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存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禪,劉備的兒子。

阿斗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

今天,人們便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但是,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劉禪的生平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孝懷皇帝,又稱後主。

字公嗣,小名阿斗。

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

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

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享年64歲。

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然後,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劉禪的當政情況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民百姓眼裡,劉禪是碌碌無為的庸主,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扶不起的阿斗」。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確認。

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

對於劉禪的錯,人們大致定為「寵信宦官黃皓」。

查考史實發現,這事肯定是有的,並沒有冤枉他。

但歷史上的皇帝,多多少少都會寵信宦官,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寵得太不成話的是唐代與明代,唐代的宦官居然可以廢立皇帝,號稱「定策國老」,皇帝卻成為「負心門生」;明代的宦官掌管廠、衛,掌握滿朝文武大臣的生殺大權,若僅憑崇信宦官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公道了。

公元262年,姜維見宦官黃皓肆無忌憚地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個小人,不用太在意,並命黃皓向姜維謝罪。

這也說明劉禪雖然崇信小人,但仍然很尊重姜維,對自己和他人仍有一個清晰的定位。

劉禪寵信黃皓,遠遠沒有達到唐代與明代那種出格的程度。

第二,不戰而降。

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等大舉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大軍壓境,劉禪與群臣商議如何抵禦,決定派諸葛瞻領兵迎戰,但諸葛瞻戰敗。

鄧艾兵臨成都之後,劉禪接受譙周的建議,不戰而降獻出成都。

雖然不戰投降為後人所詬病,但反觀劉禪繼位後的處境,可謂萬分艱難。

當時天下三分,魏有州13個、郡91個;吳有州5個、郡45個;蜀只有州2個、郡22個,就人力財力而言,魏約占天下的65%,吳約占25%,蜀只占10%左右。

劉禪自知「益州疲弊」,蜀漢貧弱,謹慎維持著劉備留下的這個爛攤子,愛惜民力,從不大肆折騰,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能維持41年,也可以算是一位不錯的守成之君。

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抉擇,要麼徹底滅亡,要麼苟且求活,他選擇了後一種。

但這並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而降的有很多。

劉禪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從這一角度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第三,忘恩負義。

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後語上了。

當初,趙雲從亂軍中把劉禪救了出來,後又「截江奪鬥」,但劉禪在追諡前朝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已故將軍時,偏偏忘了追諡趙雲。

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諡趙雲,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雲的待遇。

歷史上,趙雲並非像《三國演義》中寫的一樣,跟劉備情同手足,位列「五虎上將」。

劉備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而趙雲並未在其中,所以並沒有追諡趙雲。

但後來,姜維等人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後,劉禪欣然接受,於次年春天三月追諡了趙雲。

第四,沒心沒肺。

對於阿斗,最不能見諒於人的是他的「樂不思蜀」一事。

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

據《漢晉春秋》記載,在劉禪投降來到魏國之後,有一天,司馬文王(司馬昭)約劉禪赴宴,而使「淒涼故蜀伎,來舞魏宮前」,旁觀者為之傷感,「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賈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說,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後人對此事的評價是「阿斗既無情,又無恥」。

記載中接著說:劉禪回答「樂不思蜀」,郤正覺得有失體統,就悄悄地教他,以後如果司馬昭再問你,你應該流著淚說,先人墳墓皆在蜀中,無日不思。

這樣一來,司馬昭就會放你回去。

以後司馬昭再問劉禪,劉禪就照郤正所教的回答。

司馬昭說:這話好像是郤正教你的。

劉禪吃驚地說:正是這樣。

在座的人聽了,無不竊笑。

後人對於此事的評價是:劉禪太愚蠢了,簡直是個白痴。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任何一個朝代中,被俘的亡國之君都不敢說出思念故國的話語,歷史上敢說出這種話的全都被殺了。

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

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且更精彩。

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政環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縱觀歷史,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投降曹魏,稱帝41年。

其在位的時間,是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最長的一位,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數得著的。

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很難做到的。

或許有人會說,他當這麼長時間的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射君就是射援,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

諸葛亮不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

《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能與曹魏抗衡。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於是乎,「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

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

可諸葛亮仍以劉禪沒有從政閱歷、缺乏治國經驗為由,緊握大權不撒手。

比如,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

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父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但劉禪對諸葛亮的治國方略,不僅不拆台,反而默默做補台工作。

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穿著白色衣服為諸葛亮舉行三天的哀悼儀式,李邈上疏說:「呂祿、霍禹未必想要反叛國家,漢宣帝也並不想成為殺害大臣的君主。

因為大臣懼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懼大臣的功勳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間才會相互猜忌。

諸葛亮獨自一人依靠精銳的軍隊,如狼虎視物,『五種權力大的人物不應該去守衛邊疆』。

我為此常常為國家的安危感到擔憂。

如今,諸葛亮已經去世,宗族將得以保全,西部邊疆的戰事可以停止,人們也因此而慶祝。

」劉禪對此十分氣憤,將李邈關進牢獄,並誅殺。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在識人用人問題上,劉禪也顯示了他不同凡響的智慧。

如魏延、楊儀爭權,魏延上表誣奏楊儀造反。

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

畢竟陣前叛亂,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賜棺槨葬之」的。

在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時,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的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在蜀漢後期,劉禪因生活腐化,受到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多次上書勸柬,劉禪對此只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

從這個角度看,後主劉禪雖然沒有做到從諫如流,卻輕易不對大臣動刀,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這點也非常難得。

最後,用幾件事來說明,劉禪並非庸劣之輩。

公元249年春正月,魏國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

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

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

」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

」於是,劉嬋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劉禪只是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才智可見一斑。

在《三國志·蜀志》中記載著:公元236年四月,正是農田用水十分緊張的季節,劉禪離開皇宮,登上「觀坂」視察水情,並在那裡住了十天之久,才回成都。

這時,諸葛亮已經死了一年多。

現在內江水系中的江安河,古稱「阿斗河」,估計是劉禪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才留下這麼一個名稱。

從這項水利工程中,也能夠看出劉禪是關心黎民百姓的。

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廢除了丞相制度。

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

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改變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局。

有學者指出,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里,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算是英雄。

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

歷史上劉禪的所作所為,儘管稱不上是一位大有作為的明君,卻也絕不是一個低智無能的庸主。

顯然,以「扶不起的阿斗」來評價和概括劉禪一生是不適當,也不準確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之子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

劉禪未必真「阿斗」

作者:山色歸讀 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請見文尾。蜀後主劉禪,三國時蜀漢昭烈帝劉備長子,小名阿斗。他是蜀漢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歷史上以「樂不思蜀」而聞名的亡國之君。一般認為,劉備、諸葛亮辛辛苦苦建...

劉備之子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