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手中的鵝毛扇有什麼來頭?為何說張嶷是諸葛亮的繼承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博望燒屯,火燒赤壁,都是靠這把扇子扇風起火打敗曹軍的。
後來街亭之役失利,據說也是因為忘了帶那把羽毛扇。
《三國演義》里,特別是寫六出祁山時的諸葛亮,人們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綸巾,手搖羽扇,端坐四輪車上,飄然而出的形象。
羽扇綸巾後來成了戲曲舞台上諸葛亮特有的穿戴。
歷史上,諸葛亮指揮打仗,可能確是這樣的束裝。
裴啟《語材》曾記述這樣一件事,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水之濱對陣時,司馬懿一身戎裝,來到陣前,卻見對面的蜀軍陣,諸葛亮乘一輛沒有油漆的車,穿著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揮著三軍。
司馬懿不由地讚嘆:「真可謂名士矣。
」 不過,這在當時卻只不過是名士們的時髦打扮。
在這之前,京城洛陽的人們就這般裝束,這以後,晉人也以此顯示瀟洒風流,顧榮就曾經手搖羽扇指揮軍隊與陳敏打仗。
十六國時期的前涼軍師將軍謝艾,作戰時也曾「乘軺車,冠白韜」,氣的敵將發怒說:「謝艾年少書生,冠服如此,分明是藐視我!與諸葛亮同時的周瑜的裝束可能也是這樣,後來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里就寫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裝束,因為他不是武將,而是名士。
但是,這是到了民間,卻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
在人們看來,諸葛亮之所以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非凡超群的本領,就與他經常拿在手裡的羽毛扇有關。
於是,關於這羽扇,關於這羽扇的來歷,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神奇的傳說。
一個故事,說這羽扇是水鏡先生給的。
因為這一開始諸葛亮讀書沒能領悟出先生的真諦,先生一怒之下,燒了生平著的書,把諸葛亮趕下山,一面去讓夫人送去兩件東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
當諸葛亮在回到山上求師,遇到難題心理煩躁不安的時候,只用那羽毛扇輕輕扇兩下,頓覺黃承彥送給他的。
說是黃承彥愛養鵝,又家藏古今奇書。
黃員外把女兒許嫁給諸葛亮時,還給了他很多書作為陪嫁。
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黃承彥宰鵝設宴為他餞行,用鵝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給他,告戒說:「鵝性最機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知動靜。
你將鵝毛扇帶在身邊,便可時時提醒自己機警謹慎。
」
還有一些傳說,羽扇便成了神話中的寶物。
這又有各種說法。
一個說法,說是王母娘娘給的。
諸葛亮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玉帝要他下凡,輔佐劉備,平定天下。
因為劉備勢單力薄,曹操兵強勢大,怕打不過,王母娘娘便從自己養的白天鵝身上拔下羽毛,做了扇子,讓他帶到凡間。
據說,博望燒屯,火燒赤壁,都是靠這把扇子扇風起火打敗曹軍的。
後來街亭之役失利,據說也是因為忘了帶那把羽毛扇。
別的說法,則說這扇並不是鵝毛扇,而是鷹毛扇。
這鷹一說就是諸葛亮的師傅。
他修行一萬八千年,化作老人,來到臥龍崗。
諸葛亮十分尊敬他,見他學識廣博,很想向他求教。
這一天,他悄悄跟隨老人來到深山,卻不見老人,只見一隻老鷹蹲在樹上,原來就是那老人。
老鷹說,你就是我的弟子。
我有一顆智慧紅豆,你把他吃了就會足智多謀。
我馬上要死了。
把我身上的羽毛留給你,做成扇子,遇到急難搖起扇子,就會有辦法的。
羽扇就是這樣來的。
又一說,這鷹並不是諸葛亮的師傅,而是一隻害人的鷹精。
這鷹精口裡有一顆寶珠,已經修煉三百年,還要在修煉。
為了練珠,鷹精一到春天就要把方圓百里的麥苗吃光,吸吮萬畝春苗的精汁,並每隔三天要到隆中醉酒一夜,以吸收千擔秋谷的精漿。
這就害地這一帶百姓常常顆粒無收。
為了為民除害,諸葛亮趁鷹精醉酒時奪了它的寶珠,使鷹精失去道行頓時死去;又用它身上的羽毛做成那把羽扇。
從此,這一帶不再鬧鷹怪,春糧年年豐收。
這把羽扇也伴隨諸葛亮燒新野,取西川,出祁山,發揮了神奇的作用。
這些傳說,不能簡單地用怪異無憑來評價。
不管多麽怪異,其中包含的民間對諸葛亮的感念之情卻是真切的。
張嶷出身自孤苦家庭,少時有膽色。
建興五年(西元227年),諸葛亮北伐,漢中、廣漢、綿竹地區山賊張慕等乘機作亂,張嶷以都尉身份領兵討伐,用計將張慕等五十餘人斬首,十日內就將山賊評定,拜為牙門將。
延熙十七年(西元254年),姜維北伐,患有風濕的張嶷這時已經嚴重到不能走動,必須依靠拐杖站立,於是有人提議把張嶷留在後方,但是張嶷執意跟隨大軍北伐。
出發之前,張嶷向後主上疏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屢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時常擔憂突然身亡,不能報答主上。
如今總算可以隨軍出征,為國效勞。
如果取得涼州,臣願意擔任藩鎮守將;如果不能報捷,只好犧牲自己以作報答。
」後主看了感動不禁流下淚來。
之後在與敵將徐質的作戰中,死於亂軍之中。
對於前四個,事跡比較多,王平貢獻比較大,後來作為漢中主將,抵擋了曹爽的進攻;馬岱在演義里很出彩,雖然實際不怎麼樣。
廖化張翼在蜀漢後期分別坐到了左右車騎將軍,是很高級的武將了,惟獨張嶷,演義里描述的少,唯一能回憶起來的台詞是兩次,第一次是和王平帶領一千人守陽平關,跪地求饒,讓諸葛亮奚落了一頓,還有就是最後死節的時候,高喊了一句革命口號,然後被亂刀砍死。
沒有了下一篇前出師表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
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
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
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
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
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
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
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
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諮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
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
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
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
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
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
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
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
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
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
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
掃除姦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
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
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
已表明他們的過失。
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徵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
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注釋
(1)先帝:指蜀昭烈帝劉備。
先,尊稱死去的人。
(2)創:開創,創立。
業:統一天下的大業。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
崩,古時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5)今:現在。
(6)三分:天下分為孫權,曹操,劉備三大勢力。
(7)益州疲弊:弱,處境艱難;益州:漢代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陝西省一帶。
這裡指蜀漢。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無,民生凋敝。
(8)此:這;誠:的確,實在;之:的;秋:時,時候。
這裡指關鍵時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衛:護衛;懈:鬆懈,懈怠;於:在;內:皇宮中。
(10)忘身:捨身忘死,奮不顧身。
(11)蓋:原來;追:追念;殊遇:優待,厚遇。
(12)誠:的確,確實;宜:應該。
(13)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開張,擴大。
(14)光:發揚光大,用作動詞;遺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
恢,大。
弘,大,寬。
這裡是動詞,也做「恢宏」;氣:志氣。
(16)妄自菲薄:過於看輕自己;妄:過分;菲薄:小看,輕視。
(17)引喻失義:講話不恰當。
引喻:稱引、譬喻;喻:比如;義:適宜、恰當。
(18)以:以致(與以傷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諫:勸諫。
(19)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獎勵;罰:懲罰;臧否(pǐ):善惡,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21)作奸犯科:做姦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
作奸:做了姦邪的事情;科:科條,法令。
(22)及:以及;為:做。
(23)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吏。
(24)刑:罰。
(25)昭:顯示,表明;平:公平;明:嚴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內外異法: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
內外,指內宮和外府。
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28)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
(29)簡:選擇;一說通「揀」,挑選;拔:選拔;遺(wèi):給予。
(30)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
悉,全部;咨:詢問,商議,徵求意見。
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bì):補。
闕,通「缺」缺點,疏漏..
(32)有所廣益:有所啟發和幫助;廣益:增益。
益,好處。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曉暢:精通。
(35)試用:任用。
(36)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禁衛軍統帥)。
(37)營:軍營、軍隊。
(38)行(háng)陣:指部隊。
(39)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9)小人:晚輩,下人,這裡指:宦官。
(40)傾頹:傾覆衰敗。
(41)痛恨:痛惜,遺憾
(42)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43)隆:興盛。
(44)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親自;耕:耕種。
(47)南陽: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城西一帶。
(48)苟:苟且;全:保全。
(49)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
與今義不同。
(51)猥(wěi):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52)顧: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54)許:答應;驅馳:奔走效勞。
(55)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56)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臨:將要,臨近。
(57)夙夜憂嘆:早晚憂慮嘆息。
(58)瀘: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59)不毛:不長草木,這裡指人煙稀少的地方。
毛,莊稼,苗。
(60)兵:武器;甲:裝備。
(61)獎率:獎賞率領。
(62)庶:希望;竭:竭盡;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鈍:刀刃不鋒利。
(63)攘(rǎng)除:排除,剷除;奸凶:姦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64)還:回;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6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所以:用來...的是
(66)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
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損:除去。
益:興辦,增加。
(67)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托:託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務。
(68)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9)告:告慰,告祭。
(70)興德之言:發揚陛下恩德的忠言。
(71)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72)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
彰:表明,顯揚。
咎:過失,罪。
(73)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
諏(zōu),詢問,諮詢。
(74)察納:識別採納。
察:明察。
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75)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76)當:在……時候。
(77)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
(78)不知所言:不知道再該說些什麼。
【作品鑑賞】
《前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裡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
當劉備病卒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內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
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
經過幾年的努力。
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
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
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
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裡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於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讚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裡。
《前出師表》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
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
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
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
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
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
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里,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
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
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
」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
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
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歷史評論】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評價這篇文章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
南宋詩人陸遊評價表文,說道:「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中文名
- 諸葛亮
- 別 名
- 孔明,臥龍
- 國 籍
- 蜀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 出生日期
- 181年(光和四年)
- 逝世日期
- 234年10月8日(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
- 主要成就
- 提出《隆中對》,作出戰略規劃
- 主要成就
- 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
- 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 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
- 代表作品
- 《隆中對》《出師表》 《誡子書》等
- 官 職
- 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
- 封 爵
- 武鄉侯
- 諡 號
- 忠武侯
- 祠 廟
- 武侯祠
- 墓 葬
- 勉縣定軍山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名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出師表》寫於蜀漢建新五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實蜀漢已從猇亭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後方,代魏時機臻於成熟。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
全員加速中蔡少芬張亮臧洪娜被棄權內容急瘋 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昨晚,湖南衛視《全員加速中》上演第七期「雙龍之書」,想要棄權的隊員需到達指定棄權點用毛筆書寫並補充《出師表》一文,經「先生」檢查無誤後才算棄權成功。本期回歸的蔡少芬、張亮、臧洪娜看到棄權內容後內...
《虎嘯龍吟》里看到諸葛亮在作《出師表》那段,我的眼眶濕潤了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要背誦《出師表》裡面的內容,當時對於整個三國時期的背景不甚了解,因此背誦起來乏味、無趣,純屬死記硬背;昨天看到《軍事聯盟之虎嘯龍吟》里諸葛亮扮演者—王洛勇朗誦英文版《出師表》,...
諸葛亮曾給劉禪留下4個字,可保蜀漢興盛,無奈阿斗不聽勸致亡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主人公為諸葛亮。原文如下:
你以為諸葛亮北伐呈給劉禪的《前出師表》,是一張普通表那就錯了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他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發動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戰役。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大將魏延便提出子午谷之計,但諸葛亮認為此計不定因素太多,...
諸葛亮《出師表》: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三國. 諸葛亮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
他為何要不斷的北伐?諸葛亮為何對郝昭束手無策?
諸葛亮的後半生幾乎和「北伐」緊密相連,就連生命的終結也是在北伐的路途上。人們對此的普遍認識是因為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誓要「匡復中原,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首先,蜀漢已...
《前出師表》古文賞析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
諸葛亮為何不讓魏延奇襲子午谷?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之際,魏延曾提出過一個非常重要的計策,那就是子午谷計策,而且提出只需要5000人,就可以乘其不備拿下長安,一定中原。但是被諸葛亮拒絕,後人為諸葛亮這一決定惋惜,惋惜他錯失了一...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