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真得「扶不起來」嗎?一句話體現其大智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小編看了一點關於三國蜀漢後主劉禪的史料。
原來「扶不起來的阿斗」是這樣的,特在此寫出來以為阿斗正名。
-
首先我們看看其他人對劉禪的評價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不是有心諷刺了?
《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 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
關於北伐的問題上,頭腦非常清楚
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雖說他沒有實現乃父劉備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但是他做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其間,蜀漢曾一時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
百姓蒼生,仁人志士所慮也
曹魏鄧艾帶兵攻打蜀漢,到了國都成都門口,本以為有場血戰,結果劉禪直接出城投降,大臣們都認為後主懦弱。
其實我們考慮下現實情況,蜀漢偏居益州,經過數十年戰爭,民生凋敝,根本沒有和強魏對抗的資本,抵抗只會增加殺戮,陷百姓於戰火。
蜀國氣數已盡,他這麼做也是順應大勢,是蒼生之幸!
-
「此間樂,不思蜀」——韜光養晦,乃大智慧
《三國志後主傳》記載:
王(司馬昭)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
」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
」左右皆笑。
大意就是:劉禪投降後,在一次宴會中,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所以被封為「安樂公」。
不能說劉禪做得不對,要是他表現出鴻鵠之志,勢必引來殺身之禍。
郤正就跟劉禪說:「假如再問你,你就哭著說先人墳墓遠在西蜀,一直都很思念」。
司馬昭果然又問他,劉禪如實回答。
司馬昭說 :「怎麼像是郤正說的話」。
劉禪傻傻地點頭,說就是郤正教我的。
估計此時司馬昭,對於這樣一個毫無主見的「酒囊飯袋」也沒有殺心了。
「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暗之後」。
所以呢,小編認為,劉禪只能算平庸,而絕不是「扶不起來」!
歡迎關注,歡迎轉發,評論,收藏~~~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
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扶不起嗎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
劉禪真的扶不起嗎?諸葛亮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蜀後主劉禪,千百年來成為世人眼中的笑柄;以至於後來有人直接說趙雲不該拚死救這麼一個窩囊無能之君,就是救了也不該阻止劉備摔阿斗,即使阻止了,也不該阻攔吳夫人帶阿斗過江去東吳。
阿斗真的扶不起?還是諸葛亮不會扶?真心不想把劉禪扶起來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