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1800年前的隴南居然這麼重要,看完你會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譚昌吉、觀網西北、玩美駕期自駕游、隴南之聲
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從東漢後的公元220年起到西晉公元280年滅蜀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共六十年的紛爭中,隴南既是當時的鏖兵古戰場,又是三國文化的積澱地。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新三國》中都曾提到過隴南,今天小編就和你一起來細數咱們隴南的三國元素。
↓↓↓點擊下方觀看電視劇《新三國》片段
↓↓↓點擊下方觀看《三國演義》鄧艾偷渡陰平片段
陳壽的《三國志》也好,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好,還是常璩的《華陽國志》也好,這些都是文化的力量。
一切軍事的爭逐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搖撼某個文化生態的時候,才會變得嚴重起來。
一個民族,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三國文化之隴南的深邃雋永就大概是在這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伐混戰,群雄逐鹿。
轄據豫、兗州的曹操,在官渡一戰中擊敗袁紹,盡占黃河以北之地,進而進軍巴蜀、楚。
曹操在赤壁一戰被劉、吳聯軍擊敗後,便調集兵力,全力經略隴右,虎視隴南。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統曹仁、徐晃西渡黃河,擊敗馬超、韓遂、楊秋等的隴右聯軍。
次年(212)又策動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兵圍冀城(今甘谷縣東南),鹵城(今禮縣鹽關)。
馬超被迫逃至漢中,隴右遂為曹操所據。
之後,又揮師南下,攻掠隴南。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魏武定霸,置郡十二」,陰平郡即其中之一。
漢獻帝二十年(217)三月,曹操親率大軍自陳倉出散關(今隴西寶雞市)取道武都攻漢中張魯。
武都氐人沿故道堵防。
曹操大軍被迫竄行山谷,軍至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險阻,軍人勞苦」。
四月,又擊敗氐王竇茂於河池(今隴南徽縣),略定隴南。
氐人被殺無數,有五萬餘眾被遷扶風、天水界居住。
夏侯淵在攻擊下辨(今隴南成縣)、故道時,還收掠氐人穀物十餘萬斛。
十二月,曹操返北,留夏侯淵、張屯守漢中。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劉備、諸葛亮趁曹操與孫吳交戰無力西顧之機,決定「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州」。
劉備使諸葛亮總理後方糧草的供應,率部趙雲、黃忠、魏延等出擊馬嗚閣道(今四川青川縣馬角壩)攻馬嗚閣後,進至陽平關(今陝西勉縣境內)。
次年春(218)在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擊殺夏侯淵,迫使張屯退守陽平關。
同時另派張飛、馬超率吳蘭、雷同等部攻占下辨,並留吳蘭定下辨。
曹操派曹洪馳援。
劉備令張飛赴固山,欲斷曹軍後路。
第二年(218)劉備欲取漢中。
曹洪攻擊下辨守將吳蘭,斬其將任夔。
吳蘭逃至陰平,被陰平氐人強端所斬,張飛、馬超進無所據,退至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是曹操與劉備兩大軍事集團奪陰平郡與武都郡最為激烈的一年。
據《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於「陰平郡」道:「劉先祖據漢中,爭二郡不得。
」此「二郡」即指陰平郡與武都郡。
戰爭的結果是劉備奪得了漢中地區,曹操奪得了武都郡與陰平郡。
其具體情況是,位於摩天嶺以北,屬於白水江流域的陰平道,因其與武都郡共為一體被曹操占領。
位於摩天嶺以南,屬於涪江流域的剛氐地區,因與涪縣(今四川綿陽市)等地山水相連,交通一體而被劉備據有。
這樣,原廣漢屬國(即陰平郡)轄地,就一分為二,以摩天嶺為界,北歸曹操,南隸劉備。
自此以後,魏蜀兩國為控制隴南地區,展開了長達五十餘年的激烈角逐,成為三國後期魏蜀交兵的主要戰場。
隴南另一個戰場是在蜀漢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
兒子劉禪繼任,諸葛亮輔政。
他重視經營隴南,在諸葛亮後十年的政治、軍事生涯之中,力致北伐,希冀占據隴右,進攻長安,統一全國,完成「興復漢室」大業,以謝先帝劉備。
羅貫中在其《三國演義》中繪聲繪色寫「六出祁山」,以歸總諸葛亮後半生業績。
稽此不少學者和史書記載詳略不等。
如羅衛東先生著《隴南史話》中認為諸葛亮指揮北伐活動四次。
即第一次,蜀後主建興六年(228)出征祁山,不戰而歸。
第二次,同年十一月至七年春又舉北伐出祁山,因糧草不足退兵。
退兵時命將陳式分兵掠占武都、陰平二郡,郭淮敗。
第三次北伐發生在蜀漢後主建興八年(230)七月,諸葛亮遣魏延、吳懿自河池出祁山,西入羌中。
後敗歸漢中。
第四次,諸葛亮最後一次征伐祁山一帶,是蜀漢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自漢中進發,以用「木牛流馬」運送糧草,攻占要地祁山魏軍主將曹真得知眾軍出祁山,蜀軍放棄南歸。
諸葛亮四出祁山志在得,但隴右關係重大,曹魏拚命死守,因此,蜀軍屢次進攻,雖有小勝,卻無大功。
據《禮縣誌》載:隴南禮縣城東四十華里,平川一峰崛起,這就是祁山堡。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祁山在播種之西七十里許,山上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縣誌詳考為諸葛亮出祁山只有兩次:1、蜀漢建興六年(228)春;2、蜀漢建興九年(231)。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八月司馬昭意決滅蜀,命鍾會為鎮西將軍、節度關中諸軍事,負責攻蜀軍事;鄧艾為鎮西司馬,負責扼制姜維,將其拖在沓中(今臨洮)使其不得東顧;同時諸葛緒率軍三萬,由祁山出進駐武街,絕姜維歸路,並相機占據陰平橋頭。
戰勢種種,戰場紛至於隴南。
十月中旬,鄧艾率精兵三萬餘人,沿白龍江東行陰平境,以陰平正道走荒僻小道之景谷道旁入,翻摩天嶺「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深,至為艱難,又糧運將匱,瀕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至江油,守將馬邈降」直搗成都,劉禪舉國出降,結束了三國之爭。
從此陰平古道成之為戰略要地。
歷經了數十年的戰亂的隴南百姓,終於有了一個短暫休養生息的機會。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角爭鳴。
軍事上的紛爭,戰略上的史聞。
壯烈的故事,留給人無限的遐思,古老的遺蹟,帶給你更直觀的感受。
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看看隴南境內的三國遺蹟——
陰平古城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我不得不再吟這家喻戶曉的詞句。
諸葛六出祁山都出不去,遺恨千古。
禮縣祁山堡
祁山,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無論是西漢水上游的黃土丘陵區,還是祁山堡西南呈現的高山土城,給古老的西陲祁山增添了許多神秘之感。
祁山堡地扼隴蜀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是三國時祁山古戰場的天然屏障,理所當然成為蜀漢丞相諸葛亮統率三軍六出祁山,討伐曹魏的前哨指揮部。
當年諸葛亮曾率兵到此北伐曹魏,《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六出祁山的祁山就是此地。
六次北伐,使他身心勞損,建興十二年(234年)秋季八月病逝北伐軍中於五丈原(陝西),使他聯吳抗曹、扶興漢室的事業未能實現,但實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價值。
後來祁山人民為了紀念諸葛亮,把武侯祠建在這個堡上。
一塊巨石,在西漢水的河心上,是諸葛亮的上馬石,據說現在腳印還很清晰。
觀陣堡下的三棵枝繁葉茂的古柏,傳說是諸葛亮所種,所以叫做「孔明柏」。
登上堡頂,大約3000平米的空間足可安頓人馬。
朱紅色廟門坐南朝北,氣勢宏偉,廟門的左側圍牆上是石刻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
院內有重建於明清的孔明殿、關羽殿、祈佛殿。
有400年歷史的諸葛亮貼金坐像,栩栩如生,神情若有所思,似乎還在籌謀統一中原的良策。
明清以來,到祁山武侯祠拜謁觀光者甚多,名人賢達留題的詩詞書畫墨寶亦甚多,「只今寂寞遺孤廟,帶恨河聲一水流。
」古老的遺蹟,武侯心恨誰?令人無限遐思。
陰平古棧道
這裡的山依舊是三國時期的山,那些「三國的山上」深深淺淺的孔,依舊證明「三國棧道」的存在。
早在三國時期,陰平郡就因其地貌險峻,峰巒疊嶂,壁立千仞,易守難攻,成為隴南的天然屏障,又因其直通川蜀要道,而被稱為「蜀隴之咽喉」。
當年鄧艾大將軍率軍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之際,就從陰平沿景谷道由東向南轉進,攀登山谷小道,步步鑿路,築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了700餘里無人煙的險域。
鄧艾將軍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
爾後又戰綿竹,取雒城,圍成都,蜀後主劉禪降,蜀漢亡。
一個個深深淺淺的鑿孔,仿佛是三國能工巧匠和勇士留下的點點英魂,還依依不捨的駐紮在曾經那風雲變幻、悲喜多變的古戰場之上。
那一步步冒著生命危險開鑿出來的古棧道懸空在半山間,歷史的車輪承載著歲月的戰車碾壓而過,獨留深深的震撼。
陰平吊橋
陰平古棧道小檔案
陰平古道起於陰平都,即文縣的鴣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棧道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265公里。
陰平橋位於文縣東30公里處,玉壘關就坐落在陰平橋頭,橋下是萬丈深谷,橋頭是險關要隘,因而在歷史上被稱為「隴蜀咽喉」,其險要與四川的劍門關齊名。
在陰平橋和玉壘關遺址,一座現代化的公路吊橋,讓昔日的陰平古道,變成入蜀坦途。
宕昌——鄧鄧橋
據《三國志注》載:公元263年,屯兵沓中的姜維(沓中:今岷縣、宕昌、舟曲交界處),得知老對頭鄧艾、鍾會率大軍又進攻來時,便退守劍門關,以阻魏軍入川。
但有智有謀的鄧、鍾二人吸取已往正面交鋒之教訓,由鍾會去攻劍門關牽制姜維,鄧艾與其子鄧忠率大軍取道隴西、漳岷,想從背面入川。
他們到達宕昌境內順岷江而下行至鄧橋時,但見兩山峙立,高聳入雲,中間只有一道天然石峽,滔滔岷江從峽谷底湍湍急流,濤聲如雷,大軍不能前行。
面對眼前的這座天然屏障,鄧艾父子沒有繞道而過,而是下令在此安營紮寨,讓一部分人開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經兩萬多兵士數日晝夜奮戰,修成了30多里的棧道,使大軍順利南下。
此棧道因鄧艾父子所修,便起名叫「鄧鄧橋」。
姜維點將台
三國蜀將姜維置「點將台」於將台鄉的巴山溝,距宕昌縣城20公里。
「將台」由此得名。
「點將台」位於將台鄉西北約7公里的將台村。
「點將台」殘留部分長約5米,寬約3米,黃土人工築城。
據《甘肅省志.大事記》載:「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園262年)八月,蜀漢姜維進兵魏洮陽(今臨潭縣西南)」。
以此推斷,沓中包括舟曲、迭部、宕昌三縣交界處的營盤山一帶。
民家也有姜維曾在營盤山安營紮寨,屯田養兵的傳說,營盤山與將台相距不遠,姜維在此置「點將台」是完全有可能的。
文縣——陰平古棧道遺址
陰平古棧道,是遠古時期隴蜀先民開鑿的一條溝通西北、西南的交通要道,因縱貫陰平郡全境,故稱陰平古棧道,自西北向東南綿延700餘里。
姜維城遺址
三國時,魏將鄧艾屯兵陰平,在文縣城以東約2公里白水江北岸的清水坪築城。
《水經注》:白水徑鄧至城南,即鄧艾所屯處。
蜀漢延熙12年,姜維引軍救麴城,不克而還。
魏將鄧艾留屯白水北。
姜維派遣其將廖化在白水江南岸(今文縣城關賈昌村)築城屯兵,與江北岸的鄧艾城對峙。
鄧艾城遺址
三國時,曹魏大將鄧艾屯兵陰平,在文縣城以東約2公里白水江北岸的清水坪築城,稱鄧艾城,與江南岸姜維城對峙。
郭淮城遺址
三國時(263年),魏雍州刺史郭淮遣夏侯霸等追姜維於沓中。
郭淮率魏軍撲陰平攻廖化,於陰平之東南玉壘 「陰平橋頭」之下 ,白龍江與白水江匯合之處築城成以截蜀軍後路。
1976年,碧口水電站建成後,郭淮城故址淹沒於庫區。
近年,曾有當年郭淮城兵士後裔,依據家譜記載從巴蜀來此地尋根憑弔。
禮縣——祁山武侯祠
祁山地處天水、禮縣、西和的金三角地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和由甘入川的鎖鑰之地。
位於祁山中部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前沿指揮部祁山堡,遠看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萬里平原上的一座丘陵,四周不粘不連,全國五大武侯祠之一的祁山武侯祠就建於其山頂。
六出祁山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於成都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後,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是指諸葛亮晚年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也是其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精神的象徵。
西和——長道空城計
繼蜀漢建興六年(228)正月,諸葛亮首出祁山,攻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後,七年(229)春,亮又親自統軍北伐,沿隴蜀古道進軍,如果歷史上真有過諸葛亮的《空城計》,在長道邊上就是諸葛亮上演《空城計》的空城。
所以傳說中的空城計上演的地方,就在今天西和禮縣交界處、長道邊上的新城村。
這裡是通禮縣進天水的必由之道,又是過成縣去武都下四川的要道。
西和境內現存很多有名三國古戰場遺蹟便是明證。
三國古戰場
站在堡頂四望,茫茫古戰場盡收眼底,堡東北1公里處有一小平台,為諸葛亮的點將台,東有天水關、鹵城、鹽井、木門道、九古堆(長蛇陣)和「藏兵灣」,東南有當年埋藏伏兵的「圈馬溝」。
西漢水南有觀陣堡,為諸葛亮種草觀長蛇陣之地。
縣城西南15公里處有鐵籠山,為姜維大戰司馬昭之地。
祁山堡上原有古洞,直通西漢水畔,是蜀軍汲水古道,諸葛亮巡營時也從此洞出入,西漢水河心有塊巨石,是諸葛亮的上馬石。
譚昌吉
譚昌吉,隴南文縣人,在檔案研究中曾在省地刊發過《檔案館編研的嘗試》(西北地區檔案協會刊);《檔案重塑白馬人》刊《中國檔案報》1997年及《話說陰平國》。
對隴南在此期出現的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以檔案角度研究徵集大量資料。
甘肅文化第二期:來聊一聊三國時期發生在天水的那些事
天水,史有「羲皇故里」、「中華之源」之稱,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三國古文化源遠流長。 三國在天水留下了太多的記憶,攀登祁山「鼓角爭鳴」猶在耳。街亭訪古「...
都說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輕鬆拿下武都、陰平二郡
先扯一段「沒用的」,看看武都、陰平的地緣關係,再聊三國!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也就是說,由中央管理郡,郡管理縣(縣以下還有鄉,鄉以下為里,里...
甘肅隴南武侯祠,因《三國》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
現今人說《三國》首數諸葛亮,在三國中諸葛亮是個奇人,不論他計謀還是機關製作,甚至精通風水之術,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在甘肅有一個地方就因諸葛亮而聞名,那就是岐山(古稱祁山),歷史上有「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