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引言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
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
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兵,兵敗全是因為其性格。
實則不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並非擅自發兵,戰爭準備也非常充足,最後失敗也不是因為其驕傲。
關羽所謂的驕傲表現恰恰能證明他勇而有義,剛而不矜。
1關羽坐鎮荊州
1.1關羽其人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來改字雲長,河東郡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
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赤壁之戰後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被魏吳雙方南北夾擊,腹背受敵,兵敗身亡。
同時期的程昱、郭嘉皆稱關羽為「萬人之敵」,周瑜稱關羽為「熊虎之將」,呂蒙評價關羽「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明代張輔評論「張飛關羽,皆人傑也」,當代的黃茂才老先生更是評價關羽「氣蓋世,勇而強」。
關羽是《三國志》里一顆耀眼的明星,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關羽威風顯赫,神勇難當,與張飛並稱「萬人敵」,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是劉備極其倚重的心腹愛將。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這是《三國志》全書中唯一的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的戰例。
關羽能征善戰,自追隨劉備以來,破黃巾、保徐州、討袁術、敗劉岱王忠,掩護在當陽大敗的劉備軍的主要成員,重築江陵城,率水軍配合周瑜在赤壁大敗曹操,關羽參加的大小戰役數不勝數,為蜀漢集團立下赫赫戰功。
最精彩的是在襄樊戰場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就連惜墨如金的陳壽都用了「威震華夏」來形容,嚇得曹操都想要遷都以避其鋒。
關羽堅韌不拔,刮骨療毒令世人汗顏。
最難能可貴的是關羽義薄雲天,雖然曹操對其格外賞識,但關羽還是為劉備盡忠職守,直至最後兵敗戰死,其拳拳忠義之心直到現在仍倍受世人推崇。
劉備後來進攻益州,老根據地荊州不能轉手讓給孫權和曹操,需要得力幹將來鎮守,而關羽雄才大略、忠義無雙,是劉備集團副其實的武將第一人,更是鎮守荊州的不二人選。
從此,關羽獨領大軍,在荊州鎮守八年余,直至襄樊戰場兵敗身亡。
1.2荊州戰略意義
從軍事角度來看,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年,地位尤為重要,荊州關乎著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的生存發展。
荊州往北是曹操統治區域的核心——許昌,此為進入中原的咽喉地帶。
曹操進攻柳城之時,劉備就曾經勸說劉表襲取許都,劉表沒有聽取,等曹操凱旋,劉表又深表後悔。
《漢晉春秋》有記載:太祖之始征柳城,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
及太祖還,謂備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
」荊州扼守漢江和峽口,地處孫權勢力的上游,如同利劍懸在上面,嚴重威脅東吳的安全,孫氏三代都把荊州視為爭霸的根本,甚至孫堅在與劉表的交戰中死在了荊州戰場。
「夫荊楚與國臨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同時,荊州是劉備集團北伐的基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兩路北伐的設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出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因此,荊州的戰略意義對曹操、孫權、劉備三方都非常重要,是爭奪的焦點。
襄樊戰爭發生以前,荊州七郡被三家瓜分,北面的南陽受曹操控制,湘江西面的南郡、零陵、武陵三地受劉備管轄,而東面的長沙、貴陽、江夏則是孫權的勢力範圍。
孫權名義上是盟友,但是也對荊州地區圖謀許久,是潛伏在暗地裡的敵人。
關羽坐鎮荊州,實際上面臨的是南北兩面作戰。
2關羽與襄樊之戰
2.1襄樊之戰發起原因
不少學者說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擅自出兵,其實並不是。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
七月曹軍占據南鄭,張魯退到巴中。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記載黃權向劉備進言說明漢中的重要性:「(蜀)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
,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漢中北依秦嶺,南接巴山,是益州北方的門戶和屏障。
曹操占據漢中,可以避開大巴山的險阻,深入蜀中。
劉備重視起來,想迎接張魯的時候,張魯早已降了曹操,益州要地直接受到了威脅。
劉備只得率法正、黃忠等人與曹魏展開漢中爭奪戰。
前期劉備連連失利,後來諸葛亮率軍增援。
公元219年正月,定軍山之戰,曹魏名將夏侯淵戰死,同年5月,曹操勢力撤出漢中。
劉備進位漢中王。
據《三國志·蜀書·費詩傳》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劉備進位漢中王,封前後左右四大將軍,四人中唯獨關羽假節鉞。
假節鉞者擁有生殺大權,這代表著關羽代行劉備旨意,擁有特權。
劉備放權,關羽這才出兵。
試想一下,關羽戎馬一生,跟劉備關係再好,也是上下級君臣關係,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
而且,蜀魏對峙,事關軍國大事,沒有得到最高指令,關羽怎敢擅自用兵?如果不是劉備的授意,那特使費詩為何不阻止?如果特使阻止不了那也會上書劉備。
費詩既沒有阻止,也沒有給劉備上書,還不能證明出兵襄樊是劉備的意思麼?關鍵時刻,劉備對關羽放權,授假節鉞,就是讓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來吸引曹操軍力,減輕蜀軍在漢中的壓力。
襄樊地區地處漢江中下游,隔著漢江兩岸是襄陽、樊城兩個軍事重鎮,襄樊地區地理條件優越,水陸交通便利,經濟文化相當繁榮,吸引了大批北方人士來此安居,諸葛亮當初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如果關羽占領襄樊,不僅擴大了活動範圍,還能獲得充足的物資供應和兵源,既能鞏固荊州根據地,還能與益州根據地遙相呼應,漢中與襄樊連成一線,戰線將整體拉向北方,興復漢室、成就霸業將指日可待。
2.2關羽出兵時機與可行性
從公元211年劉備受劉璋之邀入益州到219年出兵襄樊,關羽鎮守荊州八年余,勢力強盛,「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
劉備新得漢中,進位稱王,士氣大增。
再看曹操方面,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二十三年春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
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
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
農民暴動、官員造反時時發生,漢中戰場又失利,再加上「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三國志·魏書·溫恢傳》),曹軍兵力分散,鎮守襄樊的軍士較少,軍心渙散。
天時地利盡在關羽之手,關羽此時出兵,時機甚佳。
如果襄樊失利,關羽也能靠水軍掩護退回江陵,唯一的隱患就是圖謀荊州許久的孫權。
為了南拒孫權,關羽是又築有烽火台,又「留兵將備公安、南郡」,即使呂蒙詐病離職之後,關羽也僅僅是「稍撤兵以赴樊」(《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仍然留有大部分守兵。
可以看出,關羽的備戰相當充分,出兵可行性非常高。
2.3戰爭始末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七月,關羽率荊州軍團三萬餘人(包括水軍一萬餘,步騎兩萬餘),水陸並進,直取樊城。
關羽留下潘濬管理荊州事宜,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沿江設置屯侯,以監視孫權動向,荊州也是多留備兵。
而曹軍方面,主將曹仁在樊城,三面環水,據險而守,將軍呂常守襄陽,襄樊二城相依為援。
曹操從漢中戰場撤回于禁、龐德,使其率三萬餘人馳援襄樊。
後又派徐晃率新軍繼續馳援。
隨著襄樊之戰的展開,曹操勢力撤出漢中,漢中的威脅基本解除。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梁、郊、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 為之支黨,
羽威震華夏。
關羽藉助大雨,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聲勢大振,襄樊地區的山賊都被關羽策動,關羽趁勢緊攻樊城,派別將攻打襄陽,又派去一支小分隊去阻截徐晃援軍,想在徐晃到來之前拿下襄樊。
據《三國志·魏書·曹仁傳》記載: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
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
曹仁軍數千人被圍,困獸猶鬥,在滿寵的勸說下,拚死防守,襄樊之戰進入相持階段。
曹操深感威脅,幾次都想遷都鄴城以避關羽鋒芒。
後決定與孫權結盟,南北夾擊,關羽此時身處險境。
東吳方面,呂蒙詐病,接任的陸遜給關羽傳書,極儘自謙和誇耀關羽,以麻痹關羽。
關羽深以為然,「稍撤兵以赴樊」(《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曹操把與孫權結盟的消息透露給關羽,「羽猶豫不能去」(《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而此時的曹操又調來兗州、豫州、合肥的夏侯惇、張遼等二十六軍集結於摩陂,準備與徐晃匯合。
留守在荊州的糜芳、傅士仁不僅不給關羽提供補給,反而在關鍵時刻投降了東吳。
呂蒙趁關羽後方空虛,悄悄出兵,輕鬆奪取荊州。
關羽轉眼由形勢大好轉為南北皆敵,襄樊兩地久攻不下,只得與趕來的徐晃部展開決戰。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記載: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關羽既丟荊州,又逢大敗,敗退麥城,遲遲沒有援軍,最終在臨沮被東吳軍隊斬殺。
這一過程史稱「襄樊之戰」。
3「剛而不矜」:關羽形象之我觀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對關羽的評價是「剛而自矜」
,「剛」即耿直、堅強;「自矜」即驕傲自大。
於是,後世論者便抓住這個詞進行發揮,幾乎眾口一詞。
關羽成了高傲自大的代名詞。
但仔細研究一下《三國志》,想想當時的背景,聯繫關羽的處境就會發現關羽是「剛而不矜」,即耿直剛烈而不高傲自大。
千餘年來,後人對關羽毀譽交加,認為關羽高傲狂妄的文章數不勝數。
但其例證不出以下五條:一是不願與黃忠同列;二是看不起馬超;三是粗暴拒絕孫權婚使;四是輕糜芳、傅士仁,導致自己「無家可歸」;五是輕視陸遜而遭敗。
如果結合當時的大環境,這五條事例並不能證明關羽「剛而自矜」,反而恰恰說明關羽是「剛而不矜」。
3.1關於不願與黃忠同列
關羽不曾輕視黃忠。
據《三國志·蜀書·費詩傳》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詩謂羽曰:「……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寵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羽大感悟,遂即受拜。
關羽「終不與老兵同列」顯然另有所指,後世卻引做關羽高傲自大的證據。
此時的關羽儼然已59歲,自己也屬於老兵行伍。
關羽之所以嫌黃忠老,明擺著是替別人鳴不平,而「老」只是發牢騷的一種說辭。
《三國志》中記載,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拜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四人為前、左、右、後四大將軍。
定軍山之戰,黃忠勇武過人,陣前斬殺曹魏名將夏侯淵,功勞確實不小,但比起渾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呢?趙雲追隨劉備出生入死多年,血戰長坂坡、截江救阿斗、偃旗息鼓退曹軍,多有奇功卻屢遭排擠,竟被排在四大將軍之外。
馬超和黃忠畢竟是新加入的力量,功勞資歷都及不上趙雲,都能列入四大將軍。
關羽性情耿直、勇而有義,他待張飛、趙雲如同親兄弟,看到趙雲飽受排擠,自是憤慨難當,但他如何才能表達出四大將軍人選不合適呢?他選擇在年齡上故做文章,故意嫌黃忠年老,言外之意,應該找個年輕點的人做後將軍,這個年輕點的人選是誰呢?自然就是趙雲了。
關羽緊緊抓住誰都會經歷的「老」,他強調的不是黃忠能力不濟,而是年齡有點大了,如此說已經夠委婉了。
趙雲深明大義、不爭名利,是顧全大局之人,作為知己,關羽出頭給他鳴不平。
費詩同樣說明了這一點,他回答說,關羽分劉備手情同手足,如一個人一般,非黃忠所能比,沒必要計較官職的大小。
當時關羽是武將之首,官拜前將軍,假節鉞,自己的官號沒什麼好計較的,顯然他是計較別人的官職。
費詩的解釋明面是勸說關羽,其實是安撫趙雲,即便官位不及別人,但趙雲與劉備的情分卻是馬超黃忠等人不能比的。
關羽這才「大感悟,遂即受拜」[1]。
關羽能為朋友所受的委屈而怒,足以見其性格之「剛」,但是關羽從來沒有說過一句黃忠無能、黃忠不行之類的藐視黃忠的言辭,如何來的「自矜」之說?
3.2關於看不起馬超
關羽寫信問諸葛亮,馬超的才能可以跟誰相比,諸葛亮說馬超可以跟張飛相提並論但還是比不上關羽,關羽看到回信很高興,並將諸葛亮的回信給賓客觀看。
史書確有記載,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乍一看,關羽的做法的確很是驕傲,但事實絕非如此。
關羽寫信給諸葛亮自有內情,孔明的回信也另有內涵,關羽將回信「示賓客」更是別有用意。
眾所周知,關羽自追隨劉備開始便隨其南征北戰,關羽的赫赫戰功如恆河沙數,其拳拳忠心更是天地可鑑。
毫無疑問,關羽一直是,也理應是劉備帳下的武將之首。
但是劉備入主益州之後,馬超不僅身負「背父叛君」、「強而無義」[1]的惡名,而且還身無寸功,竟然坐上了武將頭把交椅。
公元214年,「先主遣人迎超……以超為平西將軍」(《三國志·蜀書·馬超傳》)而關羽此時的官職僅是「蕩寇將軍」,位居馬超之下。
面對這種不合乎常理的人事變動,誰不吃驚?遠鎮荊州的關羽帳下的舊部賓客更是惶恐不安,滿腹狐疑,以為是劉備看重益州而輕視荊州,愛新人輕舊部。
時值亂世,如果當主子的都遭到了排擠,關羽府內的這些賓客又能有什麼前途?可想而知,關羽面臨的是非常嚴重的軍心離散的危機,寫信詢問諸葛亮只是為了穩定軍心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如果關羽果真計較跟馬超的官職,不可能因為諸葛亮的一句美言就平息了怨氣。
果真是驕傲的瞧不起馬超的話,以關羽剛烈的性格,乾脆寫信力爭,又或者直接拒絕「蕩寇將軍」的官職,沒必要發牢騷似的多次一問。
諸葛亮的回信也並不是有些人所說的拍馬奉承,他是暗示關羽及鎮守荊州的將士州將士:馬超雖「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但他是黥、彭之徒,才能出眾卻是出爾反爾之輩(《史記》記載黥布原屬項羽,後投劉邦,因起兵造反被殺;彭越原屬劉邦,後「懷畔逆之意……中材已上且羞其行」)授予他較高職位只是為了安撫其心,不可能委以重任。
再說,馬超能耐可比張飛,並比不上關羽,更不可能排擠到關羽,沒必要把職位放心上。
事實確實如此,荊州要地始終是由關羽獨自鎮守,而馬超則因為身負惡名,空任高職,卻不得重用。
自從馬超加入劉備集團就再無獨自出征的記錄。
後來劉備進位漢中王,新得的漢中地區人心已定,兩人的官職又被換了過來,「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拜超為左將軍,假節」(《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這已是後話,不再闡述。
在214年馬超高封的背景下,關羽如何才能平復不安的人心呢?只能在回信上做文章,「以示賓客」。
以當時關羽的資歷和能耐,能屈居於馬超之下,完全能說明關羽有容人之量。
他不會因為比自己小二十餘歲的諸葛亮的一句誇獎而引以為傲,甚至於拿信炫耀,更沒有像《三國演義》中寫到的那樣要提刀跟馬超比武。
3.3關於粗暴拒絕孫權婚使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於是,很多人認為關羽太過狂妄,認為孫權乃是一方諸侯,坐擁江東多年,身份地位與劉備相當,孫權都想跟關羽聯姻,可見關羽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可比宗親,就好比曹操陣營的諸夏侯曹!孫權索婚不會辱沒關羽的女兒,但關羽卻如此粗暴地拒絕。
不僅致使孫權惱怒,還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
赤壁大戰之後,孫權對於劉備,選擇的是拉攏政策,《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的是「(孫權)進妹固好」。
可是在劉備奪取益州之時,孫權卻「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劉備在西川用兵,江東的孫權不但偷著將妹妹接了回去,還想順帶把後主劉禪給劫持到東吳。
虧得趙雲、張飛來得及時,截江救回阿斗。
劉備稍一不在,孫權就想劫持劉禪,為了爭奪人質,雙方更是兵戈相向,氣氛緊張異常。
關羽不可能輕易將女兒送往東吳當人質。
再者說,孫權圖謀荊州已久,出兵是遲早的事,聯姻只不過是孫權在政治上的障眼法,用這種方式讓關羽放鬆警惕。
關羽為人正直、義薄雲天,若有親戚關係,他日孫權兵刀相向,關羽更難對其下狠手。
在孫權妹子已被接走,孫劉關係日趨緊張,如此情境,關羽若是答應了孫權,劉備作何感想?能不對關羽起疑心?這分明也是因為「權內憚羽」(《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而實施的離間計。
所以,關羽必須斷然拒絕,不能猶豫。
誠然,看不上孫權也罷,不答應婚事也罷,拒絕婚姻的方式也有好多種,婉言謝絕多好,為什麼偏要這麼極端的辱罵孫權呢?如此一罵,孫劉兩家關係豈不是更僵?這就說明關羽對劉備的絕對忠誠以及政治外交手段的高明。
如果客氣地回絕,劉備方面肯定不會對關羽徹底放心。
再者說,孫權要是再次索婚,必然會讓劉備產生誤解,誤認為關羽之前並沒有拒婚或拒婚不夠徹底,若要認為關羽兩面討好給自己留後路,那關羽真就沒法辯解了。
如此一罵,最直接的破壞了孫權的離間之計,從長遠看,也杜絕了劉備猜忌、懷疑關羽的可能。
關羽獨鎮荊州,位高權重,北拒曹操,南面也要防著披著羊皮的表面盟友孫權,還不能讓遠在蜀地的君主猜忌,如此處境施以如此外交手段,就算稱不上高明,也沒有萬全之策啊。
這怎麼能跟高傲扯上關係呢?孫權後來與曹操結盟發兵荊州,也是利益使然,縱使關羽嫁女,孫權最後也會染指荊州。
關羽臨沮被殺,更能說明其高義,完全可以退入益州,卻偏要與強敵決戰。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關公高義,寧死不屈,其身雖死,其名垂於竹帛。
如此氣節,卻被人說是驕傲致死,何其冤枉!
3.4關於輕視糜芳、傅士仁
要說關羽看不起糜芳、傅士仁,這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而且把這歸結為糜、傅二人叛主投孫的主要原因。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
自羽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
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
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所以,好多人都認為就是關羽的「驕於士大夫」,看不起糜芳、傅士仁,並且揚言聲稱:「還當治之」,導致了二人的背叛,進而致使關羽慘敗後無家可歸,最終遭擒被殺。
陳壽也認為關羽「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三國志》卷36《關張馬黃趙傳》陳壽評曰)表面上看,由於關羽的狂妄自大、瞧不起人,不僅丟掉了荊州還斷送了身家性命。
但是反過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糜芳、傅士仁,看看此二人的為人與事跡,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關羽會看不起他們。
糜芳、傅士仁除了「供給軍資,不悉相救」之外,糜芳還在駐守南郡之時,「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三國志注·吳書九》)。
說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點都不為過。
傅士仁是劉備的同鄉,糜芳是劉備的妻弟,兩人本就沒什麼才能,就仗著跟劉備的關係特殊,覺得犯點錯誤無所謂。
這兩人作威作福,甚至投奔東吳之後,江東的文臣武將也瞧不上他倆。
沙場未曾建功立業,壞事倒是一籮筐,竟然還身居要職,理所應當受到關羽和諸位將士的鄙視。
再者說,關羽北征曹仁,糜、傅二人本來負責供給軍資,竟敢「不悉相救」,如此膽大妄為、目無法紀,依軍法已不能輕饒。
關羽陣前對敵,後方沒有糧草供給,要「還當治之」並沒有錯誤之處,更不能成為糜芳、傅士仁的背主投敵的理由,不及時供給是怠慢瀆職之罪,輕易投敵則是人品有問題,如此沒有原則、賣主求榮之輩,不僅是關羽,也不僅是江東眾將士,就是後世人看來,也不會看得起糜芳和傅士仁。
3.5關於輕視陸遜而遭敗
據《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記載,關羽鎮守荊州時,呂蒙向孫權建議「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
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日僵仆,欲復陳力,
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
關羽不曾小看呂蒙,「羽討樊而多留備兵」。
呂蒙接替魯肅之後就一直謀劃著奪取荊州,後來甚至裝病來蒙蔽關羽,讓士族出身的年輕書生陸遜接替自己來領兵。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延慕光塵,思廩良規。
」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
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
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
雖雲師老,猶有驍悍。
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
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
喜鄰威德,樂自傾盡。
雖未合策,猶可懷也。
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陸遜信中全是自謙和奉承關羽之辭。
關羽很是受用,被呂蒙輕易襲取了荊州。
後來關羽敗走麥城,跟兒子關平一起在臨沮被擊殺。
關羽落得如此下場與輕視陸遜有著莫大的關聯,但是卻不能跟「驕傲」這個詞畫上等號。
陸遜信中所言,雖多奉承,但是對襄樊之戰北方戰場分析並不是沒有道理,關羽確實也該著手應對曹操接下來的瘋狂報復。
而且,陸遜雖士族出身,卻初出茅廬,「未有遠名」。
如果沒有後來的夷陵之戰,陸遜計破劉備大軍,誰會知道陸遜會是如此青年俊彥。
從未聽說江東哪位將領驕傲,但在陸遜接掌軍權,統兵迎戰劉備之時,眾將都以陸遜籍籍無名而「各自矜恃,不相聽從」;也不曾聽說劉備驕傲,但就在夷陵大敗,狼狽逃進白帝城後,仍然視敗給陸遜為恥辱,把戰敗之由歸結為天意。
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試想一下,在陸遜強攻江陵立下大功後,江東眾將領是如何表現,夷陵之戰火燒連營完敗蜀漢之後,劉備如何表現,他們他們尚且輕視陸遜。
為何獨獨關羽輕視陸遜的時候要給他扣上「驕傲」的帽子呢?從政治戰略眼光和生平戰績來看,陸遜之才要強於呂蒙,呂蒙不曾被關羽輕視,說明關羽並非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關羽丟掉荊州,是輕信了陸遜的麻痹之語,上了呂蒙的當,中計和性格驕傲是一回事嗎?曹操曾兵敗赤壁,孫權更甚,十萬大軍敗於張遼八百人手裡,能說曹操、孫權是性格驕傲嗎?
在當時的政治大環境下,蜀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遠不及曹魏,在劉備、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指導下,關羽北伐襄樊雖有所成就,但不可能成功,就算劉備最後發兵支援關羽,面對魏軍強大的後援團隊,蜀漢也必然失敗,更何況關羽面臨的魏吳聯盟。
曹操方面投入了多少精力呢?曹仁、于禁、龐德、徐晃、滿寵、李通,還有夏侯惇、張遼在路上,張郃在陳倉;東吳方面,有呂蒙、陸遜、朱然、蔣欽、潘璋、韓當、周泰等人;而關羽這邊又有糜芳、傅士仁的窩裡反,關羽縱然文韜武略,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左右戰局。
魏吳「全明星」陣容下,關羽死得其所!走投無路,兵敗身亡,不損軍人氣節!
4結語
關羽作為一方統帥,發動襄樊之戰並不是擅自出兵,而是奉了劉備的軍令,關羽出兵的時機非常好,戰前準備也十分充足,戰爭的失敗不能歸結到關羽所謂的「驕傲」。
關羽能征慣戰、神勇無雙、義薄雲天、體恤士卒、剛而不矜,最終馬革裹屍也是作為一名將領的最好歸宿。
《三國志》中充斥的關羽「剛而自矜」、「驕於士大夫」的言論,僅僅代表陳壽的個人觀點。
而我們從大環境入手重新審視關羽的所謂驕傲、自矜的言行,就會發現這位集忠、義、勇等優秀品質於一身的漢末名將的更多可敬可愛之處。
功成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今譯】持有的東西達到了滿盈的狀態時,不如就此罷手。把東西錘鍊的很尖銳,是不能夠長久保持...
諸葛亮曾說法正能阻止劉備伐吳?其實這句話後半句才是他真實想法
看三國演義,似乎劉備帶著七十多萬人馬伐吳,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而劉備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聽趙雲和諸葛亮的勸諫,以至於被火燒連營,還搭上了老將黃忠的性命。但是翻遍史料,也沒找到諸葛亮反對劉...
為統一天下,劉備賜給關羽一樣寶貝,最後卻害死關羽
劉備到草廬三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曾經為劉備謀劃了一個奪取天下的大戰略。先是奪取荊州、益州,作為發展容身的地方,接著守住四處緊要的關口,努力發展,跟周圍的部落打好關係,與東吳孫權結成同盟。等到時...
關羽之死:他究竟中了誰的借刀殺人計?為何必死?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關羽:一身傲氣,輕易瞧不起人,卻最要面子
1、三國時最傲氣的人當數關羽。提起關羽,就想到他捋著長鬍子,眯著小眼睛,盯著人的樣子,那眼神一定是威嚴的,而且是自上而下的,等閒之輩恐怕受不了他的這一眼,得直冒冷汗才是。
關羽最後的日子裡,孫權曹操究竟密謀了什麼?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正是劉備在漢中斬殺夏侯淵、進位漢中王的時候。「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三國志-先主傳》云:「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
劉備集團:關羽算個部門經理嗎?還是CEO?
世人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偶然事情發生的背後或許都存在著必然。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關羽從江陵出兵攻 打襄、樊地區,勢如破竹,...
劉備進取漢中王,捷報頻傳失荊州
若僅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進,呂蒙裝病,陸遜扮豬吃老虎,致使關羽輕信,調後方兵奔赴襄樊與徐晃大軍對峙。呂蒙果斷背後下手,輕鬆拿下南郡等地。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而後身死。關羽確實是大意丟了荊州,...
走麥城:關羽最後的日子裡,發生了些什麼?
一、疑問 關二爺敗亡的經過在歷史上的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原本是沒什麼好寫的了,但是細細思考下,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容易被錯過的疑問,比如:劉封究竟該不該為關羽之死負責?孫權為什麼非要殺掉關羽?劉...
大意失荊州:責任關羽七成,劉備兩成,諸葛亮也要承擔一成責任
所謂的「大意失荊州」是指三國演義中關羽提兵發動襄樊之戰攻打曹仁時被孫權趁虛白衣渡江襲擊關羽鎮守的荊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導致劉備一方重要的根基之一荊州失陷。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關羽丟失荊州不是大...
驚!為國捐軀的關羽竟然是劉備借刀殺人,揭秘不為人知的內情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它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關羽向來驕橫跋扈。黃忠在定軍山一役中,刀劈曹操手下大將夏侯...
關羽兵敗樊城,不是不想回益州,而是被此人堵住了回益州的大門
在三國時期,民間有一句話叫「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這句話雖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但這幾個人之中,關羽可以說是名氣最大的,他與文聖孔子齊名,關羽也是世人公認的武聖。關羽,字雲長,早期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