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樂不思蜀」的重新思考,其實劉禪是有道之君,絕非無能之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真假三國縱橫談58:對「樂不思蜀」的重新思考

我們讀歷史,應該從中發現規律,探求真理,汲取經驗,接受教訓;切不可帶著一副勢利眼光,捧紅踏黑,羨富欺貧。

「只依成敗論英雄」是一種勢利的看法;「開國之君是英雄,亡國之君是狗熊」也是一種勢利的看法。

阿斗是個亡國之君,但是,能把蜀漢亡國的責任加在阿斗的頭上麼!劉備當了兩年皇帝,就把蜀漢的家當敗掉了一半,荊州丟了,益州新附,人心不穩,形勢岌岌可危。

當時別說敗軍之將的劉備,就是諸葛亮也對蜀漢的前途信心不足:「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這一句話就充分說明了問題。

十七歲的阿斗所接的就是這個爛攤子。

蜀漢必亡,這也是大家心中有數的,「伐亦亡,不伐亦亡,與其坐而待亡,不如伐之」。

這話還說得不夠明白嗎?

諸葛亮《出師表》早就點明了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阿斗能讓蜀漢政權延續四十多年,應該算是一個奇蹟。

如果劉備不死於白帝城,繼續掌權,再鬧一回意氣,蜀漢早就亡了,豈能拖到多年。

蜀漢之亡,是大勢所趨,油干燈盡,力竭計窮,怪誰都怪不了。

有人或許會說,劉禪之所以能做四十多年皇帝,是因為諸葛亮輔佐的原因。

但別忘記了,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蜀國才最終滅亡的。

若是劉禪真是昏庸無能之輩,蜀國早就滅亡了。

按照過去寫史書的慣例,對於任何一個亡國之君,總要說他幾件錯事,才好交代。

對劉禪如是,對五代時同為蜀主的孟昶也如是,乃至於編造出趙匡胤砸毀孟昶溺器的故事來。

其實孟昶並非無道之君,他之所以投降,是順應歷史潮流,不想生靈塗炭。

他從成都前往開封之時,數萬百姓相送,一直送了了數百里才灑淚而別。

這很難想像是一個昏庸之主所受到的待遇。

而對於阿斗的錯處,人們也實在挑不出什麼來,其中最為著名的事例之一即是「寵信宦官黃皓」。

查考史實,這事肯定是有的,並沒有冤枉他。

作為皇帝,誰都會寵信宦官,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對皇帝來說,太監就像忠犬一樣,是其所依賴的對象。

寵得太不成話的是唐代與明代。

唐代的宦官居然以廢立皇帝,號稱定策國老,皇帝卻成為門生天子;明代的宦官掌握廠、衛,中央的特工系統竟歸他們指揮。

阿斗寵信黃皓,還沒有到這種出格的程度。

電視劇中的劉禪形象

當然,寵幸太監不算什麼,最不能見諒於人的是他的「樂不思蜀」一事。

據《漢晉春秋》記載,在阿斗投降來到魏國之後,有一天,司馬文王(司馬昭)約阿斗宴會,而使「淒涼故蜀伎,來舞魏宮前,」旁觀者為之傷感,「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賈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後人對此事的評價是:阿斗既無情,又無恥。

記載中接著說,阿斗回答「樂不思蜀」,郤正覺得有失體統,就悄悄地教他,以後如果司馬昭再問你,你應該流著淚說:先人墳墓皆在蜀中,無日不思。

這樣一來,司馬昭就會放你回去。

以後司馬昭再問阿斗,阿斗果真照郤正所教的話回答。

司馬昭說:這話好像是郤正教你的。

阿斗吃驚地說:正是這樣。

在座的人聽了,無不好笑。

後人對於此事的評價是:阿斗太愚蠢了,簡直是個白痴。

對於以上的評價,筆者認為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對於改朝換代,即皇帝換了一個姓,君臣人等是否都有殉國的必要。

特別是在大事已定、形勢無可挽回的情況下,是否可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從「忠君」的立場來說,是鼓勵殉國的;但從愛護老百姓的立場來說,放下武器是減少老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又有什麼不好呢?何況三國之間的戰事,本就是同一民族之間的內戰,誰當皇帝對百姓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道說做劉家的臣民就是值得自豪的,而做司馬家的臣民就是一件沮喪的事情嗎?三國時代末期,先是蜀漢對魏投降了;僅僅兩年之後,魏又向晉投降了(形式是禪讓,實質是投降);再過十餘年,東吳又對晉投降了。

三國的結局都是一樣,社會風氣已經如此,我們沒有苛責阿斗一人的必要。

電視劇中的司馬昭形象,他實在是個厲害的角色

至於「樂不思蜀」一事,絕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阿斗愚蠢。

對於司馬昭那種人,應該了解其陰險毒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

阿斗如果不是裝糊塗,故意裝痴賣傻,而是讓司馬昭了解自己思蜀的真心,那非倒霉不可。

其實,前人早就看出阿斗是在裝傻。

《三國志集解》一書引于慎行曰:「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

郤正教之,淺矣!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

」可見,阿斗比郤正聰明得多,正是面帶傻相,心中明亮。

他能騙過陰險狡詐的司馬昭,化險為夷,絕非無能之輩,我們不可小看了他。

當然,也不排除司馬昭知道劉禪在裝傻,只是不想點破而已,他知道劉禪通過此事表示自己沒有回去的想法,叫他放心。

這樣一來,他又何必再大開殺戒呢?留著來顯示自己的仁厚,豈不是很有意義嗎?

總之,阿斗雖是亡國之君,但是亡國另有重要遠因,蜀國的國祚四十多年,絕大多數是在劉禪手裡度過的,這相當不易。

如果我們忘記了劉備的闖禍,卻對阿斗求全責備,那是為尊者諱,有失公允。

前人由於滿腦子的「成王敗寇」的思想,才對劉氏父子作出了並不公允的評價。

我們是否可以根據確鑿可靠的史實來重新考慮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如果我們老是跳不出前人所劃的圈子,不敢跨越雷池一步,那豈不是太故步自封了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真實的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後主劉禪成為了一位名人,也讓他成為了眾人眼中軟弱無能的昏君。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為,劉禪不僅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同時也是在歷代亡國之君中年齡最大的,下場也沒...

關於『扶不起的阿斗』一些思考

阿斗,劉禪,蜀漢劉備的兒子,小名阿斗,也有人說是阿升,古時候升跟斗的寫法大約比較接近,所以也就成了阿斗,由於昏庸無能,後人用來形容一個人就算有貴人幫助也難以成才的庸人通常會用「扶不起的阿斗」,當...

三國疑案:劉禪當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

天大的誤會,扶不起的阿斗,劉嬋其實不昏庸

「扶不起的阿斗」是過去人們對劉禪天大的誤會。在很多人對歷史的印象中,提到劉備和甘夫人所生的兒子劉禪,我們就往往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和頗具諷刺的「樂不思蜀」,都不是什麼好的印象。其實這都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