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第二期:來聊一聊三國時期發生在天水的那些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水,史有「羲皇故里」、「中華之源」之稱,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三國古文化源遠流長。

三國在天水留下了太多的記憶,攀登祁山「鼓角爭鳴」猶在耳。

街亭訪古「淚斬馬謖」仍唏噓。

「浪花淘盡英雄」,古蹟猶存隴原。

讓我們去找尋遺存在甘肅境內的三國古戰場,重新回味那一段鼓角爭鳴、刀光劍影的歷史以及流傳形成的天水三國文化。

「蓋關中要害,常在秦州,爭秦州,則自隴以東皆震矣。

」因咽喉鎖鑰的戰略地位,現在的天水、隴南一帶遺存了眾多的三國古戰場遺蹟:小到箭頭、刀、矛、劍等兵器,大到古堡、關隘,都在訴說著那些「千古風流人物」……

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孫權……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相信都不會陌生,如果你是個三國迷,如果你到天水來,就應對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三國文化有所了解。

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

每一個地名都承載著一個故事,每一個地方都講述著一段歷史。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維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數家珍的故事,都發生在天水。

街亭位於天水市秦州區東北100公里處的秦安縣隴城鎮,是歷史上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將軍張郃率軍西援抗蜀,雙方爭奪的焦點即街亭。

這裡至今還有「亂骨堆」、「大營」、「常營」、「萬人墳」等戰爭遺存,並有弩機、馬刺等遺物出土。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割據稱雄,因天水戰略地位的重要,一些帝王將相,軍事首領在這裡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

天水關是三國古戰場之一,位於天水市西南45公里處。

「天水關」又名「收姜維」,描寫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重任,決心出兵伐魏,先攻取了安定、安南兩城,擒住魏國駙馬夏侯懋,又假冒夏侯之名向天水求救,另外又命趙雲乘虛攻取天水。

守將馬遵信以為真,部下姜維卻識破此計,反而打敗了趙雲。

諸葛亮愛姜維之才,探知姜事母甚孝,故意先攻薑母所居之冀城,以騙姜維救援,並暗遣魏延假扮姜維攻打天水。

馬遵中計,果然疑心姜維,等姜回兵,閉門不納。

姜維進退無路,只得歸降了諸葛亮。

「失街亭」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說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的故事。

街亭究竟在什麼地方?歷來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

經洪亮吉、范文瀾等史地學家和研究《三國演義》的專家考證,確認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縣東北部。

具體處所,如《秦安縣誌》所述,即今日之龍山——「斷山,其山當略陽之街,截然中處,不與眾山聯屬,其下為聯合川,即馬謖覆軍之處。

乾隆14年,秦安知縣蔣允嫌其名不祥,改稱龍山」。

現今龍山腳下的秦安隴城鎮即為當年的街亭。

隴城鎮位於距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一條寬約2公里、長達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開闊處。

由於鎮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龍山,山高谷深,形勢險要,又有清水河擋道,關隴往來只有通過固關峽,翻越隴板;沿馬鹿一龍山——隴城鎮一線行走,是由長安到天水唯一較坦蕩的路徑。

漢時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南大道。

歷代兵家均視為進可攻,退能守的軍事要衝,成為群雄角遂的古戰場。

今日隴城鎮,古街亭的遺蹟已難找尋,昔日當街的泉亭,泉在亭毀。

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發現的一張鑄有「蜀」字的弩機,現存甘肅省博物館內。

當年馬謖駐紮的拔地2側多米,方圓數千平方米,頂部能容萬人,形似農家麥草堆的麥積崖;仍鬱鬱蔥蔥地屹立在隴城鎮南面,成為當年戰事的見證。

此外,在天水的三國遺存還有大門道、諸葛軍壘,名將姜維墓冢等遺蹟,無一不是三國文化的昭示。

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木門道】

俗稱峽門,位於天水秦州區西南80華里牡丹木門村附近。

兩山對峙,中間有一條寬約50米長的峽谷,西漢水的支流稠泥河(古稱資水),從中穿行而過。

峽谷東側的張家坪為諸葛亮伏兵之處,西側有諸葛亮拴馬的拴馬灣。

峽谷低處有一鼓形小山石,名曰石鼓,離石鼓不遠有一小丘,形如巨鍾,故稱土鍾。

公元231年春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包圍了祁山,占領了鹵城(今天水西南鹽官鎮)。

魏主曹睿命司馬懿出師禦敵,司馬懿命張郃為先鋒總督大軍;又令郭淮守隴西諸郡,其餘眾將各分道而進。

諸葛亮先在上邽(今天水市)一帶打敗了由郭淮帶領的魏軍,東上迎頭攔住了司馬懿的主力部隊。

司馬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用計誘敵,魏軍大將見司馬懿只守不戰,譏諷說:「都督按兵不動,畏蜀如虎,難道不怕天下人恥笑嗎?」在眾將的一再要求下,司馬懿只好派兵出戰,結果被蜀軍打得一敗塗地。

正當蜀軍大敗魏軍之際,從漢中傳來後主劉禪要求諸葛亮退兵的命令(即李嚴假傳聖旨),加之糧草告罄,諸葛亮只好退軍。

蜀軍突然退去,司馬懿急派張郃帶兵追趕,張郃追進木門道,突遇諸葛亮派魏延、關興設下的埋伏,曹魏一代名將張郃死於亂箭。

如今,木門道作為三國歷史文化遺存,定格在人們的眼中,讓人們在遊歷這裡的時候,回味歷史那段風煙。

【諸葛軍壘】

相傳蜀軍行軍打仗時每人身背一個「鄉土袋」,到了異鄉,在飲食中撒入一小撮家鄉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

在諸葛大軍攻下天水城後,發現這裡的水質很好,不用鄉土袋中的泥土也沒有一個士兵不服水土的。

再者,在天水境內將是一場惡戰,鄉土袋變成累贅。

於是,士兵們在天水城東門外,解下「鄉土袋」,把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丈八高的大土墩。

諸葛亮經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揮訓練軍隊,後人取名為「諸葛軍壘」。

「諸葛軍壘」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城區城東岷山路南。

原為底大頂平的圓錐形土墩,高丈余,中間刻有五個陰刻的「漢諸葛軍壘」斗方大字,旁有一行落款為清乾隆年間字樣,其碑龕高大威嚴,樸實莊重,站於龕前令人肅然起敬。

青磚碑龕後有圓錐台面,高一丈有餘,黃土築成正圓錐形,梯形土墩一座,經千餘年日曬雨淋,風雪剝落殘跡斑駁,卻依然聳立在人們面前,為人們訴說著千餘年的歲月滄桑。

土墩四壁,夯築土層,清晰可辨,周圍有蒼松翠柏相護。

每當正午,艷陽高照,諸葛軍壘上沒有投影,當地鄉民又稱「無影墩」。

《天水縣誌》對此也有明確記載。

1989年在原地附近始有修復,壘前重新樹起張愛萍將軍所書的「諸葛軍壘」四個如椽大字。

【祁山堡和祁山武侯祠】

祁山距天水市區約60公里,東起禮縣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地扼蜀隴之咽喉、勢控攻守之要衝,是魏蜀必爭之地。

祈山堡位於禮縣縣城北23公里處,西漢水北岸的河灘畔上,是一座石基土填的孤峰,四周不粘不連,形似龜又似艦,武侯祠建於其上。

這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於世。

《三國演義》稱祁山大寨,是諸葛亮的前線指揮部所在地。

祈山堡並非祁山,而是祁山北側西漢水邊一座小丘堡。

祈山堡是依山就勢修建的城堡。

在東西長達百餘里的寬闊川壩中,一峰突起,高數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挺拔。

峰頂濃蔭之中,城堡隱約可辨。

堡下有按原貌新修的磚城門,高大堅固,入城後一徑小道蜿蜒而上,道兩旁松柏遮蔭。

峰頂平坦如坻,寬廣約2000平方米,古木森森,濃蔭蔽空,朱甍畫棟,幽靜肅穆。

登堡遠望,西漢水繞堡滾滾西去,堡北山麓諸葛大軍的九寨故壘歷歷在目,堡南有集馴戰馬的圈馬溝,有孔明試馬的上馬石,南面遙對的即是巋然屹立的大祁山,東北有當時稱鹵城的鹽官,過鹵城則是射殺張郃的木門道和天水關。

東可進取鹽官、天水關,西可攻取隴右,南可退回祁山,回軍漢中,進可攻、退可守,居民富庶、糧草充裕,孔明在此指揮三軍攻魏,其軍事大家的風範令人折服。

後人在祁山堡建武侯祠,是全國現存規模較大的9座武侯祠之一。

祈山堡武侯祠始建於南北朝,現存殿宇系清代重建,分3殿3院,房屋30餘間,為硬山頂土木結構。

正殿為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儀態端莊,神情自若,一派寧靜致遠的超然情態。

另有關羽、姜維等人塑像,歷代匾額、楹聯、碑刻。

【街亭古鎮】

街亭,又名街泉亭。

西漢時歸屬天水郡街泉縣管轄,相傳街泉縣名是由隴城的一口年代久遠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龍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減,人們又稱之為「龍泉」。

東漢時街泉縣改稱略陽縣。

據《郡國志》記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

街亭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街亭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能夠攻,退可以守。

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督先鋒眾軍,裨將軍王平為馬謖軍中先鋒(領兵1000人)固守街亭,因馬謖違亮部署,又不聽王平力諫,「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終被魏軍大將張郃所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

在隴城鎮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鐵鍋」,上鑄「漢大丞相諸葛武侯制」字樣,同時,在附近還出土了刻有「蜀」字樣的弩機、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

專家從僅有的作戰遺物考證,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馬謖、王平安營紮寨之地。

今天的隴城鎮,就是三國時期的街泉亭。

【天水關】

三面臨山的三國古戰場天水關,距天水市區不到50公里,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和隴南地區相鄰,一直是戰略要地。

此地有一個叫鐵堂峽的峽谷。

相傳諸葛亮曾在這裡計伏姜維,後來姜維為抵抗魏軍,以鐵堂峽為軍事要塞,與魏軍形成對峙局面。

史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曾被天水中郎將姜維識破計策。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城人,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堪稱當世之英傑。

諸葛亮親自提兵直抵城下,半夜又遭襲擊,諸葛亮不禁嘆道:「兵不在多,而在人調遣。

此人真將才也!」後諸葛亮用妙計收伏姜維,執姜維手道:「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

今遇伯約,吾願足矣!」隨即,天水郡、安定郡、南安郡叛魏降蜀。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秉承諸葛遺志,殫精竭慮,九伐中原,最後落得國破身亡。

在天水關的鐵堂峽內,地形曲折蜿蜒,溝壑縱橫,怪石嶙峋。

據介紹,天水關以西數十華里的川穀地帶曾是秦人的發祥地。

在殷商晚期,秦的祖先就「在西戎,保西垂」。

三國時,這裡依然聚集著羌、戎等族。

姜維也因為與少數民族的關係而在北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現在,天水關除有姜維衣冠冢外,還有姜維祖塋、姜維堡、躲箭石、插旗石等與三國有關的地名。

【鐵籠山】

鐵籠山是姜維北伐中原時,與曹魏大將徐質大戰的地方。

鐵籠山位於武山縣高樓鄉境內,這裡山勢奇險,蜿蜒起伏。

蜀漢延熙十六年秋,姜維起兵20萬,在董亭(今武山縣)與曹魏先鋒徐質相遇。

姜維曾對眾將曰:「昔日丞相在上方谷,不曾捉住司馬懿,我深為遺憾。

今天司馬昭必定被我活捉。

」很快,姜維計敗徐質,圍司馬昭於鐵籠山。

然而戰事瞬息萬變,姜維派出前來增援的羌王去竊取魏寨,被魏兵生擒後降魏,姜維兵敗撤回到漢中,《三國演義》詳細記載了姜維大戰鐵籠山的歷史故事。

鐵籠山上現有的幾處大塬,被當地人稱為「司馬井」,還有那一條長約3公里,寬約10餘米的峽谷,更顯示了這裡險峻地形地貌的獨特風采,誰人能不說這裡不是三國的古戰場呢!

【姜維墓】

天水有兩座姜維墓,其一在甘谷縣,其一在天水關。

甘谷的姜維墓人人知曉,但天水關的姜維墓卻鮮為人知。

天水關的姜維墓座落在秦城區天水鎮東北的黃家坪山頂,左面為石家峽,右面為鐵堂峽。

鐵堂峽不僅是西漢水上游的流經之地,也是由隴入川的古道和軍事要塞。

姜維墓山腳下的三角形川道里,是撫夷將軍姜敘曾經鎮守過的歷城,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祁山。

姜維古墓直徑約十米,在此遠眺,天水關盡收眼底,乃天水鎮的八景之一。

姜維死時六十二歲,據傳部下偷偷地割下姜維的頭顱,潛回天水關,埋在黃家坪山頂姜維曾經屯過兵的紮營地里。

當地人至今仍然稱這座山為「姜維墳」,地為「紮營地」。

《天水縣誌》記載:「平襄侯姜維墓在(天水)縣城南七十里天水鎮北山,大冢巍然,相傳冬不積雪。

」《直隸秦州新志》記載:「鐵堂峽(禮縣)東一百里,漢姜維故里,州志亦鐵堂莊,今兩存之。

」 劉江真在《三國戰略重地——天水》一文中如此介紹說:「天水市秦城區西南鐵堂峽有姜維祖瑩及其墓,傳為居住地。

」姜維墓後的峽谷為鐵堂峽,峽內有一鐵堂莊,有姜維的祖塋,近旁有姜維堡、躲箭石、門鈕溝等三國古戰場遺蹟。

《元一統志》中記載:「姜維鐵堂莊在天水縣(今天水鎮,唐宋時曾為縣)峽內四山環抱中,有孤冢,相傳為維之祖塋。

入峽數十步,右岩有『石門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

《甘肅通志》中曰:「鐵堂莊即杜(甫)詩《鐵堂峽》,相傳為後漢姜維故宅,四山環抱中一孤冢,傳為維祖塋。

」元朝詩人徐鑾的《鐵堂莊》詩云:「亂山深處一茅廬,原是姜公舊隱居,惟有鐵堂空峽在,六韜留與子孫無。

」天水關的姜維墓在許多志書、文章、對聯中經常被提及。

當地文人曾在天水鎮東城門書一聯曰:「鐵堂峽古有鐵堂莊,伯約生於斯地;天水關今為天水鎮,孔明在此駐軍。

」 千百年來,姜維深受天水關人民的敬仰。

正如元初史學家胡三省所言:「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

【姜維故里】

甘谷縣六峰鄉姜家莊,就是姜維故里。

姜維少年時期就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小就有大志,廣泛結交豪傑高士。

因為其父死於平羌、戎叛亂,他被朝廷賜為中郎。

歸順諸葛亮後,他忠心耿耿,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諸葛亮之後,姜維成為蜀漢中流砥柱,維繫蜀漢政權十多年。

因姜維軍功顯赫,在明代朝廷又賜以頂戴,稱作鐵頂子。

每逢過年過節,姜氏後裔推舉本族品質優良者,頂戴烏紗,帶領族 人於本村姜維祠堂,懸掛姜維畫像,舉行盛大祭典。

據傳當年姜維在劍門身死後,馬夫冒死帶著姜維的一隻馬靴,晝夜兼程,趕回冀城,向家人報信。

噩耗傳來,鄉親們哭聲震天,淚灑成河,高舉招魂燈,齊唱招魂曲,並在姜家莊南山舉行了隆重的葬靴儀式,以此作為姜維的衣冠冢,也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姜維墓,此地因此而命名為靴子坪。

靴子坪姜維衣冠冢坐南向北,背負群山,面臨渭川,渭水煙波東去,地勢開闊。

對岸朱圉群山莽莽,環拱映照。

一九八八年甘谷縣在靴子坪姜維衣冠冢舊址重修姜維陵墓,用青白大石砌墓冢。

如今已是青苔布滿,綠草茵茵。

「姜維故里」四個字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楊成武將軍題寫的。

素底紅字,以顯示姜維一生高尚廉潔,赤膽忠心。

墓高 1.2 米,象徵姜維 12 歲離家從軍,冢圍 6.2 米,表示姜維六十二歲殉國。

冢前九級台階,以示將軍九伐中原。

兩側石級夾一光滑坡面為甬道,上寫「遠志」二字,藉以頌揚姜維的遠大志向和以身殉國的英雄氣概,這裡山峰秀美,林木蔥鬱,隨著山風的吹拂,枝蔓搖曳多姿,更加激發人們思古懷人之幽情。

此外,天水三國古戰場多達幾十處,比較有名的還有龐德故里、武城山遺址、西縣空城計、門裡溝和鐵門栓,等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隨著時光的流逝,三國舊事已灰飛煙滅,但許多新「三國戰事」又拉開了帷幕。

如今的天水,以其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聞名於世,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競秀的旅遊勝地,和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吸引著國內外嚮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遊人。

與其說天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倒不如說天水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這本歷史書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古往今來,等待著我們去翻閱它,去了解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英雄沉寂街亭如初

周末午後,陽光格外燦爛,走在通往古戰場「街亭」的路上,心情格外激動,就像路邊熟透了的麥田,散發出一陣陣豐收的喜悅,熱浪滾滾!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三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當初...

探尋甘肅天水的三國枕戈鐵馬之祁山堡遺址

三國在天水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再登祁山「鼓角爭鳴」猶在耳。街亭訪古「淚斬馬謖」仍唏噓。「浪花淘盡英雄」,古蹟猶存隴原。讓我們去找尋遺存在甘肅境內的三國古戰場,重新回味那一段鼓角爭鳴、刀光劍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