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第一重鎮 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發生在天水的事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孫權……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相信都不會陌生,如果你是個三國迷,如果你到天水來,就應對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三國文化有所了解。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維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數家珍的故事,都發生在天水。

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

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諸葛軍壘

「諸葛軍壘」為秦州老八景之一,在秦州區城東岷山路南,原為底大頂平的圓錐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門,廣植蒼松翠柏,鬱鬱蔥蔥,肅穆幽雅。

每當正午,艷陽高照,諸葛軍壘上沒有投影,當地鄉民又稱"無影墩"。

《天水縣誌》對此也有明確記載。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實現光復漢室、統一全國的大業,曾統率蜀國大軍, 六出祁山,與司馬懿統率的曹魏大軍在天水展開軍事對壘,發生多次大規模的戰爭。

在天水境內,至今遺留有大量蜀魏戰爭的遺蹟,諸葛軍壘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古蹟。

相傳蜀軍行軍打仗時每人身上背著一個"鄉土袋",袋中裝著家鄉的泥土,到了異鄉飲水或吃飯時,在飲食中撒入一小撮家鄉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

在諸葛大軍攻下天水城後,發現這裡的水質很好,不用鄉土袋中的泥土也沒有一個士兵不服水土的。

再者,在天水境內將是一場惡戰,鄉土袋變成累贅。

於是,士兵們在天水城東門外,解下身上「鄉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丈八高的大土墩。

天水城東門外地勢開闊平坦,是練兵演陣的理想之地,諸葛亮正好利用了這個土墩。

他經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揮訓練軍隊,整頓軍紀,布兵點將。

後來,這裡成了人們憑弔諸葛亮的勝地,取名為"諸葛軍壘"。

後因城市建設規劃需要,現已將諸葛軍壘遷至南山下,重建了諸葛軍壘公園。

如今諸葛軍壘公園依山而築,建有武侯祠堂和諸葛亮塑像,又有亭台樓榭,供遊人小憩。

公園內樹木青郁,設計巧妙,春秋花實品種繁多,一年四季景色各異。

身臨其境,既可馳想三國金戈鐵馬的烽火景象,景仰武侯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英姿,又可領略天水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景色,為遊人提供了理想的休閒娛樂場所。

街亭古戰場

街亭是歷史上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

 現今龍山腳下的秦安隴城鎮即為當年的街亭。

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就發生在這裡。

街亭古戰場位於天水市秦州區東北100公里處的秦安縣隴城鎮一條寬約2公里、長達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開闊處。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將軍張郃率軍西援抗蜀,雙方爭奪的焦點即街亭。

這裡至今還有「亂骨堆」、「大營」、「常營」、「萬人墳」等戰爭遺存,並有弩機、馬刺等遺物出土。

「失街亭」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說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致使蜀軍主力潰敗,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敗。

那麼,街亭究竟在什麼地方?歷來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

經洪亮吉、范文瀾等史地學家和研究《三國演義》的專家考證,確認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縣東北部。

具體處所,如《秦安縣誌》所述,即今日之龍山——「斷山,其山當略陽之街,截然中處,不與眾山聯屬,其下為聯合川,即馬謖覆軍之處。

乾隆14年,秦安知縣蔣允嫌其名不祥,改稱龍山」。

今日隴城鎮,古街亭的遺蹟已難找尋,昔日當街的泉亭,泉在亭毀。

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發現的一張鑄有「蜀」字的弩機,現存甘肅省博物館內。

當年馬謖駐紮地方圓數千平方米,頂部能容萬人,形似農家麥草堆的麥積崖;仍鬱鬱蔥蔥地屹立在隴城鎮南面,成為當年戰事的見證。

木門道

(位於木門道武侯祠的諸葛亮塑像)圖片來自:隴原春秋的新浪博客

木門道(俗稱峽門),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南80華里牡丹木門村附近。

古道東西兩面雄山對峙,壁立千仞,空谷一線,狀若天然門戶。

周邊地勢險要,怪石嶙峋,至今都能讓人感受到古戰場的氣勢之所在。

東側為王家梁山和張家坪,西側為旋帽梁。

峽谷中稠泥河自北向南渙渙流入西漢水,峽谷窄處僅有一小道可通。

中間有一條寬約50米長的峽谷,大有一將當關,萬夫莫開的氣概。

圖片來自:隴原春秋的新浪博客

木門道自古是街亭、上絡(天水古稱)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

木門道峽谷東側的張家坪〔原名張郃坪〕為諸葛亮與魏將張郃作戰時的埋伏之處,峽谷西側為十悄地梁,其下有諸葛亮拴馬之處的拴馬灣。

峽谷低處有一小山石,成橢圓形,名曰石鼓。

另外離石鼓不遠處有一土堆小丘,形如巨鍾,故稱土鍾。

據《三國志•張郃傳》載:「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諡曰壯侯」。

圖片來自:隴原春秋的新浪博客

時至今日,木門峽谷中仍存有張郃坪、張郃墓。

坪下有當年蜀兵布伏的伏兵灣。

峽谷西側旋帽咀梁下有當年蜀兵屯兵拴馬的拴馬灣。

峪谷之中橫臥一塊高8米,頂平面2.7平方米的鼓形小石墩,人們稱之為石鼓,相傳是當年諸葛丞相在山頂上擂鼓指揮作戰的擂鼓台。

經千餘年風蝕雨淋,自墮谷底。

前些年木門、張郃坪等村民在平田整地中,還發掘出了三國時代的銅兵器鏃、矛、刀等。

面對這些蜀魏兩軍戰爭風雲的見證,遙想諸葛亮當年羽扇綸巾、指揮若定的情景,不能不令人神往。

近年來,村民為紀念諸葛亮這位傑出的古代政治家、軍事家,興建了武侯紀念祠,並植樹育林,新恢復了土鍾,與石鼓遙相對應,供人們憑弔緬懷,發思古之幽情。

木門道計殺張郃

公元231年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包圍了祁山,占領了鹵城(今天水西南鹽官鎮)。

魏主曹睿即命司馬懿出師禦敵,於是司馬懿命張郃為先鋒總督大軍;又令郭淮守隴西諸郡,其餘眾將各分道而進。

諸葛亮先在上邽(今天水市)一帶打敗了由郭淮帶領的魏軍後,東上迎頭攔住了司馬懿的主力部隊準備決戰。

但司馬懿深知兵法,知道蜀軍遠道而來,糧草有限,所以憑險堅守,拒不出戰。

無奈諸葛亮只好用計誘敵軍來犯,魏軍大將見司馬懿只守不戰,譏諷說:「都督按兵不動,畏蜀如虎,難道不怕天下人恥笑嗎?」在眾將的一再要求下,司馬懿只好派兵出戰,結果被蜀軍打得一敗塗地。

正當蜀軍大敗魏軍之際,從漢中傳來後主劉禪要求諸葛亮退兵的命令(即李嚴假傳聖旨),加之糧草也將用完。

諸葛亮囑咐魏延,關興帶領一萬人馬外加一千名弓箭手先到木門道設伏,一面又命圍攻祁山的王平、吳班分兵兩路徐徐入川,然後自己率領全部兵馬,堂堂皇皇地退回。

蜀軍突然退去,司馬懿還不敢相信,他派人察看時,果然發現蜀軍從木門道那邊逃了,司馬懿急派張郃帶領五千兵馬去追趕,自己帶領兩萬兵馬作後隊。

張郃一馬當先,緊追魏延與關興,和他們輪迴交戰了幾個回合,魏延假裝大敗,跑進了木門道,回頭一看張郃還在追他,便裝作很驚慌的樣子。

張郃看得真切,往後一招手魏兵跟著全進了木門道。

兩旁懸崖,樹木茂密,此時天色昏黑,張郃心慌,正想回頭撤兵,突然一陣鼓響,山上火光沖天,大石亂木滾將下來,高崖兩邊萬弩齊發,張郃身中數箭,落馬身亡。

諸葛亮本想引司馬懿入埋伏,但最後卻射殺了張郃,於是他比喻說:「此番圍獵,原本要獵一馬,結果誤中一獐。

天水關

三國古戰場天水關,距天水市區不到50公里,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和隴南地區相鄰,一直是戰略要地。

史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姜維僅是天水太守馬遵的郡將。

因馬遵懷疑姜維與蜀軍串通,姜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奔了諸葛亮。

隨即,天水郡、安定郡、南安郡叛魏降蜀。

因此,天水關成了「三國迷」津津樂道的地方。

諸葛亮去世後,繼承其衣缽的姜維九出祁山。

蜀國滅亡後,姜維雖復國不成被殺,卻也使鍾會、鄧艾二人相繼死於非命。

姜維,可謂諸葛亮事業的繼承人。

在天水關的鐵堂峽內,地形曲折蜿蜒,溝壑縱橫,怪石嶙峋。

天水關以西數十華里的川穀地帶曾是秦人的發祥地。

在殷商晚期,秦的祖先就「在西戎,保西垂」。

三國時,這裡依然聚集著羌、戎等族。

姜維也因為與少數民族的關係而在北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現在,天水關除有姜維衣冠冢外,還有姜維祖塋、姜維堡、躲箭石、插旗石等與三國有關的地名。

天水關智收姜維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割據稱雄,因天水戰略地位的重要,一些帝王將相,軍事首領在這裡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

天水關是三國古戰場之一,位於天水市西南45公里處。

「天水關」又名「收姜維」,描寫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重任,決心出兵伐魏,先攻取了安定、安南兩城,擒住魏國駙馬夏侯懋,又假冒夏侯之名向天水求救,另外又命趙雲乘虛攻取天水。

守將馬遵信以為真,部下姜維卻識破此計,反而打敗了趙雲。

諸葛亮愛姜維之才,探知姜事母甚孝,故意先攻薑母所居之冀城,以騙姜維救援,並暗遣魏延假扮姜維攻打天水。

馬遵中計,果然疑心姜維,等姜回兵,閉門不納。

姜維進退無路,只得歸降了諸葛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水之亂經過

天水之戰是中國三國時期,於228年春季在中國西北地區所爆發的戰役。蜀漢軍隊在丞相諸葛亮率領下,計劃奪取敵國曹魏的戰略城市長安。南安、天水及安定三郡為漢軍所得,惟在街亭之戰後失去。正如《三國志》中...

探尋甘肅天水的三國枕戈鐵馬之祁山堡遺址

三國在天水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再登祁山「鼓角爭鳴」猶在耳。街亭訪古「淚斬馬謖」仍唏噓。「浪花淘盡英雄」,古蹟猶存隴原。讓我們去找尋遺存在甘肅境內的三國古戰場,重新回味那一段鼓角爭鳴、刀光劍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