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讀王明陽心學誕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

七年後,王陽明被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時,他的忠實門徒已達千人。

在他1529年離開人間時,他的門徒已以萬計。

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當作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

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學帶回日本,300多年後,日本人在王陽明心學影響下發動了舉世皆驚的「明治維新」,搖身一變而成為世界強國。

所有的一切都無可置疑地表明,心學是一門能讓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的神奇學說。

不過在1508年它來到人間時,恐怕只有王陽明一人認為它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和很多偉大思想的誕生一樣,表面上看,心學誕生在電光石火間。

1508年一個春天的夜晚,王陽明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

他的兩個僕從被驚醒時,他已開始自言自語:「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

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

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

心以外沒有『物』。

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

『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知孝;見兄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

在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勝私復理,到心的『良知』沒有障礙,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

『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想到這裡,王陽明感覺到胸中爽快異常,向著靜寂的夜空一聲長嘯。

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多年以後,當心學璀璨奪目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王陽明為什麼突然「頓悟」出了心學,而不是別的什麼「學」?如果以「既成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必然使人發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