家大事特別是遼事非常關心,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常以有邊塞之才自許。
1622年,袁崇煥到京述職,被御史侯恂所相中,奏請重用,留京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兵部主事。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期間,有一段時間忽然失蹤,不知去向。
人們正奇怪時,他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原來他一人獨自去了關外,考察山川地形。
回來後,他將自己的考察報告匯報給了頂頭上司孫承宗,並向孫承宗誇了一句海口:「給我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擔負起防守大任。
」
袁崇煥的一生誇過兩次這樣的大話,對他的命運都起到了轉折性的改變。
這一次,是向利好的方向轉折。
此時的朝野大臣,都懼談遼事,誰都不想惹上那攤子事。
聽了袁崇煥的豪言壯語,孫承宗更為欣賞他的勇氣膽識,遂推舉他為僉事,監關外軍。
到遼後,袁崇煥建築了寧遠城,一年竣工。
當高第盡撤關外諸軍時,袁崇煥卻拒理力爭,並以死抗命;當所有的明軍都撤離到關內,袁崇煥卻堅持孤守寧遠城。
比較令人費解的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並沒有因為袁崇禎的抗命而治罪於他,相反,卻在兩個月後提拔他為按察使,升至正三品。
而努爾哈赤接到高第盡撤關外守軍的消息,大喜,關外明軍全撤,留下了大量物資和寧遠孤城,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於是努爾哈赤於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率八旗鐵騎殺向了寧遠城。
當時寧遠城有守軍萬餘人,民從亦萬餘,而努爾哈赤號稱二十萬大軍(實為十三萬),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
雙方的實力懸殊是非常明顯的。
對方城孤兵少,守將名不見經傳(此戰前),一生用兵謹慎的努爾哈赤也輕率起來,認為寧遠已是口中食,吞下是早晚的事。
他只給了寧遠袁崇煥一天的投降時間,當然遇到了袁崇煥的拒絕。
袁崇煥的回書很幽默——你們沒二十萬那麼多兵吧,就也十三萬吧,不過也比我多,我才一萬人,來吧!別客氣了。
正月二十四日,後金髮起進攻,努爾哈赤太輕敵了,十三萬對一萬,還分什麼主攻副攻,一起吧,十三萬人,就是聲音也能把這座小城的守兵嚇個半死。
他錯了,因為有一樣武器的聲音遠比人聲令人震撼。
炮聲!
紅衣大炮。
當時的寧遠城樓安置了十一門紅衣大炮,全部是明政府從葡萄牙人手裡購來的進口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
明政府當時購來了三十門,有一門試炮中炸了膛,剩下二十九門,十八門留在京城,十一門配給了寧遠。
而當時明軍的火器化程度是相當之高,六千六百七十二人的部隊就裝備有一千九百八十四支火器(鳥銃二百五十六支,三眼銃一千七百二十八支,平均三個人就有火器一支),並有小火炮(佛朗機)二百五十六挺,大火炮八十八門,平均十九人就有一門炮。
袁崇煥對火器的作用非常重視,對火炮手的訓練非常嚴格,寧遠軍的火炮手技術相當之高,據說能夠平射,可以在守城戰中攻擊近距離敵人。
在守城戰中,寧遠軍「現代化」的武器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紅衣炮聲一響,「每炮所中,可糜爛數里」。
八旗兵萬萬沒想到這種火炮會有如此威力,霎時被打蒙了。
但努爾哈赤的部隊畢竟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很快繼續奮不顧身地沖向城下,在楯車的掩護下開始攻城。
此時,袁崇煥使用了一種新型的守城武器——懸櫃,即用木籠子,一頭卡在城頭上,櫃體在城牆上,籠中有幾名兵士,用火器、弓箭、長槍刺殺通過雲梯爬城的敵人,使絕大部分攀城的後金兵在接近城頭時便被懸櫃里的明兵解決掉,無法實現城頭上的突破。
但後金兵在楯車的掩護下鑿城卻進展迅速,到二十四日下午,豁口開始擴大。
如不及時扼住後金兵的鑿城,必然很快攻進城內。
這時候,袁崇煥又祭出了他的另一個新式武器——「萬人敵」。
「萬人敵」,就是將火藥裹在棉被和蘆花被中,投到城下,再用明火引爆,城下當即就成了一片火海。
這應該是現代化戰爭中燃燒彈的最原始版。
幾百捆「萬人敵」投到城下引爆,城下的後金鑿城兵全部葬身火海。
第一天下來,後金部隊損失慘重。
袁崇煥部傷亡亦很大,十三比一的兵力對比,縱有現代化武器輔佐,應該說繼假以時日,後金攻陷孤城寧遠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當然,必然的歷史走向卻是由很多意外的事件而促成的。
努爾哈赤對二十四日的攻城結果非常憤怒。
二十五日,看著在大炮的轟擊下不斷退縮的部屬,努爾哈赤憤怒了,親自上陣督戰。
他並不知道,血肉的身軀在火炮面前永遠是渺小的。
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炸響。
之後,後金又攻了兩天城,但其實戰爭在二十五日就已經結束了。
至於在二十五日攻城戰中火炮擊中的是否為努爾哈赤,史學界一直有爭議,當時明朝方面是這樣記錄的:「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
」
而後金及後來的大清王朝對此沒有任何記載,但努爾哈赤此後一直病重,並於當年八月逝世,是不爭的事實。
後金退兵途中,分兵數萬攻寧遠旁邊的覺華島,島上數萬軍民全部被後金部隊屠殺。
努爾哈赤起兵前期,攻城掠堡,為了爭取民心,很少屠城。
但這一次,後金人發了狠,足見寧遠之戰對其刺激與打擊。
努爾哈赤於同年八月去世,無論是否被炮擊中,寧遠一戰的失利,都是努爾哈赤死亡最大的主因。
寧遠一役,袁崇煥以一萬兵力力抗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十三萬大軍,滅敵一萬七千名,並間接結果了自十三騎起兵來戰無不勝的後金戰神努爾哈赤,創造了一個驚天的奇蹟。
袁崇煥:
寧遠一役,袁崇煥名震天下。
明朝自薩爾滸之戰來,一敗再敗,失撫順,丟瀋陽、遼陽、廣寧,名將張承蔭、杜松、劉鋌、袁應泰、張銓皆被努爾哈赤斬於陣下,楊鎬、王化貞、熊廷弼成為手下敗將而入獄,而袁崇煥卻以極少的兵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時間,袁崇煥成了傳奇式的人物,被升為遼東巡撫、兵部侍郎,世襲錦衣千戶。
而此戰,也使從薩爾滸之戰來一直利於後金髮展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但權力為其他幾個貝勒所限,無法擁有努爾哈赤式的權威。
經濟上,後金面臨災荒,每斗米漲到八兩銀子,國內漢人的反抗也因寧遠之戰的勝利而更加激烈。
後金國國內的形勢一時十分嚴峻,大有一觸即潰之勢。
而明朝方面,二十三歲的小木匠天啟皇帝逝世,他的弟弟十六歲的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帝。
崇禎登基不到兩月,就剷除了不可一世的客、魏閹黨勢力。
全天下都對這個年輕而力圖有所作為的皇帝抱以無比的信心。
崇禎重用被客、魏閹黨排擠在家賦閒的袁崇煥,這對君臣組合,能力挽狂瀾,拯救處於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嗎?
寧遠一役能名載史冊,除了政治上的影響力,在中國軍事史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此戰中,現代化的火器在兩軍交戰中大規模使用,並決定了整個戰事的走向,這是史無前例的。
明代軍事火器化的配備,在當時都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然而令人感慨的是,現代化的軍隊,卻敵不過塞外野蠻落後的牧馬民族。
清兵入關後,對火器的配備明顯不如明朝,再加上康、乾後的閉關自守,在軍備方面,中國開始被拋在時代列車之外。
不禁使人感慨,當初明末的那些戰爭,能多有幾場袁崇煥式的奇蹟,那中國近三百年的歷史走向,又會如何呢?
本文為夜狼嘯西風今日頭條獨家首載,如轉載請註明作者署名,尊重版權為謝
敬請關注夜狼嘯西風最新歷史作品:《兩宋烽煙》(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噹噹京東熱售中。
說說明末「遼東三傑」的那些事兒
遼東三傑: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明末軍事統帥,在大明王朝在遼東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熊廷弼(1569~1625) 明末軍事統帥。字飛百...
這場戰役明軍首次打敗後金軍,也是直接造成努爾哈赤死亡的原因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天命五年)7月17日,努爾哈赤的宮門外,豎起了兩根大木竿,接著,他傳出了命令:「凡是下情不得上達的,可以寫材料掛到竿子上,我一定根據材料的詳情,親自受理。」這樣,他的臣...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大明王朝後期在遼東的軍事統帥,在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出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但是他們三人的下場卻都很悽慘。熊廷弼(1569年—1625年...
寧遠之戰:一個人的戰爭
攝影、撰文/立山北京南城廣渠門內,一方小小的墓園隱身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顯得冷清而又怪異。這裡埋葬的是一個名叫袁崇煥的人,他出生於1584年,死於1630年。袁崇煥短暫一生所貫穿的四十七個年頭...
努爾哈赤征戰一生戰無不勝,最後卻被活活氣死
1618年(天命三年)2月,努爾哈赤誓師祭天,發動了對明朝的大規模進攻,他親率兩萬兵馬,由逃出明朝監獄的漢人佟養性做嚮導,八旗兵一路南下所向披靡,攻下東州,馬根單占領撫順;5月攻破福安,花豹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