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道不拾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這是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做的一個評價,先來看看原文:

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

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稱帝後,拜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

劉備死後,繼位的劉禪年幼懦弱,朝中事務無論大小,都有諸葛亮決斷,於是對外聯合東吳,對內平定南中,制定法令執行制度,整頓軍隊,軍中所需器具製造精妙,事務深究原委,法令嚴明,賞罰公正,罪責無不受到懲罰,善行無不進行表彰,達到了官吏不敢徇私舞弊,人人自勉,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社會風氣良好,強不欺弱,社會呈現安定局面。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陳壽的評價,叫做「道不拾遺」,意為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的「 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諸葛亮自加入劉備集團以來,經過數年磨礪,在劉備病逝後全面執掌蜀漢朝政。

對於他的事跡,後人較為熟悉的是他北伐。

由於數年北伐的勞而無功,故此有不少人認為諸葛亮此舉是勞民傷財,但事跡情況卻並非如此。

諸葛亮北伐,不但是「隆中對」的延續,也是諸葛亮審時度勢而做出的一個深謀遠慮的決定。

曹魏人口眾多,疆域遼闊。

如果單純進行消極防禦,無疑是等死。

故此,諸葛亮聯合東吳,從西北、東南這兩個方向對曹魏施加軍事壓力,其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奪取曹魏地盤,二是引發曹魏的內部混亂,打亂其發展節奏。

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蜀漢帝國的穩定。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諸葛亮首先就要對蜀漢的內政進行有效治理。

而從諸葛亮治蜀的效果來看,也的確達到了這一目的,陳壽所說的「道不拾遺」便是明證。

至於諸葛亮的北伐為何勞而無功,除了國力因素之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書籍:《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為諸葛亮析疑辯誣

〔摘要〕本文針對近年來批評和責難諸葛亮的三個問題,予以辨析:(1)「三顧茅廬」事實確鑿,本無可疑。(2)「借刀殺關羽」毫無根據,完全站不住腳。(3)綜觀戰略戰術、統率能力、改革創新、軍事實績,諸...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到底強不強?

關於丞相的軍事能力,一直存在著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是「天下奇才」,一部分認為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當然還有一部分認為丞相就是個渣渣,郭祭酒甚至是曹爽大將軍都能秒殺。為了避免演義給丞相帶來的神化...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歷史名相之諸葛亮

現如今信息發達,各種達人充斥網絡。圍繞歷史名人的討論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本人才疏,淺析一下名相諸葛亮以饗讀者,不周之處還望賜教。先來一首杜甫詩《蜀相》以頌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黑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諸葛亮早年在南陽隱居。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