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的蜀後主劉禪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成語說的是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

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這個被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皇帝一直是歷朝歷代史書中昏君的典型,然而劉禪是否真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如果是,他又何以安坐帝位41年之久?

蜀後主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進劉禪為皇太子。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六韜》等書,還令其學武。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十七歲的劉禪即位,大赦天下,改元建興。

《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曾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所以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對他十分敬重,視其為父,委以諸事,不加干涉。

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劉禪即使自己在心中對諸葛亮一味北伐有成見(勞民遠征,空耗國力),但還是任其所為,保持了蜀漢內部的穩定。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劉禪立即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禕主管軍事,將相權一分為二且相互牽制,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一般認為劉禪是是庸劣之主的,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其一,親信宦官而遠君子,試問歷朝歷代哪個皇帝沒有幾個親信的宦官?劉禪比之漢桓帝、漢靈帝若何?其次,不戰而降(或說應該讓城別走或固守待援)

當時的形勢迫使劉禪不得不做出選擇(姜維在劍閣抵擋鍾會無法救援),是選擇抵抗而徹底滅亡?還是選擇投降而保全性命?選擇後者當然會被後世詬病,但縱觀中國的歷史上,降國的帝王也不只他一個。

第三,沒心沒肺,樂不思蜀。

開城投降後的劉禪和朝臣們一起被俘往洛陽,司馬昭以言語試之,劉禪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嘆道:「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由此對其放心不疑。

劉禪是通過這樣的偽裝明哲保身,躲開了殺身之禍,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險地,這樣的做法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去做(噴子除外)。

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

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

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

或許有人會說,他當這麼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但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在太平時期應該是個守成之主而非昏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