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這位古代的「佛系」青年與當代「佛系」青年的區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佛系」刷爆了各大媒體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就連最權威的《人民日報》也刊文談「佛系」:不必太當真,也不能不當真。

其實,「佛系」青年不只是現在有,在我們國家的古代就有,其中最有名的「佛系」青年,當屬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

最有名的當屬「結婚當日不見新郎」的故事。

十七歲的時候,王陽明「被結婚」啦!而婚禮當天,在新娘的翹首企盼中,新郎卻遲遲未到。

王陽明他爹氣的七竅生煙,但也得找呀,抓緊時間安排家人到處尋找,那時候又沒有手機,通訊只能靠「喊」,也沒有其他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這樣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觀里找到了「新郎官」,大家是又氣又激動,可是這位「新郎官」卻是異常平靜,問:「找我幹啥?」原來這位「新郎官」結婚那天出來閒逛,看見一個道觀,便進去和道士聊天,越聊越起勁,就開始學道士打坐,這一打就是一天。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覺得他是個怪人。

其實,按照現在的詞語來講,他就是當時人們說的——「佛系」青年。

就這樣一個「佛系」青年,在結婚後,迷戀上了朱子格物之學,經過「亭前格物」的失敗,繼而又徘徊流連於佛老之間,出入佛寺、道觀,並築室陽明洞,行神仙導引之術,終因不得道而作罷。

那麼,這樣一個「佛系」青年在「悟道」後如何來看待「佛道」呢?「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先生就經常講學,其中一個學生蕭惠也是位「佛系」青年,在一次交談中,先生則提醒他:「我小時候也篤信佛、道學問,自以為頗有見地,認為儒家不值得學習,然後在貴州龍場待了三年,體悟到聖人的學問如此簡易廣大,才嘆息悔恨,浪費了三十年的時間和精力。

大概來說,這兩家的學問在精妙之處與聖人的學問相差不多。

你如今所學的不過是兩家的糟粕,卻還自信歡喜到如此程度,真像是貓頭鷹捉住一隻腐爛的老鼠。

別說,在王陽明的時代「佛系」青年還真不少,他的學生薛侃也是,有次溝通時王老師給學生說:「佛家執著於無善無惡,一切人事都不管不顧,拋棄一切外在的人倫關係,只是要成就自己的一己私心而已。

而聖人所說的無善無惡,只是讓人不刻意去為善為惡,並不是完全沒有好惡之心,要是這樣,就成了沒有知覺的人了。

所謂不刻意,只是說好惡都依循天理,不夾雜一點私意。

不能捨棄本心去追逐外物,不能只是妄想不通過積累便獲得成就,當沒有一絲一毫私意,憤怒、怨恨、喜歡、快樂等感情便不會左右自己,看待事物就能保持中正,心胸便會廣闊公正,這才是心的本體。

不知道這位曾經的「佛系」青年語重心長的話,對於我們今天的「佛系」青年有何啟示呢?大家可以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通過總結髮現,在王陽明的時代,不光有「佛系」青年,還有「佛系」中年。

而王陽明可不是那種光說不練型的,他不光「悟道」,還「知行合一」。

有一天,他來到一所寺廟中,見到了一位禪師。

這位禪師長期參佛,修行高深,便有了這段最著名的對話。

王陽明「有家嗎」

禪 師「有。

王陽明「家中尚有何人」

禪 師「母親尚在。

王陽明「你想她嗎」

禪 師「怎能不想啊」

王陽明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第二天禪師還俗。

不知道各位看了這個「佛系」中年的故事有何感想呢?

王陽明先生真是「得理不饒人」,他在給自己學生的信上是又說:

「那些頑固不化、孤守虛靜的佛家、道家之徒,正是因為不能在事物上體察心中的天理,進而實現心中的良知,反而拋棄倫常,將寂滅虛無當作常態,因此無法齊家、治國、平天下,誰說聖人窮理盡性的學問會有這樣的弊病呢?」

回頭來看,我們今天的「佛系」青年與王陽明這樣的「佛系」青年最大的區別在那裡呢?

今天的「佛系」青年奉行的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而王陽明這個「佛系」青年奉行的是「讀書學聖賢」,「學聖賢」、「做聖人」是王陽明先生一生的志向和追求。

正是這個志向,就在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在身處這樣一個荒蠻之地,生存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頓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為「龍場悟道」,繼而有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命題,而且文治武功,成就斐然。

在事功方面,為官數載,平定江西匪患、寧王之亂、思天盜賊;思想方面,集心學之大成,開創姚江學派,教書育人,門生滿天下。

就是這樣一位曾經的「佛系」青年,通過不斷的探索、求證,繼而成為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試問今天的「佛系」青年,你呢?

最後,將王陽明先生的兩段話贈送給我們今天的「佛系」青年,「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期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湧現出更多「知行合一」的青年才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到了什麼(02)

古往今來,儒釋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龍場悟道這一點睛之筆,構築了陽明哲學的四塊基石:1. 無善無噁心之體: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發現吾心即天理。「佛氏所...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

知行合一:讀王明陽心學誕生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七年後,王陽明被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時,他的忠實門徒已達千人。在他1529年離開人間時,他的門徒已以萬計。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

從"格竹"到龍場悟道——王陽明的成聖之路

作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陳海威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紹興府餘姚人(今屬寧波餘姚),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